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配行为

交配行为

交配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6165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物学研究、环境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一届中国竹藤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等;交配行为的相关文献由70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洪、付玉强、刘兴平等。

交配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6165 占比:99.15%

总计:26388篇

交配行为—发文趋势图

交配行为

-研究学者

  • 杨洪
  • 付玉强
  • 刘兴平
  • 刘杨
  • 戴华国
  • 李同亮
  • 李鑫
  • 杨为强
  • 王桂荣
  • 胡德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国金; 木留里哈; 莫色阿迁; 冷则木且; 付义强
    • 摘要: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山鹧鸪属Arborophila(郑光美,2017),是我国西南山地特有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6),同时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
    • 郭文凯; 陈志峰; 周景明; 霍明东; 马志刚; 李旭业; 尤海洋
    • 摘要: 雌雄鉴别技术是养鹅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内容,其在种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尤为广泛。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控制公鹅数量,优化配种比例,减少饲养费用。肛门鉴别可检查成年种鹅的生殖器,有利于了解当前种鹅生殖器的发育情况,剔除生殖器病坏、畸形、伤残及患病的种鹅,降低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传播,阻断无性能力的种鹅对其他种鹅交配行为的干扰.
    • 马芮; 刘文义; 余红仕; 周立峰; 胡加付
    • 摘要: 【目的】研究与交配行为相关的拟松材线虫G蛋白α亚基Bmu-gpa-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拟松材线虫的种内交配繁殖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拟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设计引物克隆Bmu-gpa-1基因。对Bmu-gpa-1进行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探究Bmu-gpa-1基因在拟松材线虫各个龄期的表达水平和表达部位,明确其时空动态表达特性。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该基因在拟松材线虫交配繁殖行为中的作用,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NA干扰的效率。【结果】Bmu-gpa-1基因全长为1780 bp,CDS全长为1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进化分析表示该基因与秀丽隐杆线虫gpa-1基因隶属于同一G蛋白α亚基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及转录组结果均表明Bmu-gpa-1基因在拟松材线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2龄期和3龄期表达水平较高,胚胎期次之,4龄期和成虫期表达水平较低且基因表达水平具有雌、雄虫差异性,即雄虫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虫。原位杂交结果表明,Bmu-gpa-1基因在拟松材线虫体内广泛表达,胚胎发育初期呈散点状表达,胚胎发育后期过渡到全胚胎表达,2龄期全身表达,3龄期和4龄期进一步集中在肠道和性腺处表达,成虫期则出现雌、雄虫差异性表达,即在雌虫的阴户、雄虫的交合刺和尾部表达。交配试验结果显示,沉默Bmu-gpa-1基因后,拟松材线虫雄虫与正常雌虫的交配次数显著增加,交配时长显著缩短,繁殖能力显著下降,而雌虫被干扰后在交配繁殖行为上则无明显异常,推测该基因可以负向调控拟松材线虫雄虫的交配行为,但对雌虫影响较弱。【结论】拟松材线虫Bmu-gpa-1基因是G蛋白α亚基家族中的一员,基因表达水平及表达部位皆具有雌、雄虫差异性。沉默该基因可以改变雄虫的交配行为,雄虫表现出交配次数增加、交配时长减短和交配后雌虫产卵数减少等交配质量下降特征,但对雌虫影响较弱,这说明Bmu-gpa-1基因对拟松材线虫雄虫的交配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调控功能。
    • 郭前爽; 卓富彦; 朱景全; 陈庆华; 朱凤; 黄德超; 杜永均
    • 摘要: 【目的】探索大螟Sesamia inferens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的合成和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及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的关系。【方法】通过溶剂浸提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分析大螟雌蛾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的滴度,结合行为观测和多地田间实时性信息素诱捕数据,调查大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结果】大螟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含量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前1 h,暗期后4 h快速增加,暗期8 h为第1次高峰,但光期1 h又一次高峰,光期5 h还可以被显著检测到。分泌至腺体外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后6 h,高峰期在暗期后10 h,光期后1 h性信息素Z11-16∶Ac滴度达到96.9±20.9 ng/雌。采用溶剂浸提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2.8±1.9,在光期平均为2.5±0.9,统计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SPME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8.5±1.2,在光期平均为5.7±0.6,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产卵器伸出时间发生在暗期6-8 h,产卵器伸出持续时间平均为80.8±4.4 min。大螟的交配发生在暗期4-10 h,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83.4±5.0 min。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性诱自动计数的田间每日每小时实时计数数据显示,越冬代诱蛾比较集中,之后的世代则比较分散,田间雄蛾的性诱昼夜节律受地理环境、季节和世代等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螟交配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昼夜节律在时间上不一致,交配时间在暗期较早时段。雌蛾性信息素有效的释放时间范围比雄蛾对性信息素反应的要小。产卵器伸展与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加快和扩散范围有关。
    • 张旭; 吴旭; 朱正娇; 胡倩倩; 靳二辉; 李升和; 任曼
    •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鹅的求偶、交配与产蛋行为学,以皖西白鹅为研究对象,组建多父本家系(24♂+96♀),为科学选配、提高皖西白鹅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观察记录法比较分析不同年龄(1、3年龄)皖西白鹅求偶行为、交配行为、产蛋之间的差异.结果 表明:鹅的求偶方式主要分为公鹅主动求偶、母鹅主动求偶以及公母鹅相互求偶,其中公鹅主动求偶是最主要的方式,年龄对于皖西白鹅的3种求偶方式没有影响,但年龄对皖西白鹅的产蛋和交配行为有显著影响;3年龄母鹅产蛋性能高于1年龄母鹅(P<0.05),1年龄鹅交尾频次大于3年龄鹅(P<0.05).综上,年龄是影响皖西白鹅繁殖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交尾和产蛋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求偶、爬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 廖晨延; 魏建荣; 苏智
    • 摘要: 天牛是一类在我国危害严重且防治难度较大的林木蛀干害虫.虽然其种类众多,经济和生态价值大,但国内外较少有对天牛繁殖交配行为的总结报道.梳理国内外对天牛交配行为的研究,发现天牛交配行为可分为求偶、性冲动、交配前准备、交配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缺少,且有其阶段特征性的行为.在交配后,一些雄性天牛会表现出配后保护行为.天牛交配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雌雄两性个体分泌的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的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寄主植物,羽化日龄,交配时间,雄性天牛体型大小、体色和斑点等.在对天牛交配行为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抑制天牛交配的控制措施,降低其下一代种群密度,以达到控制天牛后代数量、防治其危害的目的.
    • 吴国梅; 樊佳星; 李永和; 徐荣; 曾廷潇; 徐进
    • 摘要: 楚雄腮扁叶蜂是云南省除松毛虫以外新近发生的重大食叶害虫.采用林内调查并辅以实验室观测和分析,对该害虫羽化和繁殖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在林内自然条件下羽化成虫的雌雄比约为3∶1,且雄成虫先于雌成虫达到羽化高峰.楚雄腮扁叶蜂成虫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5~30 min,平均17.75±3.32 min.随着交配时间延长,产卵量显著增加(Y=2.88X+4.15,R2=0.80).将雌雄比按照1∶1、1∶2、1∶3、1∶4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按雌雄比2∶1、3∶1、4∶1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与雌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雌雄配比下的孵化率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卵孵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孵化率分别达到43%、74%和92%.
    • 孙峰; 潘志萍; 陆永跃
    • 摘要: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观察,以期明确其交配行为和交配能力.研究发现,发现扶桑绵粉蚧雌雄虫均能多次交配,雄虫交配能力大于雌虫.雄虫交配次数为3~10次不等,平均为6.9次,以交配6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26.7%.雌虫的交配次数为1~4次不等,平均为2.3次,以交配2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0.0%.扶桑绵粉蚧的交配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1.8 min到76.5 min不等,平均每次交配时间为11.5 min,其中以在10 min以内最多,为68.8%.上述研究为了解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和研究昆虫性信息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沈顺章; 牛黎明; 符悦冠; 陈俊谕; 朱俊洪; 张方平
    • 摘要: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优势寄生蜂之一,为明确其交配行为及雌蜂生殖系统构成,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该蜂的交配行为、雄蜂交配能力、雌蜂生殖系统等.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行为、交配、交配后行为3个阶段,整个交配过程平均时间为76.2 s,其中,交配时间为20.6 s;小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雌、雄蜂具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雄蜂的交配能力随其日龄的增加而减弱,1日龄的雄蜂交配能力最强,为6.3次/d,雄蜂一生平均能交配36.9次;雌蜂的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和外生殖器等组成,卵巢管数量存在变异,其中95.78%雌蜂卵巢具6(3+3)条卵巢管,2.78%雌蜂卵巢具5(3+2)条卵巢管,1.22%的雌蜂卵巢具7(3+4)条卵巢管,0.22%的雌蜂卵巢是具4(2+2,1+3)条卵巢管,还有极个别的雌蜂仅有1个卵巢,由3条卵巢管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有多次交配习性,卵巢存在一定变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