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脱实向虚

脱实向虚

脱实向虚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专利文献107641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研究参考、商业研究等; 脱实向虚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贤环、俞毛毛、吴秋生等。

脱实向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07641 占比:99.76%

总计:107896篇

脱实向虚—发文趋势图

脱实向虚

-研究学者

  • 黄贤环
  • 俞毛毛
  • 吴秋生
  • 彭俞超
  • 王瑶
  • 刘佳豪
  • 吴非
  • 张成思
  • 张春鹏
  • 徐璋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 摘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 惠男男; 乐云
    • 摘要: 为研究资金“脱实向虚”对家族企业创新的影响,选取2013—2020年A股上市家族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资金“脱实向虚”对家族企业创新的影响,其次分析家族控制和总经理(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金融背景的调节效应,最后基于行业异质性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资金“脱实向虚”与家族企业创新呈负相关,显著性水平p<0.01;家族控制削弱了资金“脱实向虚”对家族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CEO金融背景则增强了资金“脱实向虚”对家族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新技术类家族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对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为家族企业资金“脱实向虚”时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提供参考。
    • 陈祎; 鲁元平
    • 摘要: 脱实向虚是当前阶段我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其中,企业沉重的社保缴费负担是导致实体企业加速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利用上市公司2007-2017年的数据研究社保缴费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可发现:社保缴费对企业的金融投资利润占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社保缴费压力加重了企业脱实向虚程度。研究还发现,社保缴费会显著降低企业的实体投资收益率,但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收益率影响不大,社保缴费加重企业脱实向虚的效应在实体投资收益率低、金融投资收益率高的企业中更大。同时,社保缴费显著减少了企业当期现金流,社保缴费加重企业脱实向虚的效应在现金流不充裕的企业中更大。最后,企业主要通过增加持有交易类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来增加脱实向虚程度。分析企业脱实向虚的成因,可以为治理当前中国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提供新思路。
    • 王美荣
    • 摘要: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体系运行平稳,资金供给充足,则实体经济发展快速、健康。实体经济是肌体。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和疫情防控双重压力下,金融服务结构性失衡、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尤为凸显,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只进不出”“复工又停工”,“失血”现象时有发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立足金融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现状,发挥好金融业的“造血”功能,推动金融机构由“应急输血”向“常态助力”转变,打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袁悦
    • 摘要: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区、市) 1993—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门槛值”为15.01%,当金融业占GDP比重低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高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文章建议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避免泡沫化和“脱实向虚”。
    • 王菁; 翁杰; 张锐
    • 摘要: 通才还是专才,谁的金融投资水平更高?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以中国沪深A股2008—201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和金融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作用环境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管团队成员的职能经历多样性与企业金融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跨职能工作能力强的通才型高管团队有更高的金融投资水平;这一结果在国有企业中有所减弱,在环境不确定性提升时更加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对投机性和非投机性金融资产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对前者的影响更大,体现出通才型高管团队有更高的金融投机倾向。在国有企业,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对两种类型金融资产的正向影响均有所减弱。然而,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了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对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正向影响作用,对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和非投机性金融资产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体现出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剧通才型高管团队的投机倾向。另外,通才效应通过增强高管团队过度自信对企业金融化程度产生影响。本文丰富了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和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辩证看待职能经验的作用提供了相关依据。
    • 郭伟; 王少华
    • 摘要: 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产剥离及其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上资产剥离会加剧企业金融化,但剥离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战略性剥离具有去金融化效应,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而非战略性剥离则会加剧企业金融化。(2)资产剥离加剧企业金融化主要源于非战略性剥离对长期金融资产的配置偏好。(3)资产剥离与企业金融化二者的关系受到企业发展水平、融资约束以及国有股权的影响。因此,应鼓励企业实施战略性剥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 张传兵
    • 摘要: 企业金融化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主要特征就体现在投资结构中权益性投资比重过大。以2016—2020年沪深两市A股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了投资结构、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在不同产权属性企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PSM模型与交互效应模型进一步测度了产权异质性的深层次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投资结构有着显著影响,也对经营绩效起着不同作用。投资结构对全样本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但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认为公司治理中的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在投资结构中的影响较大,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和避免企业“脱实向虚”。
    • 朱雅婷; 陈东
    • 摘要: 本文以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在其中的对冲作用。研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加剧企业金融化,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提高则会抑制由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增加,从而对冲经济“脱实向虚”的进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