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老观念

养老观念

养老观念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019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社会福利、现代交际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4北京经济论坛、人口研究前沿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养老观念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俏、陈渝、丛莲等。

养老观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9.1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2019 占比:90.50%

总计:2231篇

养老观念—发文趋势图

养老观念

-研究学者

  • 李俏
  • 陈渝
  • 丛莲
  • 刘浩林
  • 徐洪秀
  • 曹鑫
  • 林波
  • 王文波
  • 谭琳
  • 赵艳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洪旭; 李放
    • 摘要: 如何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未来农村养老面临的重要议题。文章选取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Log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等,考察了政府工作满意度对准老人养老观念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准老人相比同期老人具有更强的家庭养老观念,而老人相比同期准老人具有更强的社会养老观念,准老人复合养老观念与老人差异不大;回归结果显示,准老人家庭养老观念存在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弱化效应;选取政治干预态度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后发现,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家庭养老观念的弱化作用被低估;政府行政能力满意度和社会治安满意度对准老人养老观念不存在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生活幸福感在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准老人家庭养老观念的弱化作用中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 张立媛; 刘成斌
    • 摘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意味着延迟退休在中国进入了计划实施阶段。尽管以往研究探讨了再就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结论却争议不断。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境,结合中国家庭经济行为与代际关系的特点,构建了以收入水平、向下代际经济支持、老化态度、社会价值为中介,以养老观念为调节的分析框架,旨在检验再就业与城镇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值匹配、KHB中介分解效应、调节效应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再就业能够显著降低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的抑郁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通过倾向值匹配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中介机制表明:在再就业与城镇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收入水平、向下代际经济支持、老化态度、社会价值分别能够解释其中的6.49%、3.79%、23.65%、32.41%,这意味着城镇离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对精神的需求要远大于经济需求。调节分析表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会削弱再就业对城镇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以上结论,建议加大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宣传积极的养老观念
    • 郑明玉
    • 摘要: 在新时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和低生育率的双重压力,随即出台了“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并推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但是持续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效应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在新时期如何提升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了新旧养老观念对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作用机理,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育龄女性的养老观念对生育意愿有着显著影响,在新旧养老观念的碰撞下,保持传统养老观念的育龄女性相较于持有现代养老观念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更高。第二,不同地区的育龄女性对于养老责任的认知和观念不同,所以育龄女性的养老观念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上存在差异,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在西部地区。基于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对于如何有效提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侯安文; 张永欣; 黄炎汶
    •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急剧增加,为深入了解我国人民群众养老观念的变化以及其心仪的养老模式,以全国范围为基础,对我国公民进行养老生活变化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65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其中调查问卷内容清晰、主题鲜明、通俗易懂、覆盖范围广,全国公民都参与其中。文章撰写的内容以数据统计结果为基础,真实可靠,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养老产业提供参考意义,在未来老龄化社会中提高应对能力和“对症下药”。
    • 伍海霞; 宋健
    • 摘要: 制定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积极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举措。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34.6%的农村老年人实际有养老规划,约13.8%的老年人误判了自身的养老规划状况;现金储蓄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规划方式。相比农村居住的非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和进城农村老年人有养老规划的比例更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其是否做养老规划既存在显性影响,也具有通过养老观念的中介作用而表现出的显著的隐含影响。在养老责任观念的中介作用下,认同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养老责任的养老观念会促使有劳动收入、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和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做养老规划的可能性下降。
    • 范璐琪; 刘素姣
    • 摘要: 随着政策、制度的变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养老观念不再受限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逐渐向多元化趋势转变。本文基于CGSS2017数据,运用交叉分析和多分类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养老模式依旧是我国居民期望的主要养老模式,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希望由子女养老。城乡居民对养老责任主体的选择存在差异,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受性别、婚姻状况、个人年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责任主体认知没有明显差异,都更倾向于由子女养老。
    • 杨胜利; 高向东
    • 摘要: 现代化的养老方式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目前还存在争议。利用CGSS2015数据,研究社会保障对城乡青年养老责任观念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社会保障对传统养老观念具有“制度替代”效应,即社会保障使青年养老观念发生了转变。具体来看,社会保障对城市存在“制度替代”效应,对农村存在“制度补充”效应。社会保障制度会减少城市居民对年老风险的后顾之忧,通过提升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对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功能的认可,进而对传统养老观念形成了替代效应;在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低,不足以形成替代效应,农村青年更加相信依靠社会保障的辅助,子女会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养老回报,进而对传统养老观念形成了补充效应。因此,摸清青年人养老观念,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创新青年人参保方式,树立健康的“老有所养、有备而老”的观念,做好养老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 张扬
    • 摘要: 目的:了解公众的养老观念及其对人口生育与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产生的影响,为发挥人口政策效应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回归、匹配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养孩防老”观念占主流地位,样本中超过50%受访者认为应由子女完全承担养老责任;“养孩防老”观念通过生育意愿影响生育行为(β=0.004,P<0.01);“养孩防老”观念对农村居民生育意愿(β=0.084,P<0.01)和生育行为(β=0.152,P<0.01)的影响更大。结论:养老观念对人口生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具有重要影响,需要从提高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等方面减少生育行为的阻碍因素。
    • 张瑞红; 李鑫悦
    • 摘要: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愈加突出,政府及社会各界根据现实需要提出将养老与土地结合起来,通过“以地养老”模式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探索实践中,政府不断加强政策制度支持,社会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开始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转变。但通过具体分析发现,面对持续提升的农村养老需求,当前“以地养老”模式仍面临着法规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源投入不足、农村老年人“以地养老”的观念尚待建立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提出在探索完善“以地养老”模式时,应进一步完善“以地养老”法律法规,加大吸引社会资本对“以地养老”的投入力度,引导人们树立“以地养老”观念等应对措施。
    • 姬会然; 柴昱彤
    • 摘要: 农村养老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政府责任与农民权益、养老制度建构及其运行、养老模式探索与创新、养老观念与孝道变迁四个方面;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全面深化”的演进过程并呈现多元化、常态化的发展态势,虽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尚存薄弱环节。未来,学者及科研机构应当加强“三跨”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研究内容应当在加强制度可持续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创新性发展新型孝道文化以及提升老年幸福感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深化,从而提炼出更加具有兼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农村养老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