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布面积

分布面积

分布面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4528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致富天地、农民致富之友、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暨崆峒山旅游发展研讨会、江苏省土地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分布面积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栋杰、汤官俊、张沛东等。

分布面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4528 占比:99.83%

总计:114728篇

分布面积—发文趋势图

分布面积

-研究学者

  • 张栋杰
  • 汤官俊
  • 张沛东
  • 李文涛
  • 李树军
  • 陈廷珠
  • 魏冶中
  • 张沿江
  • 杨晓龙
  • 梁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艳; 商杰; 高松; 吴玲娟; 李杰; 于清溪; 赵一丁; 付迪
    • 摘要: 黄海绿潮自2008年起连年暴发,对沿海地区的海上活动带来严重影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破坏了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本文基于绿潮多源监测数据和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对绿潮规模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2008至2019年间黄海绿潮平均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分别为40 000 km^(2)和620 km^(2);影响绿潮规模的关键因子为绿潮生成区的海温和纬向海流,由此建立的绿潮分布面积回归模型与观测值相关系数达到0.80;欧亚遥相关波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可能是影响绿潮规模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因子。
    • 邓筱凡; 张宏瑜; 吴忠迅; 李文涛; 张沛东
    • 摘要: 海草床是滨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改善、资源养护和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亦是全球重要的碳库。2016年8月,通过对荣成马山里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了面积为58.26 hm^(2)的海草床,其海草的种类为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红纤维虾形草分布面积为54.50 hm^(2),占该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的93.5%,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带状区域,平均茎枝密度为(368.0±18.2)shoots/m^(2),平均生物量(干重,下同)为(297.0±41.5)g/m^(2)。丛生鳗草分布面积为3.76 hm^(2),占海草床总面积的6.5%,呈现斑块状分布,与红纤维虾形草交错而生,平均茎枝密度为(691.2±17.1)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534.0±70.7)g/m^(2)。马山里海域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平均水深为(2.8±0.3)m的以岩礁为主的底质上。海草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水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和陆源污染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较严重,其主要威胁因素是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生产、养殖活动和陆源污染输入。建议合理规划周边海域的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强陆源污染物管控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以期为温带海草床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李政; 李文涛; 杨晓龙; 张彦浩; 张沛东
    • 摘要: 2016年8月,现场调查并分析了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海域的海草资源及其生态特征,发现分布面积为442.19 hm2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2种.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434.46hm2,占总面积的98.3%,主要分布在双岛湾中部东侧及海参池,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2±9.2)shoots/m2和(337.7±17.5)g 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7.73 hm2,占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双岛湾湾口东侧及向东约3 km的近岸礁石浅水区,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89.1±17.1)shoots/m2和(605.9±18.1)gDW/m2.双岛湾海草床平均水深约为1.6m,鳗草草床底质坚硬,平均底质粒径约为(4.3±0.2)mm.本调查表明,双岛湾海草床受到陆源污染物排放、围海养殖和捕捞作业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提出了保护双岛湾海草床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海草床现有资源提供数据补充.
    • 武亚军; 韩亚东; 唐欣; 陈敏; 陈天慧
    • 摘要: 基于透明土材料和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开展了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实现了非嵌入式可视化地获得药剂的迁移过程.通过开展不同渗透压力差、粒径分布、孔隙比等情况下的药剂迁移试验,探究了不同因素下的迁移特性,并从药剂迁移速率和分布面积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药剂迁移速率随大粒径颗粒含量、孔隙比、渗透压力差的减小而降低,并呈二次函数关系;药剂分布面积随时间不断增大,发展阶段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
    • 李政; 李文涛; 杨晓龙; 张彦浩; 张沛东
    • 摘要: 海草床是生物圈最高产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氮捕获、碳封存、水质净化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威海荣成桑沟湾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总面积约为471.72 ha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分布面积分别为395.33 ha、37.28 ha、32.74 ha和6.37 ha.鳗草分布范围较广,平均茎枝密度817.0±27.6 shoots/m2,平均生物量646.6±41.8 g DW/m2;红纤维虾形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北部养殖池和南部楮岛海域,平均茎枝密度2649.0±29.8 shoots/m2,平均生物量2381.3±27.3 g DW/m2;日本鳗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西部八亩地海域,平均茎枝密度506.0±26.2 shoots/m2,平均生物量118.3±12.5 g DW/m2;丛生鳗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南部楮岛海域,其平均密度为513.0±17.9 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479.1±28.1 g DW/m2.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桑沟湾海域海草床严重退化,分析了海草床的退化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海草资源及滨海生境修复提供参考.
    • 卞有良; 高金彬; 万众
    • 摘要: 目的:探索高邮市钉螺分布变化规律,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高邮市的19个乡、85个村作为钉螺分布研究对象,根据各乡村的特点进行重点环境调查和一般环境调查,并将当年调查情况同往年比较.结果:2013年高邮市钉螺面积、有螺条块数同过去5年(2008年)、10年(2003年)的相比,钉螺面积明显下降,10年间平均年下降速率为4.63%.但2013年有螺条块数,与过去5年相比有显著减少,但同过去10年相比则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防治措施对控制钉螺有一定的效用,但易出现钉螺复现现象,因此需进一步改进相关防治措施,以提升整体的钉螺防治质量.
    • 李洪辰; 张沛东; 李文涛; 杨晓龙; 胡成业; 李常军
    • 摘要: 海草床是近海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储备功能,并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在维持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黄海镆铘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面积为272.84 ha的海草床主要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177.23 ha,占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镆铘岛沿岸的海参养殖池中,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95.61 ha,占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沿岸的礁石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鳗草的平均株高为(86.8±5.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4.0±14.2)株/m2和(528.7±20.5)g 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平均株高为(112.8±3.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87.0±35.4)株/m2和(2320.0±26.6)g 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水深为(1.80±0.04)m,海草床的水体溶解氧含量较高,达到(10.4±0.1)mg/L,分布有鳗草的海参池塘的底质粒径为(4.6±0.1)mm.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除了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外,与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并提出了海草床修复与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可为进一步研究与保护该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提供基础.
    • 梁志清; 庞霞; 吴莛莛; 林峰微
    • 摘要: 为了掌握互花米草的生长扩散规律,本文通过文献查询方法,收集广西沿海互花米草的面积分布数据并进行分析.确定适合描述动力学特性的量化参数,得到互花米草的生长扩散规律,并对互花米草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 闫婧; 张必辉; 高超; 丁树文
    • 摘要: 利用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PIC模型),结合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其分布面积,研究了湖北省各土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分布面积.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平均土壤可蚀性K值为0.228 5,各土类土壤的K值在0.208~0.250之间,其中最大的是棕壤,为0.249 7,最小的是紫色土,为0.208 3.②湖北省中可蚀性土壤占绝大部分,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33%,而中低可蚀性土壤只占2.68%.③砂粒(2~0.02 mm)含量最少的是石灰土,为22.35%,最多的是潮土,为55.97%;粉粒(0.02~0.002 mm)含量最少的是紫色土,为27.40%,最多的是棕壤,为42.00%;黏粒(<0.002mm)含量最少的是潮土,为13.95%,最多的是石灰土,为40.52%.④各土类土壤全氮含量为0.75~10.09 g/kg,全磷含量为0.32~1.10 g/kg,全钾含量为0.77~ 20.72 g/kg,有机质含量为11.80~ 255.30 g/k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