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何休

何休

何休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7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管子学刊、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何休的相关文献由646位作者贡献,包括曲田桂、黄朴民、刘红文等。

何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27.9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257 占比:71.19%

总计:361篇

何休—发文趋势图

何休

-研究学者

  • 曲田桂
  • 黄朴民
  • 刘红文
  • 唐顺兵
  • 廖红伟
  • 张恭源
  • 徐振庭
  • 杨和祺
  • 段景峰
  • 汪高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昭
    • 摘要: 公羊家法至何休始得齐备,“义例”的阐明是解说《春秋》的关键所在。首先,何休在董仲舒的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三科九旨”,这一学说历来被视作公羊家的标识。何休“三科九旨”说继承董仲舒等先儒学说,表现在:董仲舒与《公羊传》一样都仅仅将三世用以区分褒贬用辞的不同,何休将三世说理论化为王道由微至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个别事件的褒贬刺讥;《公羊传》主讲夷夏之防,董仲舒明确提出三个层次之分,何休将之发展为与三世统一、不断变动的内外例,体现王道的发展;董仲舒的核心是大一统,在元之道落实中,由于四时交替而有三统循环,何休则侧重于立足一王之道上的三统共存。其次,何休使得公羊体系更加清晰明确,严密而有层次:一、常例,即每一类事件如何书写的义例,从中体现褒贬。二、变例。孔子于常例基础之上,另外设置了褒贬的体例,通过日月时、称谓不同程度的使用,或者是通过对常例的违反,体现出对事件或人物刺、讥、贬、绝或隐或善的评判。《春秋》中还有对于特殊人物的讳例,以及对于常例不书的不书例,体现出“《春秋》以道名分”的宗旨。三、《春秋》大义隐藏在前二者之后,是孔子判定书与不书,或褒或贬的依据。
    • 张靖杰
    • 摘要: 围绕《公羊传》逢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董仲舒讥丑父“欺而不中权”,何休却认为本于“王法”丑父不得称贤,但自齐观之犹可谓善,徐彦更将董仲舒讥丑父的观点归于“背经”之属。考察董、何对于“丑父欺晋”的不同诠释,可以发现:董仲舒将《公羊传》中于晋而言的“法斮”理解为抽去国家立场的“当斮”,从总体上贬抑丑父。同时,经由“权变”范畴的引入,并通过比较“丑父欺晋”与“祭仲许宋”二事,董仲舒试图将国君之尊荣设定为臣子“行权”的边界,引起了“行权”与“尊君”的冲突。不过,立足于董仲舒“执权存国”的主张以及其与黄老、法家思想的亲缘,则其以“尊君”来限定臣子“行权”的立论虽然未必合于经义,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 柴敏辉; 万义广
    • 摘要: 在《论语述何》中,刘逢禄将《论语》学与《公羊》学互证,以匡弼《公羊》.刘氏还在此基础上参稽《榖梁传》的若干观点,如"母以子贵"问题,以达到所追求彰显《春秋》学义理的目的.其中,董氏学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从《述何》出发,挖掘董氏学对刘逢禄学术的影响,兼论何休之学,从《述何》中所见的董氏学问题来反观刘逢禄的学术旨趣.
    • 程苏东
    • 摘要: 《汉书·儒林传》所载《春秋》公羊弟子嬴公的师承问题向存争议.由于《儒林传》武帝以前部分是班固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基础上改笔而成,通过对改笔部分的系统梳理以及《汉书》中"自有传"体例的考察,可知班固所增弟子嬴公应师从胡毋生.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视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的撰作动机,可知何休感于东汉官学章句繁冗、迂曲之弊,故援据严、颜二家所承胡毋生《条例》之学以纠其失,与扬雄、桓谭、班固等"不为章句"、专究大义的治学风气以及马融、郑玄、卢植等复兴西汉传诂旧体的解经风气之间存在重要的呼应.
    • 高瑞杰
    • 摘要: 汉儒董仲舒创三统说,强调圣王受命应天,必须依据黑白赤三统循环往复,实兼礼仪象征义与实质变革义;又将《春秋》纳入三统谱系中,以《春秋》当新王,存商、周为二王后,并匹配一整套政教制度设计,使得《春秋》可为汉治所取法.然其强调汉治亦当用夏教,实无法摆脱其失道覆亡之命运.经过纬书、《白虎通》诸说之推阐,直至汉末,何休《春秋》三统说在凸显三正之政教意涵的基础上,强调《春秋》兼通三王之义,又将文质论纳于三世说体系内,使《春秋》之法文质兼备,无失道之弊,堪为汉世所取法.自此,汉代今文学视域下的三统论思想更为成熟,影响可谓深远.
    • 郭晓东
    • 摘要: "异外内"之说,是两汉公羊学最为核心的义旨之一.由于两汉公羊师说大多失传,董仲舒之说相对零散,唯有何休留下系统性的公羊"异外内"说.何休的"异外内"说,在董仲舒那里大体已具.董仲舒的论说虽然语焉不详,但通过以何休为参照系,则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大体上说,董、何对"异外内"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在对一些《春秋》经传具体文本的理解上,董、何虽然均以"外内"之辞言之,但其指向又颇有异趣.
    • 曾亦
    • 摘要: 董仲舒与何休是两汉最重要的《公羊》先师,随着清代公羊学复兴,却呈现出一条从何休回归董仲舒的基本脉络.尤其到了晚清的康有为那里,其所撰《春秋董氏学》一书,不仅极其推崇董仲舒,而且通过对《春秋繁露》的重新阐释,发挥出一套极具特色的公羊思想,也就是"孔子改制"以及制约君权的思想,并为其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于超艺
    • 摘要: 董仲舒与何休对《公羊传》恕道的阐发,是先秦儒家"恕"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公羊传》及董仲舒与何休的诠释,力图彰显"恕"道是如何在具体的伦理与政治情境中显现出来,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如何考虑"恕"与其他原则之间的张力."恕"道对于《公羊传》及董、何的解读而言,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具体体现为对别人恶行与过失的宽宥,但这既不是对善恶之间含糊其词,也不是否定公认的善恶评判标准.反之,"恕"是在承认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躬自厚"与"薄责于人"的结合,是"缘人情,赦小过",即出于在特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将心比心,以体现儒家一贯地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
    • 高瑞傑
    • 摘要: 東漢後期今古文經學之争歷來爲人所矚目,«五經異義»中載録諸多今古文家争論議題,與何休«公羊解詁»相關主張亦可參讀。本文以嗣君居喪相關禮議之辨析爲討論焦點,梳理何休、鄭玄、許慎及諸多今古文家對此問題之争論,可知東漢今古文學經議之争逐漸開始兼通融會,禮學體系愈發謹嚴綿密,此反映出漢世“制禮”的内在渴求,使經學趨向禮制化、體系化、系統化,成爲漢末經學一大趨勢,並呈現出漢末經學既“針鋒相對”又“殊途同歸”的學術風貌。
    • 高瑞傑
    • 摘要: 東漢後期今古文經學之争歷來爲人所矚目,《五經異義》中載録諸多今古文家争論議題,與何休《公羊解詁》相關主張亦可參讀.本文以嗣君居喪相關禮議之辨析爲討論焦點,梳理何休、鄭玄、許慎及諸多今古文家對此問題之争論,可知東漢今古文學經議之争逐漸開始兼通融會,禮學體系愈發謹嚴綿密,此反映出漢世"制禮"的內在渴求,使經學趨向禮制化、體系化、系統化,成爲漢末經學一大趨勢,並呈現出漢末經學既"針鋒相對"又"殊途同歸"的學術風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