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中穴

人中穴

人中穴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812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健身科学、中国社区医师、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暨2016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急诊与灾难应急专业委员会年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传统医学与诊疗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等;人中穴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景军、李晶、王玲姝等。

人中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2.6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812 占比:97.29%

总计:7002篇

人中穴—发文趋势图

人中穴

-研究学者

  • 崔景军
  • 李晶
  • 王玲姝
  • 姚艳玲
  • 王丽芬
  • 石学敏
  • 韩燕萍
  • 刘建滨
  • 姚维成
  • 廖建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敏; 李晶
    • 摘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脑组织新生血管形态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人中”穴干预脑梗死模型大鼠脑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空白组6只,后两组每组60只,并按干预1 h、3 h、6 h、9 h、12 h、18 h、24 h、3 d、7 d、12 d分为10个观测时相组,每组6只。其中,电针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15 Hz、2 mA电针刺激人中穴(GV 26),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建模方法同电针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Notch1、Notch4和Dll4)检测。结果各时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的NSS均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3 h、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其余各时相模型组的Dll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1 h时的Dll4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1 h时的Dll4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各时相电针组的Dll4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干预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时间提前,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促进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 张晔; 李晶
    • 摘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Ang)Ⅱ/ACE2-Ang(1-7)轴通路的变化规律以及电针干预效应,从血管舒缩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按术后1、3、6、9、12、18、24 h,3、7、12 d各分为10个时相组,造模后电针组每日针刺人中穴。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面积以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1)针刺后各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各时相评分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各时相评分低于模型组,两组在3、7、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绿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时相电针组明显小于同时相模型组(P<0.05,P<0.01)。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ACE表达在术后上调至18 h回落,1 h~7 d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除6 h外表达均低于模型组,9、18、24 h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模型组AngII表达在术后上调至24 h回落,在3~9 h和18 h~7 d高于空白组(P<0.05,P<0.01);电针组1 h~3 d均低于模型组,3、6、18 h~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血管紧张素受体AT1表达在术后9 h上调至24 h回落,其中3 h、9 h~24 h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电针组自9 h后均低于模型组,12、18、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ACE2表达在术后3 h上调至18 h后下调,1 h到12 d高于空白组,1、9到3 d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24 h~3 d时相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ng(1-7)表达自9 h上调至12 h后下调,除1、6 h时相外,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P<0.01)。电针组从3 h开始上调至24 h后下调,24 h到7 d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Ang(1-7)的特异性受体(MAS)表达自12 h上调至3 d后下调,3、6、12 h~12 d时相均高于空白组,12 h~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电针组自9 h后表达高于模型组,其中3、24 h,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干预能显著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少脑缺血体积,改善脑血流量,下调ACE、AngII、ATl的表达情况,上调Ang(1-7)、ACE2、MAS的表达情况,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 肖宁安; 刘建武
    •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收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后溪组和人中组,每组各30例。后溪组选用1寸毫针直刺后溪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腰部活动5 min后嘱患者俯卧位进行腰部常规针刺操作,留针30 min;人中组选用1寸毫针朝鼻尖方向45°C斜刺人中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后腰部操作同后溪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PPI评分及ROM评分。结果:后溪组临床有效率为96.7%高于人中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PPI评分及RO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溪组评分低于人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溪穴在急性腰扭伤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柴建芳; 齐鹏; 孟令浩; 王彦红; 刘辉; 朱玉林
    • 摘要: 目的 探讨揿针埋于穴位对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产妇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400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表分为A、B、C、D 4组各100例,A组产妇入室即静脉注射托烷司琼4 mg,B组产妇入室将揿针埋于内关穴、合谷穴,C组产妇入室将揿针埋于内关穴、人中穴,D组产妇入室即给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4组产妇的舒芬太尼用量、药物追加次数、麻醉平面、补液速率;比较4组产妇手术过程中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4、8、12、24 h的恶心呕吐干呕症状量表(INVR)评分.结果 A组、B组、C组、D组产妇的舒芬太尼用量、药物追加次数、麻醉平面、补液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产妇的心动过缓、牵拉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24 h时刻,A、B、C组产妇的INVR评分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产妇在8、12、24 h的INVR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揿针埋于内关穴、合谷穴与将揿针埋于内关穴、人中穴对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效果,后者优于前者.
    • 王丽芬; 姚艳玲; 崔景军
    • 摘要: 目的 观察梗死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Ang-2)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揭示电针人中穴能否促血管新生.方法 将160只Wistar大鼠按查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假手术组、空白组.前3组又根据术后3 h、12 h、24 h、2 d、3 d分别分为5组.分别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Ang-2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Ang-2 RNA及蛋白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Ang-2基因及蛋白表达于术后3 h开始增高,在术后24 h时相达高峰,各时相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Ang-2基因及蛋白表达MCAO术后3 h呈增高趋势,在术后12 h时相达高峰.除术后3 h时相外,其余各时相电针组Ang-2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时相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人中穴对MCAO大鼠Ang-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促进脑组织梗死侧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早期介入疗效较佳.
    • 王雪玲; 资刘; 刘劼; 赵雨; 陈明金; 李宁
    • 摘要: [目的]探讨人中(GV26)及内关(PC6)特效穴组合对颅脑外伤(TBI)术后患者的促醒疗效及操作安全性。[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10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TBI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特效穴治疗组与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特效穴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于术后第3天加用特效穴刺激治疗,治疗方案:取人中及内关穴,人中穴重手法雀啄刺激至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双侧内关穴电针疏密波刺激,频率10/5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穴位局部肌肉抽动为度,每日治疗1次,留针90 min,共治疗14 d;对照组按常规基础方案治疗。疗效评价指标包括14 d苏醒率、失匹配负波(MMN)、总住院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死亡事件发生数等。[结果]特效穴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苏醒患者19例,苏醒率38%,优于对照组(10例,20%),MMN波形振幅增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效穴治疗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发颅脑外伤术后第3天,开展针刺特效穴人中及内关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状态,并对缩短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具有帮助意义,同时重手法长时间结合双侧电针刺激的针刺操作方案是安全的,且操作简便易标准化统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与进一步研究。
    • 徐勇
    • 摘要: 那还是2005年冬天,老伴儿突然昏倒在地,我赶紧掐她的人中穴,又大声呼喚她的名字,总算苏醒过来了。一检查,她血压高达200mmHg,脑血管血脂增强,脑供血不足。出院后我生怕她再次昏迷摔倒,走到哪儿都搀扶着她,出门溜达要紧紧牵着她的手,真是牵心牵手每一天啊。
    • 杨晓丹; 林晨捷; 张学君
    • 摘要: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意为人中穴可治疗脊骨僵硬疼痛.由于骤然受力、闪跌、持重不当等原因,可致"脊膂"局部经气受损,造成筋脉拘急,气血运行滞涩,从而导致"脊膂强痛".人中穴为督脉、阳明经等脉的交会之穴,气血充盈,且与心、脑、神关系密切,针刺人中穴能调节督脉经气,使局部筋脉舒展,气血运行顺畅,从而达舒筋利脊、行气活血之效,同时亦可调节心、脑功能,进而安神定志以止痛.临床上针刺人中穴治疗"脊膂强痛"以泻法为主,以"雀啄"为基本操作,手法力求大力度、大幅度、慢速度、时间长度大于30 s,刺激量以针刺时患者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可配合其他针刺手法,如雀啄式、捣刺式,亦可配合推拿手法、运动疗法、筋针疗法等,使其起效灵验且迅速.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人中穴可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使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镇痛机制,并提高5-羟色胺、β-内啡肽、脑啡肽含量,抑制疼痛感觉传递,从而达到镇痛解痉的效果.
    • 姚迎春; 李思康
    • 摘要: 李思康老师是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临床针灸会委员 , 从医近 30 年 , 医术精湛 , 对穴位的认识、手法操作均有其独到理解 , 本文总结李老师对人中穴临床应用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