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螟

大螟

大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800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大螟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吕仲贤、郑许松、鲁艳辉等。

大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002 占比:99.84%

总计:88139篇

大螟—发文趋势图

大螟

-研究学者

  • 吕仲贤
  • 郑许松
  • 鲁艳辉
  • 韩兰芝
  • 彭于发
  • 黄应昆
  • 梁齐
  • 傅强
  • 单红丽
  • 尹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前爽; 卓富彦; 朱景全; 陈庆华; 朱凤; 黄德超; 杜永均
    • 摘要: 【目的】探索大螟Sesamia inferens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的合成和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及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的关系。【方法】通过溶剂浸提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分析大螟雌蛾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的滴度,结合行为观测和多地田间实时性信息素诱捕数据,调查大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结果】大螟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含量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前1 h,暗期后4 h快速增加,暗期8 h为第1次高峰,但光期1 h又一次高峰,光期5 h还可以被显著检测到。分泌至腺体外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后6 h,高峰期在暗期后10 h,光期后1 h性信息素Z11-16∶Ac滴度达到96.9±20.9 ng/雌。采用溶剂浸提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2.8±1.9,在光期平均为2.5±0.9,统计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SPME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8.5±1.2,在光期平均为5.7±0.6,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产卵器伸出时间发生在暗期6-8 h,产卵器伸出持续时间平均为80.8±4.4 min。大螟的交配发生在暗期4-10 h,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83.4±5.0 min。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性诱自动计数的田间每日每小时实时计数数据显示,越冬代诱蛾比较集中,之后的世代则比较分散,田间雄蛾的性诱昼夜节律受地理环境、季节和世代等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螟交配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昼夜节律在时间上不一致,交配时间在暗期较早时段。雌蛾性信息素有效的释放时间范围比雄蛾对性信息素反应的要小。产卵器伸展与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加快和扩散范围有关。
    • 摘要: 一、趋势分析预计江苏省水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发生程度与上年相近。其中,一类病虫中,“两迁”害虫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二化螟偏轻发生,稻瘟病中等至偏重发生;二类病虫中,纹枯病偏重发生,大螟偏轻发生;其他病虫中,稻曲病偏轻、局部偏重发生,细菌性病害在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
    • 陆明星; 朱晨旭; 朱凤; 李秋雨; 杭三保; 杜予州
    • 摘要: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近年来为害加重。由于长期以来对大螟的防治采取兼治策略,大螟已经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性。因此,掌握水稻大螟生物防治资源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大螟越冬幼虫体内仅有两种寄生蜂,分别是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和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其中螟黄足盘绒茧蜂是优势种群。通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发现:在自然界中螟黄足盘绒茧蜂在大螟越冬幼虫体内的寄生率呈现动态变化,最高寄生率达33.33%,并且不同年份之间有差异。螟黄足盘绒茧蜂最短出茧时间仅为5.0 d,最长不超过14.0 d。除了12月份至次年1月份采集的螟黄足盘绒茧蜂外,其它时间点采集到的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羽化率高达7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螟黄足盘绒茧蜂防治大螟提供了研究基础。
    • 王鹏; 贺培从; 魏立兴; 高发瑞; 娄金华; 黄信诚; 杜中民; 褚栋
    • 摘要: 为明确山东省不同稻区害虫的主要种类,本研究基于性信息素田间诱集方法比较了2021年3个稻区稻纵卷叶螟和稻螟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济宁、东营以及青岛水稻产区稻纵卷叶螟和稻螟虫发生数量存在差异,济宁以稻纵卷叶螟为主,东营以大螟、二化螟为主,青岛以大螟为主。不同公司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的诱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田间害虫种群数量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种群数量多时适宜对诱芯进行效果评估。本研究结果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和稻螟虫种群动态监测与防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余露
    • 摘要: 近日,根据江苏省秋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线上会商分析,预计该省水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发生程度轻于去年。其中,江苏省常年发生的一类病虫中,“两迁”害虫中等至偏重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稻瘟病中等偏重发生;二类病虫中,纹枯病偏重、局部大流行,大螟偏轻发生;其他病虫害中,稻曲病偏轻、局部偏重发生,细菌性病害在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
    • 陈华; 朱智刚; 沈田辉; 朱展飞; 卞康亚; 朱加萍; 车晋英; 姚晓丽; 吴海霞; 刘志琴
    • 摘要: 近年来盐城市大丰区水稻大螟发生危害日益加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种植结构的变化、耕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化学防治的盲区.该文提出了通过农业防治降低越冬基数,减少桥梁寄主;运用防虫网帐减少产卵,利用性诱剂和杀虫灯降低成虫量;应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使用量,保护自然天敌,探索稻田养鸭防控新技术;结合化学防治,科学选择药种等绿色精准防控技术措施,以期提高防治效果.
    • 高义
    • 摘要: 广东省植保部门近日发布预测信息,全省晚稻中后期病虫偏重发生。当前,该省晚稻正处于大面积幼穗分化期至破口抽穗期,据各地近期调查,稻飞虱田间虫量大,褐飞虱占比高,大螟上升明显,纹枯病发生普遍,在低洼积水、浓绿田块发生较重,稻叶瘟、细菌性条斑病在部分历史发生病区、感病品种上发生较重。
    • 张洪涛; 韩兰芝; 彭于发
    • 摘要: 通过添加玉米穗和水稻茎粉并改变其他饲料组分的比例,我们在前期研发的半合成人工饲料的基础上优化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大螟人工饲料。大螟能在该饲料上成功完成世代发育,与取食天然寄主茭白相比,取食该人工饲料的大螟呈现较快的发育速率、高的幼虫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可见,该饲料的饲养效果显著优于茭白,可适用于大螟的大规模饲养。
    • 张洪涛; 韩兰芝; 彭于发
    • 摘要: 通过添加玉米穗和水稻茎粉并改变其他饲料组分的比例,我们在前期研发的半合成人工饲料的基础上优化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大螟人工饲料.大螟能在该饲料上成功完成世代发育,与取食天然寄主茭白相比,取食该人工饲料的大螟呈现较快的发育速率、高的幼虫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可见,该饲料的饲养效果显著优于茭白,可适用于大螟的大规模饲养.
    • 宋瑞雪; 鲁涵; 鲁艳辉; 郑许松; 吕仲贤
    • 摘要: [目的]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且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但田间防治往往是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为了研究取食香根草后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毒死蜱8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大螟和二化螟的毒力作用,以及取食香根草后螟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度变化.[结果]8种杀虫剂(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对大螟的LC50依次为1.04,1.40,2.67,3.48,7.59,13.03,16.57,23.28 mg/L;对二化螟的LC50依次为1.94,2.07,4.20,8.93,9.72,17.63,9.51,64.68 mg/L.与取食水稻的螟虫比较,香根草饲喂3 d后,大螟幼虫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提高,致死率提高13.3~22.2个百分点,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敏感度显著提高;而香根草饲喂后的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均显著提高,致死率提高26.7~33.3个百分点.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初步明确了水稻螟虫取食香根草后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有不同程度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