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
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农业经济、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5983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中国民政、社会福利、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斌、张云英、张峥等。
农村养老服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5983篇
占比:99.89%
总计:186186篇
农村养老服务
-研究学者
- 刘艳斌
- 张云英
- 张峥
- 徐志花
- 刘伟
- 吴艳
- 康雅馨
- 林晓萌
- 王丹
- 谢启文
- 万思雨
- 伍飘宇
- 刘冰璨
- 刘柯彤
- 刘远风
- 刘鹏程
- 宋恒
- 宋衍蕾
- 尤祖茹
- 张娜
- 彭金玉
- 徐欣宇
- 戴佳蕊
- 曲顺兰
- 杨勇刚
- 沈奕琳
- 牛梦寒
- 特约评论员
- 王德泽
- 王雪薇
- 璩甜甜
- 章杭嘉
- 翁扬翠
- 胡利
- 蒋媛
- 邱峰
- 陈雨芳
- 马丽萍
- 马风兰
- Jia Luyao
- 严勇
- 乔先华
- 付毅
- 何婷
- 何秋洁
- 余娜
- 侯宇杰
- 傅雷
- 元旦
- 冯金玉
-
-
王艺烨
-
-
摘要: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振兴发展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即农民的养老资金不足以购买养老服务,现有的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设施滞后,养老服务人才严重短缺等。为有效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的问题短板,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刻聚焦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新任务,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体系。
-
-
曾泉海
-
-
摘要:
在城镇化推动下,当前我国城乡倒置老龄化形势格局不断深化。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偏向城市,农村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学界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人口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是从对策视角进行切入,更多关注的是农村“养老资源短缺”及其应对措施,而对农民主体性的重视程度不够,更缺乏从农民主体性视角去研究农村养老服务。对此,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农民主体性与农民积极参与养老的过程,重点回应如下问题:第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在积极参与养老过程中的表现;第二,农民主体性在农民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第三,重塑农民主体性的措施。
-
-
周凌云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发生,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冲击,农村养老问题已箭在弦上。南京市高淳区面对“时代之问”,强化互助睦邻点建设,探索建立了“党建+村民自治+农村互助养老”现代农村养老新路径,以党建引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以养老服务发展促进党建。南京市高淳区一对空巢老人主动找到居委会,提出要在自家的居室内设点开展邻里活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深受启发,由此打开互助养老的新视野—“睦邻友好点建设”,以村(居)委会或村民提供符合要求的场地为平台,为居民提供高质量互助养老服务,不断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年人“颐养天年”的需要。
-
-
苏农比·居来提
-
-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出现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而互助养老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当中存在的不足,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压力。文章基于文献查阅,叙述了在我国运行的典型互助养老模式极其特点,总结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存在配套政策、法律与绩效评估机制缺失、缺乏长效稳定的资金注入、服务范围有限,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政策、法律与运行机制、推进资金来源多元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丰富服务种类,加强互助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对策,以期我国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得更好。
-
-
罗微;
程鹏
-
-
摘要:
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主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步成为国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中的CSSCI(含扩展版)来源期刊(1998—2020)论文数据,以“农村养老服务”为主题使用CiteSpace.5.7.R1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从“研究阶段”“关键词”“作者机构”方面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研究,探讨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已具有核心学者与研究机构,该领域的文献与学者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分析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和评价指标的研究较为缺乏;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可概括为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等内容,农村养老服务随着理论体系的完善、政策制度的健全会更加适老化、智能化。
-
-
李雪
-
-
摘要:
“七普”数据显示,四川21个地市中有17个进入深度老龄化,在全国占比最高。相比城市,四川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四川将建设完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把农村养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打造出了农村养老的“四川样板”。
-
-
黄堃华
-
-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养老问题由传统的家庭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开始受到各方关注。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中国叶落归根的传统使得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加之,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老人多。他们大多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因此,农村养老的体制短板和资源短缺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也是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难点和重点。
-
-
胡宏伟;
蒋浩琛;
沈国权;
王恩见
-
-
摘要:
地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是回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亟待分析、归纳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地方经验,凝练其要素规律。本文在构建一个环境包容型整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全国117个农村养老服务创新模式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模式创新是有经验可借鉴、有规律可遵循的,可以从主导者、分配基础、分配内容、输送系统和资金来源五个要素维度进行归纳,凝练形成农村养老服务的“要素组合库”;但并不存在唯一、规范模式,宏观环境对地方模式创新存在影响和约束,需要基于地方的制度、物质、人力和文化环境,高度重视和反复调适“要素组合库”中的各类要素及其组合形式,各地对“要素组合库”的借鉴和应用不是整齐划一的,而应当呈现一种“各取所需”的态势。
-
-
张桂敏;
王轲;
吴湘玲
-
-
摘要:
伴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农村养老问题日渐凸显。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养老问题推向新阶段,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以创新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依托IAD框架的行动情境模型和DN中心参与为老助餐服务的调查显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行动情境包括参选情境和治理情境,两者彼此衔接且不同情境下行为主体、所处位置、行动选择、信息获取、收益关系、潜在结果等呈现不同的行为逻辑。同时,在DN中心参与为老助餐的实践中已在战略规划制定、学习型组织培育及社会性效率提升等方面探索出独特的成功之道,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
寇鸿翔
-
-
摘要: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城乡之间在人口、地理、经济、观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点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养老资源配置失衡、利用不充分、家庭养老弱化、养老机构发展滞后和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在鼓励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方面存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以及优惠范围较窄等问题。应当建立系统的税收优惠法规,制定更加精准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有力地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减轻居家养老压力,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
-
黄润龙;
史秀莲
-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摘要:
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农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家庭成员对老年家庭成员的照料成本上升,传统家庭养老在农村变得不可持续.2014年11月江苏农村人口仅占348%,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却占全省的369%,比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2014年江苏城市、城镇、乡村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172%、196%和238%.农村养老问题突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能力弱,面临问题更加严峻.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村,农村面积大、老年人数多、社会构成复杂。社会养老城乡一体化需作领导重视,鼓励农村老人集中养老“抱团取暖”。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城市企业、非营利组织向农村延伸服务、拓展业务,加大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力度、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医疗中心。提高农村老人医疗保险报销水平。降低投奔子女的农村老人人户城市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