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反应动力学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27928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东北之窗、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等;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正和、蒋刚、谢洪平等。
分子反应动力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7928篇
占比:99.98%
总计:428013篇
分子反应动力学
-研究学者
- 朱正和
- 蒋刚
- 谢洪平
- 陈泽琴
- 张静
- 何国钟
- 何琨
- 吴德荣
- 张莉
- 朱志艳
- 李权
- 马紫峰
- 冉鸣
- 吕利刚
- 张怡辉
- 施思齐
- 朱晖文
- 李学初
- 杨兴文
- 洪方昱
- 王红艳
- 王藩侯
- 董峰
- 蒙大桥
- 蔡政亭
- 邹胜利
- 陈巨星
- 韩克利
- 黄萍
- 丁世良
- 万慧军
- 于国洋
- 于成霞
- 于浩
- 任兴碧
- 伍冬兰
- 冯大诚
- 刘建勇
- 刘晓亚
- 刘波
- 刘玉芳
- 刘琳
- 刘璐
- 刘若庄
- 勇兰
- 吴晶晶
- 吴红琳
- 吴静怡
- 周立川
- 唐为华
-
-
操秀英
-
-
摘要:
作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学明几十年来遨游于钟爱的学术世界,在国际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更让杨学明感到自豪的是,他推动和主导了诸多原创科研仪器的设计研发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科研仪器的水平。2011年,杨学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遵从兴趣,投身化学研究领域。
-
-
孙媛媛
-
-
摘要:
对未知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推动科学发展最本真的动力。前沿基础科学,也往往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革命性影响。楼南泉院士在大连化物所辛勤耕耘了近60个春秋。这位资深科学家的名字与诸多“第一”联系在一起:领导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第一次代表中国化学家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分子束会议,并把中国人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报告传递到国外。
-
-
-
夏越;
杨从;
段志欣
-
-
摘要:
基于准经典轨线方法和Matlab的GUI技术,我们开发设计了将a+bc三原子基元化学反应的碰撞过程可视化的动力学模拟程序,详细介绍了准经典轨线方法的基本原理、碰撞过程动力学信息的抽取和图形用户界面制作过程,并以典型反应F+HCl→Cl+HF为例展示了程序运行的结果.该程序可以将原子-双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碰撞的结果直观生动地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也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进行人机交互,从多个角度实时观察参与碰撞的原子、分子状态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结果.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元化学反应复杂的反应机理,加深对微观化学反应过程的感性认识.
-
-
-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马志博、中科院院士杨学明团队与同济大学教授许维团队合作,在表面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调控前驱分子在金属表面的组装结构,实现分子在金属表面的不对称脱卤反应,为表面化学反应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
-
-
-
摘要: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87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分子反应动力学是一门从宏观反应速率到微观的原子、分子以及量子态的水平上研究各种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本质及规律的学问。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且推动了化学激光的发展,揭示了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
-
-
-
-
摘要: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杨学明院士、马志博副研究员与中国科技大学李微雪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黄传奇助理研究员合作,在单分子层面甲醛在金红石型氧化钛110表面吸附结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杂志》(The Journal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
杨学明
-
-
摘要:
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出生于天津.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47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