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初产母猪

初产母猪

初产母猪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8207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猪业科学、动物营养学报、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15年年会、“六马”杯生猪遗传改良暨第五届全国猪人工授精关键技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初产母猪的相关文献由71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德、张明、郑爱荣等。

初产母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8207 占比:98.73%

总计:28570篇

初产母猪—发文趋势图

初产母猪

-研究学者

  • 吴德
  • 张明
  • 郑爱荣
  • 张果
  • 田允波
  • 郭海燕
  • 郭金彪
  • 任守文
  • 刘惠芳
  • 李碧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龙岩; 秦玉圣; 于博; 白佳桦; 许晓玲; 洪秦王; 宋玉清; 刘彦; 李俊杰
    • 摘要: 为探讨曲普瑞林对初产母猪定时输精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择健康、体况相近的产后21 d断奶的初产母猪81头,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戈那瑞林组和曲普瑞林组。对照组母猪断奶后进行发情鉴定并适时输精,其余3组母猪断奶后24 h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72 h后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L、戈那瑞林100μg、曲普瑞林200μg,间隔24 h、40 h进行定时输精。统计各组母猪发情率、卵泡直径、激素浓度和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曲普瑞林组母猪断奶后7 d内发情率(88.46%)最高(P>0.05),卵泡直径在第4天达到最大并高于其他各组(P0.05),窝产总仔数(11.88头)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综上,曲普瑞林应用于定时输精程序可提高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利用率。
    • 董晓荟
    • 摘要: 本文根据定西市养猪场初产母猪的繁殖情况和多年的饲养经验,对影响初产母猪繁殖力的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给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 吴泽; 陈鹏; 孟庆维; 马智卓; 李建平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初产母猪哺乳期血浆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影响。选取60头健康的初产母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YC(妊娠期添加0.5%,哺乳期添加0.8%)。试验从母猪妊娠第30天开始,至哺乳第28天结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C显著降低了初产母猪哺乳期血浆中葡萄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尿素氮含量(P<0.05);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在初产母猪血浆中共检测出12种差异代谢物(P<0.05),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脂肪酸与氨基酸代谢通路。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YC可以参与初产母猪哺乳期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的调节,L-亮氨酸、D-脯氨酸、肌酸可能是YC参与调控初产母猪哺乳期代谢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 欧盛绘; 韦美艳; 黎宏嘉
    • 摘要: 本文以替米考星为对象,研究其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选用经诊断为蓝耳病阳性的后备母猪80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对照组不做治疗处理,试实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里添加100、200和300mg/kg的替米考星进行治疗处理,试验期为21d,产前15d开始饲喂,并分别于给药前1d和最后1d采血,利用血清检测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用药后抗体水平实验3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离散度实验2组、实验3组和对照组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用药后的抗原阳性率实验3组和对照组相比也是差异显著(P<0.05);用药后的抗体离散度中实验3组、实验2组与对照组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用药后的抗体水平随着替米考星的添加浓度增加而提高,抗体离散度、抗原阳性率都是随着替米考星的添加浓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替米考星对蓝耳病能起到治疗效果,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治疗效果越好。
    • 温晓丹
    • 摘要: 1乳房炎初产母猪没有哺乳经验,母性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拒绝哺乳。在此过程中,如出现乳房肿块,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则进一步加剧了哺乳的难度。乳房炎多半是与乳头消毒不当有关。乳头及乳腺内有大量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或绿脓杆菌)病原微生物侵入感染,其他诸如环境垫料过硬.
    • 汤永鑫; 唐愚; 王志强
    • 摘要: 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动物和人的肠道,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引起动物发病。魏氏梭菌是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猪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或者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的一种高度接触致死性传染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肠炎和全身症状,发病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发病猪往往来不及有效治疗就引起死亡,早发现,早采取防制措施是减少猪场损失的关键。笔者通过一例初产母猪魏氏梭菌病接诊经过,谈谈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机理及原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防制措施,以供广大养殖业相关从业者参考。
    • 刘燕
    • 摘要: 为了分析致初产母猪流产产气巴氏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从郑州地区不同的养殖场采集初产母猪流产分泌物及胎儿等病料组织139份,采用RT-PCR/PCR检测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猪圆环病毒2型(PCV-2)、日本脑炎病毒(JEV)等病原,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对引起初产母猪流产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试验、K-B药敏纸片法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结果显示,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为阴性;分离得到94株产气巴氏杆菌,其中68株对小白鼠具有致死性,死亡率在40%~100%之间;68株致病性产气巴氏杆菌对链霉素、阿莫西林、新霉素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33.8%以上,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7.4%~30.9%之间,其中耐10、9、8种药物的分离菌株分别占致病菌株的16.2%、17.6%和19.1%。表明从郑州地区不同养殖场分离的致初产母猪流产的68株致病性产气巴氏杆菌耐药性严重,该菌可能对猪养殖业存在潜在威胁。
    • 陈继位; 王萍; 唐永玲
    • 摘要: 农村千家万户的养猪模式基本被规模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小规模生猪繁殖场应运而生,由于初产母猪发情不明显、配种不易受胎、产仔少及死胎弱胎等导致初产母猪生产性能低,直接影响养猪经济收入.提高初产母猪生产性能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养猪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作者以在基层开展养殖技术指导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实例,分析造成初产母猪生产性能低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解决常见问题与广大养殖户分享,希望能为生猪养殖场在饲养初产母猪时提供借鉴.
    • 任巧玲; 邢宝松; 徐泽君; 张家庆; 郭红霞; 王献伟; 王璟; 吕玲燕; 陈俊峰; 马强; 张彬
    • 摘要: 研究旨在分析发情和乏情初产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母猪乏情调控的分子机制.选用6头健康的断奶初产母猪,分为发情组(3头)和乏情组(3头),屠宰后分别采集下丘脑、垂体、卵巢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GO功能富集、KEGG通路及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发现,发情组下丘脑、垂体、卵巢分别获得52432800、52573730和52209252条clean reads,与猪参考基因组(Sus scrofa11.1)的比对率分别为78.69%、81.49%和79.26%;乏情组下丘脑、垂体、卵巢分别获得52516724,52476820和52195962条clean reads,与猪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率分别为82.38%、83.05%和80.20%.与发情组母猪相比,乏情组母猪下丘脑中共有7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92个,下调基因318个;垂体中共有7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83个,下调基因424个;卵巢中共有9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35个,下调基因321个.3种组织中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为36个.与母猪情期调控相关的亲吻素-1 (KISS1)、G-蛋白偶联受体54 (GPR54)、速激肽3(TAC3)、速激肽3受体(TACR3)、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CYP17A1)、芳香化酶(CYP19A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和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在乏情组母猪体内显著下调(P<0.05;P<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TAC3、TAC3R、KISS1和GPR54相关蛋白在乏情组母猪下丘脑中也显著下调(P<0.05).GO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正调控胆固醇酯化反应、卵巢类固醇生成、GnRH信号通路、FoxO信号等一些与类固醇激素生成和卵泡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本研究结果表明,发情和乏情初产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上与情期调控相关的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尤其是Kisspeptin/GPR54和TAC3/TACR3两大系统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乏情组母猪下丘脑中均显著下调,推测可能是Kisspeptin/GPR54和TAC3/TACR表达受损导致了下丘脑调节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了初产母猪乏情.该研究为揭示初产母猪乏情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今后利用分子技术改善母猪乏情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