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1001053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科技和产业、技术经济等;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立、刘军、周升起等。
全要素生产率(TFP)—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1053篇
占比:99.99%
总计:1001169篇
全要素生产率(TFP)
-研究学者
- 于立
- 刘军
- 周升起
- 周申蓓
- 宋晨晨
- 张天衢
- 李丽
- 李金海
- 林冰
- 林浩曦
- 王昊伟
- 申映华
- 蒋萍
- 蒲阿丽
- 赵曼
- 陈明
- 雷蕾
- 霍腾飞
- 黄金川
- 丁建勋
- 丁鑫
- 严肃
- 于戒严
- 任志娟
- 任若恩
- 余淼杰
- 俞毛毛
- 冯英浚
- 刘俊华
- 刘振刚
- 刘文蕾
- 刘玉洁
- 刘玉海
- 刘锐
- 原小能
- 叶德磊
- 吉生保
- 吕梦婕
- 吕稚知
- 吴利华
- 吴士健
- 吴敏洁
- 吴昊
- 吴雨
- 周小柯
- 周彩云
- 周洪洋
- 周胜男
- 周静
- 唐磊
-
-
赛云秀;
王孜璇
-
-
摘要:
选取陕西省2009-2019年10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整体和区域的估算和分解;其次构建了 Tobit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投入、技术投入、资本投入、经济开放度和财政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占比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
-
周静
-
-
摘要:
科技创新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财政科技投入与教育支出作为政府扶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选用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西藏除外)的省级面板数据,以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为切入点,探究财政科技投入与教育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与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都为正,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教育支出都能有效地助力高质量发展,但二者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教育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相较于财政科技投入更为显著,并提出通过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和针对性及加大教育支出,注重教育支出向基础性教育倾斜等措施,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
韩磊
-
-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利用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考虑资本、劳动产出弹性以及技术水平的动态时变性,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增长潜力展开测算,估算出资本产出弹性将逐渐走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将逐渐走高,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经济平均潜在增速为5.532%.在此基础上,建构结构化经济增长支撑分析框架,分析得出,"十四五"时期江苏可从战略、需求、产业、要素、空间5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支撑.考虑到"十四五"时期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外部环境变化,江苏实际增速将低于潜在增速并进入新的增长区间,结构调整也是平缓而非剧烈的过程并呈现新特征.对此,江苏需要适时适度增加政策力度,对冲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使实际增速不要过低于潜在增速,争取与潜在增速持平或略高.
-
-
-
-
颜新艳;
马妍妍;
俞毛毛
-
-
摘要:
文章以2010—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通过区分金融化的投资期限与投资动机,研究了不同类型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 FP)的影响,在已有文献基础上进一步地厘清了金融化的不同动机以及及其交叉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短期金融化对于流动比率具有改善作用;而长期金融化对于过度投资又具有抑制作用.两种作用通过交叉机制缓解金融化行为对T FP的负向影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企业投资行为,避免非理性投资造成的效率损失.同时应多管齐下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避免实体挤出对T FP带来的负面影响.
-
-
林冰;
蒲阿丽
-
-
摘要:
制造业是山东省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出口产业.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山东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将其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指标相融合,构建创新性出口竞争力指标,针对不同性质企业,分析山东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并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山东出口竞争力提升路径和建议.
-
-
-
-
-
- GS 加德士
- 公开公告日期:2020.08.11
-
摘要:
本发明涉及1,3‑丙二醇生产用重组微生物,其特征在于,在具有丙酮酸及乙酰辅酶A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微生物中,抑制使丙酮酸转化为2,3‑丁二醇的途径。并且,本发明涉及利用上述重组微生物来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