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1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7083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人民论坛、探索与争鸣、西北人口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2008年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等;刘易斯转折点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昉、周健、任吉等。

刘易斯转折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7083 占比:99.84%

总计:87224篇

刘易斯转折点—发文趋势图

刘易斯转折点

-研究学者

  • 蔡昉
  • 周健
  • 任吉
  • 张露
  • 曲玥
  • 刘志伟
  • 张捷
  • 张晓强
  • 彭志远
  • 李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小琴; 马梦挺
    • 摘要: 本文从劳动力再生产所内嵌的制度结构出发,讨论了1993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工资增长三阶段性变化的原因.农民工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和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过程在空间上的城乡分离,是农民工工资相对低廉的制度性原因.2004-2015年农民工工资的高速增长,直接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的耗尽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但工资上涨反过来又加速了农民工向城市的家庭化迁移,因而在整体上抬高了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然而工资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之后并没有延续,这表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与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适应.
    • 王庆芳; 郭金兴
    • 摘要: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 蓝嘉俊; 方颖; 马天平
    • 摘要: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背景下,本文从就业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理论分析表明当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至个体私营部门时,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利用199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农业劳动力比重大于该临界值时,城镇私企就业比重的提高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当小于等于该临界值时,城镇私企就业比重的提高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而其他就业所有制结构变量在临界值两侧不存在类似特征.城镇私企就业比重提高对2007-2016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解释力度约为29.37%.本文从制度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再分配调节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 刘亚; 杨斌
    • 摘要: 刘易斯转折点是发展中国家摆脱结构性矛盾, 加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转折点.转折点前后劳动力供求、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速等都会有巨大差异, 所以, 掌握刘易斯转折点来临的时间点是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在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的认识理解基础上, 从四个角度对学者们的争议进行了梳理, 并得出结论: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判断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应依据中国特殊国情, 且此研究任重而道远.
    • 戚成蹊
    • 摘要: 利用全面的方法和数据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刘易斯转折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与中部已经越过了刘易斯转折点,但西部的刘易斯转折点目前还没有到来,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还处于从存在剩余劳动力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业经济转换的过程之中.
    • 严小燕; 韦素琼; 陈松林; 陈嘉
    • 摘要: 立足于刘易斯理论基本内涵,结合Minami准则,从5个标准对闽台刘易斯转折点进行论证和对比.结果表明,闽台分别于1992年左右和1966年左右越过“短缺点”,两者相差约26年;目前两地均处于“短缺点”向“商业化点”过渡时期,但台湾已靠近“商业化点”,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的进程明显快于福建.最后,借鉴台湾经验,现阶段福建应优化人力资本,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结构性短缺与就业压力并存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稳定农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 蔡昉; 王美艳
    •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障碍。相关领域的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不仅本身可以产生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改革红利还为解决农业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解除制度束缚。
    • 曲玥
    •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东部地区应逐步发展高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 曲玥
    •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东部地区应逐步发展高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abor extensive degree and export degre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or a long time,after reaching Lewis turning point (around 2004),however,with the rising of general workers wages,the performance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n the aspect of export is weakened.Based on the 2000-2008 China’s above-scale manufacturing firm data,we calculate the periodic change of the export quota and capital-intensive degree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2004’s Lewis turning point,the export quot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especially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has been significantly declining, among which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ith higher labor cost are more shocked.Meanwhile,the manufacturing firms gradually use capital to replace labor to make industrial upgrade in order to respond the rising of labor cos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eastern region should gradually develop high-end industries, middle area should further develop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while accepting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so as to real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刘志伟
    •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家庭效用决策模型,选取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劳动产出弹性作为参数指标,并划定低度、中度和高度三种状态;借助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分别考察参数和变量的改变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产生的影响,并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可能出现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研究表明:非农部门产出对刘易斯转折点的影响是正向的;2025年前,中国经济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刘易斯转折点,非农部门产出的增加会加速转折点的来临;资本要素的影响类似于部门产出的作用;传统两部门效率差异对转折点的影响是负向的,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先进技术的获取、其他投入要素等微观层面,更是源自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就业政策等宏观制度性障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