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溪穴

后溪穴

后溪穴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411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广西中医药、吉林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第十一届苏南苏中地区针灸学术交流大会等;后溪穴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耀持、沈素绒、黄建军等。

后溪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2.3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6411 占比:97.43%

总计:6580篇

后溪穴—发文趋势图

后溪穴

-研究学者

  • 吴耀持
  • 沈素绒
  • 黄建军
  • 万涛
  • 刘静
  • 卢琦
  • 尹新生
  • 张威
  • 张庆萍
  • 张秦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洋; 黄雪; 赵征宇
    • 摘要: 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定位、刺法灸法、临证用穴及配伍规律整理,发现后溪穴位于手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可针可灸,其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可治疗经络肢节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心神疾病、气血津液病以及外科疾病等,运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他穴使用,且多配伍阳经腧穴,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林祥军
    • 摘要: 目的观察缪刺后溪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0月于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腰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缪刺后溪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腰痛点配合运动疗法治疗。2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共治疗3次。观测腰扭伤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情况、腰部活动度、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3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29%(3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后溪穴配合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腰痛点配合运动疗法对治疗腰扭伤都有较好的疗效,但缪刺后溪穴配合运动疗法在改善腰扭伤患者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度、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效果更明显。
    • 王麒凯; 王珺; 璩成彧; 高志欣
    • 摘要: 目的:研究运动针刺后溪穴联合穴位手法按摩缓解落枕患者疼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103例落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穴位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52例增加运动针刺后溪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左侧屈或右侧屈、左旋或右旋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2143,P<0.05)。结论:运动针刺后溪穴联合穴位手法按摩对落枕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颈椎活动度,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肖宁安; 刘建武
    •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收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后溪组和人中组,每组各30例。后溪组选用1寸毫针直刺后溪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腰部活动5 min后嘱患者俯卧位进行腰部常规针刺操作,留针30 min;人中组选用1寸毫针朝鼻尖方向45°C斜刺人中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后腰部操作同后溪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PPI评分及ROM评分。结果:后溪组临床有效率为96.7%高于人中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PPI评分及RO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溪组评分低于人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溪穴在急性腰扭伤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夏美卉; 张秦宏; 蔡丽娜; 岳金换; 李晓陵; 崔璇; 高瑞雪; 佟欣; 王杨
    • 摘要: 后溪穴因疗效显著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针刺效应机制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目前已成为可视化探讨针刺腧穴中枢效应机制的首选方法。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针刺后溪穴脑fMRI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与特异性两方面。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分析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综述相关科研成果与不足,为针刺临床选穴提供更好的影像学依据,并对后续针刺研究提出方向性建议。
    • 李婷; 田君健; 张悦; 郝心; 赵亚莉; 李志刚
    • 摘要: 目的:基于红外热像技术,从生物科学角度验证“后溪督脉内眦颈”针灸经典理论。方法:选取颈肌劳损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后溪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后溪组针刺单侧(右侧)后溪穴,观察组不针刺,两组均使用红外热像仪测量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与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温度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后溪组针刺后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与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两组各观察区域平均温度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溪穴与各观察部位之间具有显著经络相关性,认为“后溪督脉内眦颈”理论实质是对后溪穴作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督脉相关的主治规律的简要概括。
    • 万兆新; 罗琼
    • 摘要: 目的 探讨合谷透刺后溪穴治疗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合谷透刺后溪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肌张力、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两组的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ADL、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谷透刺后溪穴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肌张力,改善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 盛青云; 吴清明
    • 摘要: 《针灸大成》中记载的关于后溪穴的操作方法有针刺、艾灸、刺血与推拿四种,补泻手法以泻法居多,但须辨别虚实。后溪穴临床适用于痛证、神志疾病、头面五官疾病、皮肤疾病、肢体疾病、儿科疾病等,其中,以痛证、神志疾病以及头面五官疾病运用较广泛,可单独使用,也可配伍其他腧穴。《针灸大成》中虽未直接言明后溪穴补泻,但根据该穴"火"属性及其主治病症不难推测出,后溪多用泻法,泻后溪具有祛风解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安神醒脑、熄风止痉之效。但在治疗"脾寒发疟"之证时,多施以灸法。
    • 蔡燕; 桂树虹; 宋曼萍; 朱华亮
    • 摘要: 目的 观察运动针刺后溪穴联合止痛消炎软膏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60例落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针刺后溪穴加外敷止痛消炎软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加外敷止痛消炎软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 d.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1.72±0.78)分vs(2.64±1.57)分]、NDI评分[(5.05±1.46)分vs(12.34±2.55)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CRP[(4.47±1.34)mg/L vs(7.37±2.11)mg/L]、IL-6[(43.26±10.15)pg/L vs(76.84±13.36)pg/L]、TNF-α[(0.78±0.41)μg/L vs(1.74±0.35)μg/L]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针刺后溪穴联合外敷止痛消炎软膏治疗落枕能很快改善临床症状,血清炎症因子明显下降,疗效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