力电耦合
力电耦合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力学、一般工业技术、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63207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2009年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力学学会2009学术大会等;力电耦合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学秋、方岱宁、王恩元等。
力电耦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3207篇
占比:99.97%
总计:363303篇
力电耦合
-研究学者
- 何学秋
- 方岱宁
- 王恩元
- 肖红飞
- 冯涛
- 权红英
- 李法新
- 熊传溪
- 董丽杰
- 裴永茂
- 杨庆生
- 石志飞
- 丁建宁
- 刘夏
- 刘扶庆
- 张斌珍
- 江莞
- 王宏志
- 王连军
- 谢惠民
- 邓启煌
- 郑学军
- 余朋清
- 刘远铭
- 周立明
- 孟广伟
- 张青红
- 彭金峰
- 朱川曲
- 李耀刚
- 杨小斌
- 王权
- 聂百胜
- 范镜泓
- 薛伟
- 薛晨阳
- 贺岩松
- 郑百生
- 陈伟球
- 黄彬彬
- 俞笑竹
- 关明智
- 关栋
- 刘俊
- 刘刚
- 刘战伟
- 刘运牙
- 吕朝锋
- 周又和
- 周莎莎
-
-
苏志强;
张晓媛;
赵鑫;
李舒婧;
韩紫如;
刘明杰;
王敏
-
-
摘要:
碳纤维和树脂基体的界面性能直接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应用表现。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接枝在碳纤维表面,模拟生物体的神经网络结构形成多尺度的三维碳材料网络。随后对碳纤维复合层压板的力学和电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发现,改性后的界面增强了碳材料与树脂基材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了碳纤维和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力。此外,复合材料的电阻随着碳纳米管/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并且拉伸后复合材料的电阻率比拉伸前增大,表明层压板的电阻与其表面结构存在直接关系。该研究为拓展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功能化和力-电耦合应用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
-
许宽;
张荣敏;
张丽丽;
周莎莎
-
-
摘要:
根据PMUT实际结构,考虑压电层材料的压电效应,基于Kirchhoff薄板理论建立了双层非对称圆板结构的力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值解.分析了压电效应对双层圆板中性面位置与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电效应使中性面与交界面的距离增大,对于厚度较大的双层板,压电效应对中性面的位置与各阶固有频率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此外,对于特定厚度的双层圆板,压电效应对具有大厚度比的双层圆板固有频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
-
许宽;
张荣敏;
张丽丽;
周莎莎
-
-
摘要:
根据PMUT实际结构,考虑压电层材料的压电效应,基于Kirchhoff薄板理论建立了双层非对称圆板结构的力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值解。分析了压电效应对双层圆板中性面位置与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电效应使中性面与交界面的距离增大,对于厚度较大的双层板,压电效应对中性面的位置与各阶固有频率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此外,对于特定厚度的双层圆板,压电效应对具有大厚度比的双层圆板固有频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
-
赵翔;
李思谊;
李映辉
-
-
摘要:
建立了含裂纹损伤的曲梁压电能量俘获系统在强迫振动下的动力学模型. 基于Prescott型压电曲梁力电耦合振动方程的解析解和裂纹截面处的连续性条件, 求解了含裂纹损伤的压电曲梁的格林函数. 根据线性叠加原理, 对含裂纹的力电耦合模型的系统方程解耦, 得到强迫振动下含裂纹损伤的曲梁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电压.在得到模型的强迫振动解析解后, 提出逆方法检测结构中的裂纹损伤, 这一检测方法适用于处于振动状态下的结构. 在数值计算中, 令裂纹深度为零, 通过对比本文的解析解与现有文献中的解析解, 验证了本文解的有效性.分别分析了含裂纹损伤的压电曲梁的电压响应与裂纹深度、裂纹位置、材料的几何参数以及阻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裂纹的存在对曲梁式压电俘能器的影响比直梁式更加复杂; 裂纹出现时, 损伤曲梁在健康曲梁的一阶频率值处一定会出现波动并被激励出二阶频率, 此时的二阶频率是开路中健康压电曲梁的一阶频率值;通过对电压响应的检测可以确定的损伤裂纹的深度和在结构中出现的位置范围; 利用振动问题的解来检测压电曲梁的健康状况是可行且准确的.
-
-
-
-
-
-
何燕丽;
赵翔
-
-
摘要:
本文运用格林函数法求解了曲梁压电俘能器在强迫振动下的解析解.运用微分法分析了压电层合曲梁结构面内各内力,根据曲梁压电俘能器的动力学方程组,基于压电本构关系,建立了包含径向阻尼但不考虑俘能器曲梁结构部分的轴向力以及轴向惯性项的Prescott力电耦合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法求得了耦合振动方程的格林函数解.根据叠加原理和格林函数的物理意义,对耦合的系统方程解耦进而求得强迫振动下曲梁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电压.数值计算中,通过与现有文献的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解析解的有效性,并研究了阻尼、电阻等重要物理参数对压电函数和谐振频率的影响.通过与有关传统直梁压电俘能器研究成果的对比,体现了曲梁压电俘能器Prescott模型的高效集能特性.数值分析研究表明:(1)使得曲梁俘能器达到最大输出电压时连接的最优负载电阻为1 M?;(2)通过更换适当的基底材料,降低材料的弹性模量,可以改变曲梁俘能器的高基频现象,以使结构适应更复杂的工作环境,但这会导致俘能器的工作效率降低.
-
-
-
孙文杰;
伍晓红;
周进雄
-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2011年
-
摘要:
蠕动驱动器在生物医疗、空间技术、微流体设备和机器人等众多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由涂有柔性电极的介电弹性体(Dielectric Elastomer)制造的新型线性蠕动驱动器备受关注.基于非线性弹性大变形理论,采用Arruda-Boyce 应变能模型,本文分析了蠕动泵中的DE 管状驱动器在静态时的大变形力电耦合特性,讨论了轴向预拉伸对驱动变形量的影响,预测了由介电弹性体击穿电压限制的驱动器的最大驱动变形量.本文的研究扩展了以往基于线弹性变形理论的相关研究,有益于深入理解这种新型驱动器在大变形下的机电耦合行为.
-
-
陈美琴
- 《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2009年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MEMS和其它微系统产品中许多致动器利用静电力作为驱动力.在许多微型电动机和致动器的设计中,分析静电力作用下微梁结构参数如悬臂梁的厚度对微梁挠度的影响是必要的.基于物理环境法顺序耦合法来分析悬臂梁的力电耦合,运用ANSYS软件对微悬臂梁模型进行机电耦合分析,讨论了在其他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微梁厚度与最大变形量的变化关系,并通过拟合曲线进一步探讨了微梁厚度对结构驱动性能的影响.
-
-
- 《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研究了PMNZT陶瓷在力电耦合载荷下电滞回线的动态变化过程.当外加压应力与沿极化方向一致时,电滞回线随压应力的增加而不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回线的面积逐渐减小;剩余极化强度,饱和极化强度以及矫顽场均随压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这一结果与材料中非90°铁电畴壁在力电载荷共同作用下的运动以及应力的去极化作用有关。
-
-
张明志;
方菲;
杨卫
- 《第十三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对经500%拉拔并在135°C下真空退火2h的P(VDF-TrFE)68/32聚合物铁电薄膜进行了单轴拉伸断裂实验,并对拉伸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薄膜样品在零电场和电场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行为均呈典型的二次强化现象.平行于拉伸方向的电场使聚合物铁电薄膜的屈服强度增加,而延伸率明显下降.在力电耦合场作用下,断裂样品的分子链取向程度明显低于纯力场作用下的断裂样品.因为平行拉伸方向的电场使分子链进行绕垂直于拉伸方向的轴旋转,阻碍分子链沿着外加力场方向高度取向,从而呈现出屈服强度增加而延性下降的特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