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色旅游

黑色旅游

黑色旅游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专利文献16442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旅游科学、旅游学刊、旅游论坛等; 黑色旅游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金伟、唐勇、张捷等。

黑色旅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89%

专利文献>

论文:16442 占比:99.11%

总计:16590篇

黑色旅游—发文趋势图

黑色旅游

-研究学者

  • 王金伟
  • 唐勇
  • 张捷
  • 郑春晖
  • 钟美玲
  • 刘俊
  • 张秦
  • 方叶林
  • 王璐
  • 谢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华; 刘敏
    • 摘要: 恐惧景观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恐惧景观在生物系统中有巨大的生态效应,同样在人-地系统中深刻影响物质景观和集体记忆等各个方面。景观知觉、景观态度以及景观与人类的互动影响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对恐惧景观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文章对恐惧景观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主要结论包括:1)恐惧景观在生态学研究中已经形成恐惧生态学,相比而言,其他学科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2)生态学对恐惧景观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是动物的捕食风险感知,在其他相关研究学科上则主要从人与地方/空间之间的恐惧景观的呈现形式和景观感知进行研究。3)从恐惧景观、游客及情感三者的关联看,可以发现恐惧景观在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情感地理、黑色旅游和情感特性3个方面。最后,提出未来可以跨学科多角度、情感心理及以黑色旅游为切入点对恐惧景观进行探索,深化旅游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 李经龙; 蒋韶檀
    • 摘要: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基于TPB模型分析框架,通过创建黑色旅游者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感知)行为控制、地方依恋和行为意向量表,形成调查问卷,并运用SPSS25.0和AMOS24.0软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主要为:(1)黑色旅游者的主观规范对其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对于黑色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3)黑色旅游者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行为态度并未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4)黑色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对其行为意向没有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 费雨凤; 林先成; 胡莉
    • 摘要: 随着全民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红经济成为新的增长契机,网络上涌现大批网红城市、景点,这为城市、景点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由于目前无相关方面的分析,故如何借助网红效应发展黑色旅游成为新的研究点.以汶川地震遗址为例,采用PEST-SWOT模型,对地震旅游业目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复合矩阵分析.分析认为,汶川应重视地震旅游发展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特色旅游新形象,文化与网红经济相结合,创造地震旅游新发展.
    • 王金伟; 李冰洁
    • 摘要: 近年来,恐惧景观地旅游(黑色旅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其主客关系的研究甚少.文章以北京市著名的恐怖传闻地"朝内大街81号"为例,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离析了恐惧景观地旅游中游客和东道主群体的凝视行为及其对主客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游客对恐惧景观地的"人"和"物"进行媒体化凝视,同时游客作为权力关系中的强势一方,对目的地进行权力施加和社会性建构;(2)游客的不断涌入,使当地进入了一个负面意义生产的旅游化过程,原先仅作为东道主日常生活世界组成部分的普通物象,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意义;(3)东道主和游客对"物"凝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主客矛盾,同时,由于游客的不当行为和两者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主客矛盾激化,难以调和化解.未来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目的地管理体系,规范游客行为,构建和谐主客关系.
    • 沈彩云; 王恩旭; 刘俊; 吴荻; 郑静静
    • 摘要: 寻求民族认同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旅游者前往特定黑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动机之一,但在黑色旅游研究中对民族认同与重游意愿关系的关注还相对较少.民族认同是否能够增强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促进和限制民族认同产生的因素又有哪些?针对此,文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模型,构建了包括本真性、个体限制、民族认同和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428份问卷进行PLS-SEM分析,对民族认同的不同维度与重游意愿之间的路径关系,以及影响民族认同塑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具有内部差异性,民族认同承诺对重游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而民族认同探求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却是消极的,虽然这种影响效应并不显著;(2)本真性感知对民族认同的各个维度和重游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3)个体限制对旅游者的民族认同承诺和重游意愿有显著消极影响,对民族认同探求的消极影响则不显著.该研究结论将为如何在黑色旅游地塑造积极的民族认同、提升旅游者重游意愿、增强黑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 蒋作明
    • 摘要: 黑色旅游属于情感化倾向较为明显的一种独特旅游形式,旅游体验中会经历一系列的情感变化,然而,现有散落在黑色旅游中的情感体验研究,多以静态的单一维度呈现,情感体验的内部导向路径和传导机制仍是一个黑箱.选取汶川黑色旅游地的遗址区、纪念区和新建区为案例地,以旅游者评论和游记数据为分析单位,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汶川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的传导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视角探究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黑色旅游情感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内观化生成实践",即旅游者通过对死亡与新生的两极观照和价值找寻,在从悲伤情结到珍爱认同的情感逆向正迁移中实现自我精神的心灵超越,在时空路径上依次经过情感唤起、情感回应、价值内化和情感输出四个过程.同时,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的传导机制是旅游者、黑色旅游吸引物、标志物(黑色旅游吸引物的信息)、自然社会环境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整个系统在"内观化生成实践"的传导路径上遵循着"多重作用力产生—黑色旅游体验—意义与价值生成"的循环运转逻辑.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的过程性理论,亦能更好地理解负面情感体验的正面意义传递,且为当前处于"降温"调整期的汶川黑色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化政策参考.
    • 蒋作明
    • 摘要: 黑色旅游体验价值与游客重游意愿的关系研究对当前处于"降温"调整期的汶川黑色旅游地的发展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汶川特别旅游区和北川羌城旅游区2家5A级黑色旅游景区的551位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提炼出6个黑色旅游体验价值因子;然后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体验价值与游客重游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测量.结果 发现:6个维度的黑色旅游体验价值均对游客重游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但方向上存在差异,效用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和感知价格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有着正向影响,重游概率随着这4个价值的提高而增大;景观价值和功能价值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有负向影响,重游概率随着这2个价值的增高而减小.
    • 韩雨婕; 林锦屏; 张豪; 冯佳佳; 周美岐
    •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 1984~2020年间收录的672篇论文,从年度载文量、期刊来源分析、国内外作者发文量、来源地区及机构、国内外资助黑色旅游研究基金项目、研究内容5方面入手,重点分析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热点及其进展。综合分析发现: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程度深,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国内相关研究开展较晚,研究基础总体尚显薄弱。未来国内学者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新黑色旅游研究方法;关注黑色旅游对旅游者、开发者及当地居民的影响。
    • 孟子敏; 徐梦
    • 摘要: 黑色旅游近年来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研究焦点,而目前国内有关于黑色旅游体验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案例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的游记和评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黑色旅游体验贯穿旅游者游前(动机)、游中(实体验)和游后(收获或感想)的整个过程,这种体验层层递进,旅游者的人生感悟逐渐升华;第二,黑色旅游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复杂的情感性体验旅游;第三,黑色旅游景点的存在给人们提供了思索死亡以及叩问生命意义的空间,它引导人们回顾与反思历史,并进一步思索生与死的意义。同时,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提高黑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对相关旅游地的开发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 李华; 刘敏
    • 摘要: 黑色旅游研究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话题.为了避免因黑色旅游与恐惧景观的混淆而导致实践指导的偏差,文章对黑色旅游与恐惧景观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具体研究内容4个层面进行异同分析.研究发现:(1)黑色旅游起源于与"死亡"关联的旅游现象,恐惧景观研究在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领域持续深入.(2)黑色旅游与恐惧景观的差异在于:本体论上,前者的本质是与"死亡"相关的旅游形式,后者是与"恐惧"相关的构造物;认识论上,前者仍存在一定异议,后者的认识相对一致;方法论上,后者较前者具有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上,前者主要是与死亡相关的景观表现形式,其具有正向与负向的感知,后者具有"恐惧"感知的不确定性景观.(3)在恐惧感知和景观意象研究中,二者存在共同点,都可能带来恐惧的主观感知和对景观的恐惧所引发恐惧的景观意象.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以期在增强对黑色旅游理解的同时,拓宽恐惧景观的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