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8438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祝您健康、光明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2年会、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出血性中风的相关文献由80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勉华、张根明、李可建等。

出血性中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7 占比:4.9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8438 占比:94.78%

总计:8903篇

出血性中风—发文趋势图

出血性中风

-研究学者

  • 吴勉华
  • 张根明
  • 李可建
  • 周仲瑛
  • 周学平
  • 李国春
  • 谢道珍
  • 过伟峰
  • 马丽虹
  • 金妙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汶仟; 卢健(指导)
    • 摘要: 此文基于中医理论从通腑气角度探讨张锡纯运用建瓴汤治疗脑充血的合理性,揭示通腑气为治疗脑充血疾病之关键。通过查阅古籍、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临床报告,论证建瓴汤中具有通腑气作用的大黄、赭石、柏子仁及桃仁的配伍使用对于脑充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拓展了脑充血临床用药思路,为研究张锡纯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提供新的方向。
    • 张燕; 盛高扬
    • 摘要: 血管性痴呆(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最常见的痴呆类型[1]。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VD患者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如果能在早期予以及时干预治疗则可改善或恢复VD患者的日常认知能力[2-3]。
    • 郭琦
    • 摘要: 目的: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恢复期痰瘀阻络证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恢复期痰瘀阻络证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采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恢复期痰瘀阻络证出血性中风取得显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 蒋文斌; 张荣俊; 贡志刚
    • 摘要: 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也是临床实践中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开展教学的常见病种之一。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扎实,但西医知识欠缺,特别是影像与解剖方面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影响其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和科学处置。应用3D Slicer软件,可以很好地将出血性中风患者的颅脑影像以三维立体的效果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该病的理解。结合中医络病理论,可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发病特点及治疗要点,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 张琳婷; 张根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太原市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脑出血患者494例,研究证候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 494例脑出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证候要素为痰,其次为血瘀、风、火,气滞出现最少;两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的为痰瘀,其次为痰热、风痰;3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的为风、痰、瘀,其次为火、痰、瘀.在病情进展过程中,痰、瘀始终居前两位.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火证、气虚证.吸烟、饮酒患者更易出现火证和痰证.结论 痰、瘀是出血性中风最为突出的证候要素,贯穿疾病的始终.
    • 张琳婷; 张根明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数据分析方法在出血性中风证候分析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基于临床采集的499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数据,比较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在证候分类及归纳、挖掘证候潜在规律的差异。结果: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出血性中风的证候分类较为模糊,公因子和聚类组中见多个证候要素夹杂。Logistic回归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在部分证候表现较好,受先验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结论: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各有优势,单一的数据分析方法不能同时满足证候研究中的多种需求,应结合运用,或者引入新的数据分析方法。
    • 张超; 潘平康; 吴宗涛; 杨甲平; 王晓虎; 唐勇; 陈亮; 王晓玲
    • 摘要: 目的 探究自拟出血性中风1、2号方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效果及其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安康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61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出血性中风1、2号方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发病第7天、第21天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水肿带面积、炎症因子、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和水肿带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和第21天时,观察组患者的水肿带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及TN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1天时观察组患者的TN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第7天和第21天时,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1天时,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出血性中风1、2号方联合西医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有利于促进患者周围水肿带吸收,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 李姗珊; 李贺; 丁薇; 李晶娅; 张根明
    • 摘要: 内风为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仅是体内邪盛正衰、阴阳失调产生的"果",同时也是扰乱气血运行、损伤脉络而致新病变出现的"因".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把握内风致病的机制,以熄内风为指导原则,采用平肝潜阳、补肾滋阴、养血活血的治法,祛邪扶正、标本兼治,既防血压升高而致脑出血的发生,同时预防脑出血的复发及并发症.
    • 马晶; 王健; 兰天野; 徐鹏; 吕志国; 张影; 张冬梅
    • 摘要: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不仅要重视予伏邪以出路,更要兼顾脑髓的生理病理特点.急性期着重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法,方以三化汤加减化裁;恢复期以"补肾生脑,益气化瘀"为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 周杰
    •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康复计划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0例中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前后,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纳入70例中风患者,给予对照组中风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临床护理,对比两组中风患者干预前后康复计划依从性、运动功能(FMA、MAS)评分以及伸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计划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中风患者FMA、MAS评分以及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提高出血性中风患者康复计划依从性,并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运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