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顿号

顿号

顿号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秘书之友、青年记者、宿州学院学报等; 顿号的相关文献由180位作者贡献,包括令怡、初志贤、杜永道等。

顿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100.00%

总计:235篇

顿号—发文趋势图

顿号

-研究学者

  • 令怡
  • 初志贤
  • 杜永道
  • 刘叶
  • 历岗
  • 李军纪
  • 李美仙
  • 林楚
  • 柯玉升
  • 王国彬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1.定义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2.形式顿号的形式是“、”。3.基本用法3.1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示例1: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示例2: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3.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示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 摘要: 连词“和”“与”“及”比较起来,“和”用得最广泛,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和”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平等联合。例如: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表示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和”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前面的成分用顿号连接。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都进行了这项工作。
    • 曾向宇
    • 摘要: 笔者在质检工作中发现,在标点符号的差错中,顿号的错用情况较多。因此,规范使用顿号,规避质量风险,是编校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笔者在质检过程中收集的顿号错用实例,对并列不当错用顿号、定语中的错用顿号、其他情况的错用顿号、争议用法中的错用情况等四类进行解析,总结出对顿号定义把握不准、对前后语的关系理解不透这两个顿号错用的主要原因,提出“从语意上来说,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从语气上来说,表示较短暂的停顿”的顿号使用建议。但是,限于笔者自身水平,可能一些有代表性的顿号使用现象未能收入文中,分析问题可能没有完全到位。希望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规范使用顿号的重视。
    • 摘要: 连词“和”“与”“及”比较起来,“和”用得最广泛,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和”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平等联合。例如: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表示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和”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前面的成分用顿号连接。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都进行了这项工作。
    • 摘要: 连词“和”“与”“及”比较起来,“和”用得最广泛,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和”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平等联合。例如: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表示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和”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前面的成分用顿号连接。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都进行了这项工作。
    • 摘要: 连词“和”“与”“及”比较起来,“和”用得最广泛,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和”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平等联合。例如: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表示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和”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前面的成分用顿号连接。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都进行了这项工作。
    • 摘要: 连词“和”“与”“及”比较起来,“和”用得最广泛,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和”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平等联合。例如: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表示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和”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前面的成分用顿号连接。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都进行了这项工作。另外,在连接较长的词组时,“和”的前面可以有一个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 魏永征
    • 摘要: 近年来,大多数书报刊和网络文章在连续使用引号和书名号的词语之间不再使用顿号,依据是2012年6月1日起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4.5.3.5.条款.但笔者发现在《民法典》以及一些权威文献之中,此标准并未得到采用.笔者认为,这一标准与汉语语文法则存在冲突,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对此“国标”的修改程序,避免乱象蔓延而造成难以纠正的局面.
    • 魏永征
    • 摘要: 近年来,大多数书报刊和网络文章在连续使用引号和书名号的词语之间不再使用顿号,依据是2012年6月1日起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4.5.3.5.条款.但笔者发现在《民法典》以及一些权威文献之中,此标准并未得到采用.笔者认为,这一标准与汉语语文法则存在冲突,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对此“国标”的修改程序,避免乱象蔓延而造成难以纠正的局面.
    • 张龙
    • 摘要: 《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是关于标点符号用法的最新国家标准,具有规范性的作用.孤立解读内中"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这一规定,容易产生误读.将其放在经济实用、逻辑自洽、以标对文、前后一致这四个原则中系统剖析,则有助于廓清国标关于顿号省略用法规定的理解路径,进而明确其中存有争议的部分.辨析之后发现:"《A》《B》和《C》""《A》《B》和《C》(D)"这两类用法并不违反国标规定,是经济实用的用法,应该成为顿号省略用法的取向;"《A》、《B》、《C》(D)""《A》(D)、《B》、《C》""《A》、《B》(D)、《C》""《A》(D)、《B》和《C》""《A》、《B》(D)和《C》"这五类用法中的顿号不可或缺.将前述7种用法中的书名号换为引号,亦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