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074篇;相关期刊539种,包括家庭保健、母婴世界、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07年全国急危重病护理(烟台)学术研讨会等;高热惊厥的相关文献由30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燕、刘芳、张丽等。

高热惊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2 占比:30.1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074 占比:69.72%

总计:7278篇

高热惊厥—发文趋势图

高热惊厥

-研究学者

  • 张燕
  • 刘芳
  • 张丽
  • 张莹
  • 李娟
  • 王小衡
  • 王艳
  • 王静
  • 刘学伟
  • 刘树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洪云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为指导的分级护理对小儿高热惊厥病情转归、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救治的74例高热惊厥患儿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按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护理,观察组以PEWS评分为指导进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惊厥发生次数及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惊厥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惊厥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各项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PEWS评分为指导的分级护理有助于促进小儿高热惊厥病情恢复,对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均有改善作用。
    • 郭美玲; 訾慧芬
    • 摘要: 热性惊厥既往又被称为高热惊厥,主要发生于6个月~6岁的儿童,其患病率欧美国家为2%~5%,中国为0.5%~1.5%,日本为6%~9%,印度为5%~10%[1]。热性惊厥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其持续状态一般认为是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研究表明可能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2]。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较一般人群发展为癫痫的风险有所增加[3]。
    • 丁红霞; 袁红; 孟净
    • 摘要: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儿的效果,分析对患儿惊厥消失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0例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采取的不同护理方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惊厥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干预前后的惊厥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和惊厥、高热、意识不清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惊厥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改善,且研究组的惊厥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对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儿病情改善有积极影响,可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 胥丽莎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高热患儿惊厥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高热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状况,并统计患儿基线资料,分析导致急诊高热患儿发生惊厥的影响因素。结果 216例急诊高热患儿中,发生惊厥18例,发生率8.33%,纳入发生惊厥组;未发生惊厥198例,纳入未发生惊厥组。发生惊厥组年龄较未发生惊厥组小,体温、有家族史占比、上呼吸道感染占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较未发生惊厥组高,血钠、血钙水平较未发生惊厥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急诊高热惊厥的发生与患儿年龄小、体温高、有家族史、上呼吸道感染、NLR高、血钠低、血钙低密切相关。
    • 徐贝贝
    • 摘要: 目的:研究全方位高热惊厥预防在小儿重症肺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C组和C+Q组各60例,C组采用常规护理,C+Q组采用常规护理+全方位高热惊厥预防干预,比较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情况及退热进程,并检测动脉血气指标(PaO_(2)、PaCO_(2)、P/F)和神经功能指标(血清NSE、S-100β蛋白)。结果:C+Q组、C组患者高热惊厥发生率依次为3.33%、11.67%,复发率依次为0、37.50%,C+Q组均低于C组(P<0.05);且C+Q组患儿惊厥控制效果优于C组(P<0.05)。护理后,C+Q组患儿PaO_(2)、P/F均高于C组(P<0.05),PaCO_(2)低于C组(P<0.05),血清NSE、S-100β蛋白均低于C组(P<0.05)。结论:全方位高热惊厥预防干预可有效提高重症肺炎患儿高热惊厥的预防及控制效果,避免患儿血气指标的持续恶化,防止神经功能受损。
    • 陈颖颖; 郭亚威
    • 摘要: 目的探索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120例。选择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惊厥消失时间(4.86±1.32)min、退热时间(1.36±0.58)d、抢救总时间(31.84±5.19)min、住院时间(5.32±1.96)d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7%(1/60),对照组23.33%(14/60),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论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于秋露; 叶艋玮; 张鹏飞; 张文风
    • 摘要: 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记载羚角钩藤汤。原方用以治疗痰火扰肝、手足抽搐、嘈杂不寐之证,是清火镇肝熄风的代表方,广为后世应用。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探索,对原方进行加减,使其临床应用更为广泛。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及书籍,现对羚角钩藤汤及其加减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 杨雪
    • 摘要: 目的 探究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期间选用心理护理+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20年1~10月,纳入高热惊厥患儿共计70例,选用随机数表法将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护理期间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理护理、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概率、睡眠质量。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远高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展开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P <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睡眠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较低,P <0.05。结论 于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联合应用心理护理以及综合护理模式对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尽早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
    • 崔静; 袁蕊
    • 摘要: 目的 探讨羚角钩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4例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给予羚角钩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以及血锌、 IgM、 IgG、 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羚角钩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高菊月; 何家伟; 赖碧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并深入分析此项护理路径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研究时间轴设置为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纳入我院共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人群。在征求其家长的同意后,鉴于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对照组(n=40)以及观察组(n=40),分别开展常规护理路径以及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以急救指标、体温、护理满意度为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并将其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分析作为此次研究体现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较突出且实施价值显高,其急救时间、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急救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致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此护理流程表示高度肯定与认可,此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开展全程绿色通道护理,其实施价值显现且具有一定可行性,可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促进患儿症状消退时间,进而达到提升患儿家长对其护理满意度的目的,对医院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提倡推广,建议临床予以采纳此研究成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