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卵行为

产卵行为

产卵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680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等;产卵行为的相关文献由409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恭银、曾鑫年、杨大荣等。

产卵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6800 占比:99.58%

总计:26914篇

产卵行为—发文趋势图

产卵行为

-研究学者

  • 叶恭银
  • 曾鑫年
  • 杨大荣
  • 刘树生
  • 孟玲
  • 李保平
  • 李振宇
  • 肖春
  • 胡萃
  • 董文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扬; 李慧静; 陆永跃; 程代凤
    • 摘要: 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往往对昆虫产卵场所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明确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众多寄主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挥发物能够引诱桔小实蝇雌成虫产卵,本研究对桔小实蝇3种寄主(番石榴、橙子和芒果)果实的挥发物进行了鉴定,并测试了相关挥发物对桔小实蝇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寄主果实均能引诱桔小实蝇产卵并且β-石竹烯是3种寄主果实中共有的挥发物;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测试均表明低浓度β-石竹烯(9 μg/mL)对桔小实蝇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但高浓度β-石竹烯对桔小实蝇没有引诱作用;增加寄主番石榴果实中β-石竹烯的含量也会显著降低果实对雌虫产卵的诱集效果.本研究证实了特定浓度的β-石竹烯在桔小实蝇产卵行为中的作用,为开发该虫防治中的推拉策略提供了一种思路.
    • 熊焰; 韩瑞; 胡纯华; 王静; 肖春
    • 摘要: [目的]通过行为观察揭示物理与化学因素联合作用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产卵行为的影响,为马铃薯块茎蛾行为调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新鲜马铃薯块茎分别用药液(庚醛、桉叶油醇)浸泡后晾干、用纱布或浸透块茎汁液的纱布包裹块茎,之后在温度(27±2)°C,相对湿度50%—70%,光周期L﹕D=14﹕10环境条件下,于暗期(光照强度1.0—1.5 lx)观察马铃薯块茎蛾已交配雌虫在马铃薯块茎上产卵行为表现(包括滞留时间、降落次数、试探产卵次数和落卵量).[结果]当用低浓度庚醛溶液(0.5 mg·L-1)处理块茎后,可显著延长雌蛾在块茎上的滞留时间,导致总落卵量(块茎上落卵量+块茎外落卵量)增加,但是不会引起试探产卵次数和降落次数的明显变化.当用庚醛溶液(30 mg·L-1)处理块茎后,能够引起滞留时间、降落次数和试探产卵次数的显著降低,并导致总落卵量显著增加.当用低浓度桉叶油醇(6 mg·L-1)处理块茎后,可导致块茎上落卵量显著增加,但滞留时间、降落次数及试探产卵次数均无显著差异.当用高浓度桉叶油醇溶液(30 mg·L-1)处理块茎后,可显著降低雌蛾在块茎上的滞留时间、降落次数和试探产卵次数,同时引起块茎外的落卵量显著增加,但不会引起总落卵量的明显变化.当用纱布包裹块茎后,会显著降低雌蛾的降落次数、试探产卵次数,但不会显著改变滞留时间,块茎上的落卵量以及总落卵量均显著增加.当用浸有块茎汁液的纱布包裹新鲜块茎后,亦获得类似结果.当用含有庚醛(0.5 mg·L-1)的纱布处理块茎后,与空白对照相比,可显著增加雌蛾在块茎上的滞留时间和块茎上的落卵量,同时显著减少雌蛾的试探产卵次数、降落次数;与单一使用庚醛(0.5 mg·L-1)相比,可显著减少雌蛾的试探产卵次数、降落次数,同时显著增加雌蛾在块茎上的落卵量和总卵量;与单一使用纱布处理相比,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庚醛能够刺激已交配雌蛾在更加密集的时间产卵;在浓度为30 mg·L-1时,庚醛对已交配雌蛾具有驱赶作用;在浓度为0.5 mg·L-1时,庚醛对已交配雌蛾具有吸引作用.桉叶油醇溶液浓度为30 mg·L-1时,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仅有驱赶作用.纱布包裹、纱布浸透块茎汁液、6 mg·L-1桉叶油醇溶液仅有刺激已交配雌蛾在更加密集的时间产卵的作用.化学刺激(0.5 mg·L-1庚醛)结合物理刺激(纱布)是纱布刺激产卵作用和0.5 mg·L-1庚醛吸引作用的叠加作用.
    • 吴国梅; 樊佳星; 李永和; 徐荣; 曾廷潇; 徐进
    • 摘要: 楚雄腮扁叶蜂是云南省除松毛虫以外新近发生的重大食叶害虫.采用林内调查并辅以实验室观测和分析,对该害虫羽化和繁殖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在林内自然条件下羽化成虫的雌雄比约为3∶1,且雄成虫先于雌成虫达到羽化高峰.楚雄腮扁叶蜂成虫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5~30 min,平均17.75±3.32 min.随着交配时间延长,产卵量显著增加(Y=2.88X+4.15,R2=0.80).将雌雄比按照1∶1、1∶2、1∶3、1∶4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按雌雄比2∶1、3∶1、4∶1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与雌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雌雄配比下的孵化率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卵孵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孵化率分别达到43%、74%和92%.
    • 陈俊蓉; 闫诗谣; 曹丹丹; 靖金蕊; 张阔; 菅凯敏; 马海峰; 魏建荣
    • 摘要: [目的]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以蔷薇科果树和观赏树木为寄主.本研究旨在搞清楚桃红颈天牛成虫的交配产卵行为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栖落和产卵选择性.[方法]选择苹果Malus pumila、山樱花Prunus serrulata var.spontanea、桃Prunus persic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杏Prunus arneniaca和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var.atropurea8种寄主植物木段,构建为成虫的活动场所,观察桃红颈天牛成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并测定桃红颈天牛成虫在不同寄主木段上的栖落数量和产卵量.[结果]桃红颈天牛成虫的交配行为分为避让、打斗和交配3种行为.交配过程可分为相遇抱对、插入输精、交配后陪护3个阶段.桃红颈天牛雌虫产卵时无刻槽行为,喜欢将卵产于较为狭窄的缝隙中.雌虫偏好在桃树木段上栖落,雄虫则偏好在毛樱桃木段上栖落.李亚科李属的桃是桃红颈天牛最喜欢的产卵寄主木段,而雌虫在苹果亚科的苹果、海棠和秋子梨木段上产卵极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雌虫在寄主木段上的栖落数量与产卵量占比间存在正相关性,雄虫在寄主木段上的栖落数量与雌虫在寄主木段上的栖落数量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桃红颈天牛雌成虫最喜欢桃树木段,雄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与雌虫并不完全相同.
    • 刘刚
    • 摘要: 近期,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白鹏华助理研究员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上发表研究文章。该研究通过分析鉴定美国白蛾的5种喜食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并综合分析了植物挥发物对美国白蛾触角的电生理反应、交配和产卵行为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美国白蛾识别、定位寄主植物的化学生态机制。
    • 丛胜波; 王玲; 王金涛; 许冬; 刘卫国; 万鹏; 杨妮娜
    • 摘要: 为明确斜纹夜蛾的转主为害规律、建立区域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棉花、大豆、红薯、芝麻和花生共5种大面积种植作物,采用培养皿叶盘法和养虫笼产卵法,分析斜纹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及成虫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取食试验中,斜纹夜蛾一龄幼虫对棉花、大豆、红薯、芝麻、花生叶片均保持较高的取食率,未表现明显的忌避行为.在选择性取食试验中,斜纹夜蛾一龄幼虫对棉花、大豆、红薯、芝麻叶片的取食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对花生叶片的选择取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从取食叶片面积可以看出,斜纹夜蛾一龄幼虫对红薯叶片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寄主植物,对花生叶片的取食量最少,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具有选择性,取食喜好顺序为红薯>芝麻>棉花、大豆>花生.斜纹夜蛾雌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亦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选择性,单雌成虫在大豆上的产卵量和卵块数最多,分别为574.9粒和2.2块,花生上最少,分别为36.7粒和0.6块,产卵喜好顺序为大豆>红薯>芝麻>棉花>花生.可见,斜纹夜蛾对5种寄主植物具有不同的选择性,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节律,幼虫取食和成虫产卵的选择性并不一致.
    • 徐强; 吕红武; 乌成鹏; 毛宇; 宋光辉; 石娟
    • 摘要: [目的]研究松树蜂Sirex noctilio的产卵行为,明确其产卵能力,为评估其繁殖潜力和危害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店林场采集被松树蜂危害的寄主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木段上获得虫源.在室内条件下观察和分析松树蜂产卵的行为过程及规律.解剖松树蜂在樟子松木段上的产卵孔,并观察其结构特征.[结果]松树蜂羽化时即性成熟,能够马上进行交配和产卵.松树蜂雌成虫一次完整的产卵过程主要分为4个动作:树皮钻孔、木质部钻刺、产卵(注入有毒黏液和共生真菌Amylosereum areolatum)和产卵器拔出.产卵时间在360~540 s之间的产卵频数最多,占产卵总频数的41.40%;产卵过程中木质部钻刺用时最长,至少占整个产卵过程用时的90%.松树蜂雌成虫在一个产卵孔处会进行1~4次产卵,产卵时间和产卵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当产卵时间t<360 s时,进行了1次产卵;当360 s≤t <540 s时,进行了2次产卵;当540 s≤t<780 s时,进行了3次产卵;当t≥780 s时,进行了4次或更多次产卵.松树蜂在一个产卵孔处进行1,2,3和4次产卵的比例分别为21.66%,41.40%,27.39%和9.55%.[结论]松树蜂雌成虫在一个产卵孔处的产卵时间和产卵次数呈正相关.利用产卵时间和产卵次数的关系,在只调查产卵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推断产卵次数.松树蜂在一个产卵孔处产卵的次数多,对寄主樟子松危害大.
    • 杨柳君; 马玲; 刘晓玉; 冯睿; 朱桂兰; 曾爱平
    • 摘要: [Objective] Basilepta melanopus is a defoliator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southern China.The sexual selection,mating,and fecundity of B.melanopus (Coleoptera:Chrysomelidae)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pest occurrence mechanisms.It may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x pheromone used in trappin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pest.[Method] Mature overwintered larvae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oil under the trees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Yongan (Changsha,Hunan),and reared in the laboratory to obtain adults for this experiment.Mating pairs of newly eclosed adults were placed in a plastic box,where their mating behavior was observed (pre-copulation,copulation and post-copulation),along with the mating and oviposition circadian rhythms (counting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and the matings during the day and at night).The influences on these behaviors of prior mating experience and long-term pairing were also explored.[Result] Adults of B.melanopus began to mate in 5-6 days after eclosion,and mated on average (5 ± 4.2) times per day.Mating period lasted from 1-40 min,for an average of (18.9 ± 9.3)min.In six to seven days after their last mating,females began to lay eggs,mean egg-production was (275.5 ± 131.4).Mating behavior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at 10:00,accounting for about 40% of total mating,followed by at 16:00 and 18:00 and a low level mating was observed only at the rest time.Oviposition activity peaked two times at 16:00,18:00,besides,at 14:00 and 22:00,to less at 2:00 oviposition also had smaller peaks.Females tended to choose smaller males to mate with,while males tended to mate with non-virgin females.[Conclusion] Female and male adults of B.melanopus mated multiple times,and both body size and mating experience of adult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xual selection.%[目的]角胸叶甲(鞘翅目:叶甲科)是危害油茶叶子的重要害虫.研究角胸叶甲性选择和交配及产卵等行为学特性,为性干扰诱杀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湖南永安镇油茶林土壤中挖出越冬代幼虫在室内连续繁殖,羽化后单头饲养,配对后观察其交配行为(记录交配前、交配和交配后3个阶段的交配行为)、交配产卵日节律(统计白昼和夜晚的交配次数和产卵量)、长期配对下成虫体质量及交配经历对性选择的影响.[结果]成虫羽化5~6天后开始交配,日平均交配(5±4.2)次,交配持续时间最短1 min,最长可达40 min,平均交配持续时间(18.88±9.3)min.交配后6~7天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为(275.5±131.4)粒.交配活动在10:00次数最多,其次在16:00、18:00较为密集.在下午有2个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分别为16:00和18:00,另外,在14:00、22:00及2:00产卵量相对较多,其他时间产卵量极少.雌虫喜欢选择体型小的雄虫进行交配,雄虫喜欢与有交配经历的雌虫进行交配.[结论]角胸叶甲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成虫体型对性选择有一定影响,成虫的交配经历也是影响性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 郭薇; 张燕; 陈红松; 郭建英; 周忠实
    • 摘要: [目的]明确广聚萤叶甲成虫产卵行为及其产卵部位的选择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广聚萤叶甲成虫交配及产卵的系列行为、产卵场所选择、不同部位豚草植株叶片叶绿素b的含量进行了观察和测定:(1)将1对成虫放到养虫笼内的一株豚草上,观察交配时间,记录产卵数量、前后2粒卵之间的产卵时间间隔;(2)在均匀分为5部分(0~10、11~20、21~30、31~40和41~50 cm)的豚草植株上,随机放置10对成虫,观察雌虫对于产卵场所的选择.(3)将上述5个部位的豚草叶片通过丙酮匀浆法处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645和663 nm的吸光值,计算叶绿素b含量.[结果]广聚萤叶甲成虫完成一次成功交配平均需96.09 min.雌虫一般需45 min的时间来寻找其适应的产卵场所,在产卵过程中,成虫习惯将卵产于叶片背面,雌虫喜欢用口器来清理刚产下的卵粒.在一株50 cm高的豚草植株上,雌虫喜欢将卵产在植株中部21~30 cm和中上部31~40 cm的叶片上(从下往上划分).卵块数量和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b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广聚萤叶甲成虫喜欢产卵在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叶片背面,可能以视觉识别叶片颜色来选择和定位产卵场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