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81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70952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无线互联科技、科技风、口岸卫生控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1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等;体温监测的相关文献由1836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国坤、周有喜、康宏等。
体温监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0952篇
占比:99.92%
总计:271172篇
体温监测
-研究学者
- 乔国坤
- 周有喜
- 康宏
- 赵恒
- 刘志壮
- 刘超
- 张伟
- 张文昭
- 林鸿飞
- 高志辉
- 刘晓曼
- 胡巍
- 钱大宏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松涛
- 刘龙申
- 周毅
- 杨观良
- 沈明霞
- 王者师
- 程翌
- 郑洪
- 陈平
- 任瑾
- 何贤茂
- 余展文
- 刘亮
- 刘爱莲
- 刘祖芳
- 刘鹏庆
- 叶剑良
- 周晶
- 宋振耀
- 张刚
- 张琥石
- 张盈盈
- 徐现刚
- 戚杨帆
- 敬渭清
- 曲国龙
- 曹阳
- 朱利民
- 李伟
- 李楠
- 杨庆贵
- 杨振宇
- 杨振波
- 杨红光
- 林伟龙
- 樊文星
-
-
李晨晨;
苗曙光;
夏书娟;
刘想;
巫锦楠
-
-
摘要:
设计一款基于MLX90614和UWB技术的矿工体温监测与定位系统.系统采用便携式设计,采用MLX90614采集矿工体温数据,UWB定位技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上传至上位机.测试结果表明,体温监测功能基本误差控制在0.02°C范围以内,定位误差为0.20米,综合平均误差为0.09米,可实现人员体温监测与精确定位功能.
-
-
范美龄;
刘雨薇;
李智;
任秋平;
胡紫宜;
王雅旋;
许瑞华
-
-
摘要:
目的检索围术期体温监测相关证据,并对其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指南网及专业协会网站等关于围术期体温监测的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指南6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2篇、临床决策3篇以及系统评价4篇,共提炼出包括护理评估、监测部位与工具、监测频率与监测注意事宜等4个方面共21条证据。结论体温监测应涵盖整个围术期,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准确、无创、便捷、低成本的体温测量工具,便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不良结局发生。
-
-
柳珍月;
李秋芳
-
-
摘要: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并发症,导致较高病死率。体温监测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识别、早期确诊。现就体温监测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识别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体温参数的类型和体温监测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为临床护理的体温管理提供参考。
-
-
任丹青;
汪瑾;
韦雄邺
-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需要定点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在人力、物力短缺的情况下,需要借助智能科技帮助工作人员对隔离人员进行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本项目设计了一款基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的疫情隔离监控系统,可以对隔离人员进行实时体温采集、地理位置定位。该系统由手机端APP、网页端、可穿戴设备构成,本文主要介绍了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的硬件设计原理,阐述了手环在隔离系统中的功能。从最终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智能手环在隔离监控系统中发挥了很好的实施监测作用。
-
-
申海洋;
霍魁;
王德喜
-
-
摘要:
为了在新冠疫情的日常防控中准确有效地监测防控对象体温,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疫情防控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ESP8266无线模块连接网络,并将数据存储至MySQL服务器,使用MQTT协议连接阿里云平台;开发Web应用服务平台,通过半封闭结构的监测装置和优化算法,实现了用户身份识别和体温监测,杜绝了他人代替检测等作弊方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满足设计需求。
-
-
万云;
陈达美;
蒋阳
-
-
摘要:
校园体温监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它能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师生体温数据并积极采取疫情防控措施。针对人群密集高的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提出一种分布式集中管理、更易普及的基于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LoRa)通信的体温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终端设备+上位机监控”极简模式设计,将终端设备布控在学生寝室、教室或办公室内,便于早中晚多次非接触式实时采集,师生凭射频识别卡(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在终端随时实名测量体温值,学校管理人员在监控中心即可监测到师生的体温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远程实现校园师生体温的实时采集、实时显示、数据汇总下载和体温超值报警等功能,系统数据传输可靠,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高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
杨昀潮
-
-
摘要:
社区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更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阵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信息统计、出入管理、体温监测等传统管理模式使社区工作量显著增加,疫情防控工作效率低下。以居民需求为中心和社区服务为导向的智慧社区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巨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复杂计算,形成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
-
姬莉莉;
胡伟龙;
石永宏;
陈雨涛;
聂信天;
张源淑
-
-
摘要:
为了实时了解鸡舍中鸡的健康状况,预防疫病的发生,设计出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哨兵鸡体温监测系统。基于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ESP8266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了一款用于鸡舍内鸡只健康检测的哨兵鸡体温实时检测系统。系统中的体温监测节点采用ESP8266-12F为主控芯片,DS18B20温度传感器进行哨兵鸡翼下无毛区的体温监测,装置将采集到的体温数据实时发送到网关节点,在发送成功后进入深度休眠,网关转发数据到阿里云服务器并储存在数据库中,同时微信小程序读取数据库信息并进行显示,系统报警节点采用声光报警的方式,在接收到服务器信息后实时处理,并在发现问题后进行报警。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测哨兵鸡的体温,并实现低功耗工作,且装置无线传输距离达到60 m,可以满足鸡舍无线通信的要求。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哨兵鸡体温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备,能够实现低功耗、低成本的特点,在数据超出阈值时能够及时报警,提高了鸡舍管理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
-
王双庆;
朱启姜;
符怡宁;
陈柏宇;
李琦;
王中昊;
杜耀武;
于东明
-
-
摘要:
在表现出发热症状的传染病爆发期间,校园、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都新添体温检测程序,如利用测温枪、测温门等进行检测体温,但由于传统体温检测方式存在耗时长、易导致人员聚集而发生交叉感染等缺陷。为此,拟设计一种以Linux嵌入式控制为核心控制器的巡航测温的“智慧小车”。本装置实现了多地点巡航、体温实时监测及口罩监测等功能,对于未来发热症状类的传染病控制都具有重大意义。
-
-
周波;
周华茂;
杨卫平;
刘仁鑫;
张凯
-
-
摘要:
现代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人工监测猪只养殖过程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以及不能及时掌握猪只健康状况,预防和发现疾病等问题.传感器技术提供一种非接触式、低成本、高效益且对猪只监测无损伤等数据采集及处理方式,能够获取更精确、实时的猪舍环境和猪只动态参数.笔者从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养猪中的应用着手,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在猪舍环境监控、猪只体温监测和猪只行为识别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了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养猪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养猪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
-
冯立;
张笑萍;
陶仁海;
于丽;
崔荣敏;
王洪琰;
张爱玉;
赵艾华
- 《中华护理学会第19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胸科手术视野大,心脏、大动脉直接暴露于低温环境下,且暴露体腔内面积较大,包括肺叶表面、胸腔壁、膈肌面,由于中心体温与环境温度梯度较大,体温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散失增快所致;另外由于麻醉时间长、术中输入低于室温的液体较多,以及肌松药物的持续应用,均可以导致机体热量大量丢失,从而出现术中低体温.低体温易导致麻醉恢复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甚至易引起麻醉恢复期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密切、连续地监测患者体温,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是对胸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三种体温监测方法对开胸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进行实时、连续地监测,根据测得的数据,分析术中体温变化规律,比较三种监测方法在反映患者核心体温上的差异,为选择适宜的体温监测方法及保温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
唐建萍;
王洋;
史楠;
邵丹
-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联合体温监测对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患者停用抗菌素的意义。rn 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因发热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内科住院期间确诊为细菌感染,且应用抗菌素治疗有效的2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5例,女118例,年龄258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有无合并症、体温、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将这273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CT指导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常规使用抗菌素,PCT指导治疗组以PCT降至0.25μg/L以下、或PCT降至0.25-O.50μg/L而体温(腋窝温度)37.3°C则继续应用抗生素。rn 结果:血清PCT含量在PCT组中,随着抗生素的使用PCT水平高于0.25μg/L的人数逐渐减少,在抗生素使用1周后大部分患者血清PCT水平降至0.25μg/L以下。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比较在PCT组抗菌疗程多分布在5-7d;而常规治疗组大部分在1到2周甚至更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值=9.02,P0.05).PCT组与常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相近(分别为82.34%和79.49%,P>0.05)两项炎性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RP在治疗结束后两组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但PCT组住院时间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明显缩短,分别为(11.73±5.27)d和(15.28±8.31)d(P<0.05);常规治疗组发生二重感染的病例数明显高于PCT组(分别为9例和2例,P<0.05)。两组病例共有7例患者加重,进展为重症肺炎(PCT组3例,常规治疗组4例);共5例死亡,死因为呼吸衰竭和(或)合并其他实质性脏器疾病(PCT组2例,常规治疗组3例)。rn 结论:PCT作为一种炎性标志物,联合体温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医师盲目使用抗生素,对于何时停用抗生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
-
-
-
郭丽峰;
高小红;
亢健;
孟小前
- 《2009年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评价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在应用于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科学性、有效性,分析影响其测温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提出建议,指导实际应用。rn 方法:对2008年福田口岸入境人员检疫数据及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被测物与探头的距离、高度、角度及温度因素变化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模拟实验,分析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现象。rn 结果:体温监测是目前口岸现场发现疑似传染病人的主要途径,在口岸现场以体温检测手段快速筛查以发热为初起症状传染病的检疫措施是科学有效的。被监测物所处位置距探头和黑体的相对距离、角度对测温准确性有影响,且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物体高度对测温的准确性没有明显影响;低热温度测量准确性明显偏低,此外,影响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仪准确性的因素还有很多。rn 结论: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有便捷、覆盖面广、高效的优点,对于大人流量的旅检口岸,能显著提高卫生检疫效率,值得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建议继续探索、研究、完善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
-
-
刘敏;
杨丽娜
-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第二十次全军麻醉与复苏学学术年会、2018年云南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麻醉复苏期采用不同保温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低体温的预防研究.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7年12月泌尿外科全麻术后低体温入麻醉恢复室(PACU)的44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随机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加盖棉被的方法保暖,患者身上覆盖3kg以上厚棉被,室温维持在23°C~25°C,湿度控制在40%~60%.观察组在常规加盖棉被护理措施的同时使用由美国tyco公司生产的warm Touch暖风机,使用加热后的达到40°C的冲洗液,采用体温监测等多模式联合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变化,记录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在PACU停留时间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
-
肖华鑫
- 《全国第九次临床麻醉知识更新学习班暨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以达到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在创伤或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麻醉削弱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在全麻药物或区域阻滞麻醉下,肌肉震颤受抑制,不能由此产生热量.同时,血管收缩反应也被挥发性麻醉剂的舒张血管作用而减弱,致使体热丢失,导致低温.目前临床医务人员对围术期低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体温监测也常被忽视.所以重视创伤病人围术期体温监测和预防低温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
-
-
屈东东;
刘素梅;
吴金节;
孔晓玲
- 《2015国际包装与食品工程、农产品加工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体温是奶牛基本生理指标之一,是临床疾病和生命体特征判断的重要依据.鉴于目前国内外奶牛场地设施的自动化程度和红外测温仪存在红外测温只能近距离(小于100mm),且受环境影响大等问题,本课题立足于群养奶牛体温红外实时监测技术,研究设计具有环境温度补偿和距离补偿的红外测温系统,解决传统红外测温仪受环境温度和辐射距离影响的关键问题,并利用当今物联网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以及无线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对奶牛养殖场多目标群养奶牛体温等健康参数实时监测、中央集成化管理,即:实现多目标奶牛健康参数的实时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