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当代工人精品刊、世纪桥、商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比较管理研讨会等;鞍钢宪法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国栋、赵磊、张永昕等。
鞍钢宪法
-研究学者
- 胡国栋
- 赵磊
- 张永昕
- 易淼
- 杨继国
- 魏鑫珂
- 卞明月
- 吴炳新
- 孙素华
- 崔之元
- 张德
- 张良
- 戴茂林
- 朱明熙
- 柳成湘
- 王剑峰
- 王璐璐
- 肖斌
- 蒋丹
- 韩世强
- 马燕妮
- 乐国林
- 于之伟
- 任放
- 何国伟
- 余白
- 刘玉华
- 刘继成
- 刘若凝
- 北冥
- 卜庆祥
- 卫玉涛
- 叶焕庭
- 吴晓波
- 周庆丰
- 周敬成
- 周鸿昇
- 唐思航
- 姜大伟
- 姜滇
- 宋铁春
- 宗卫东
- 尹胜
- 巩琢璐1
- 巩见刚
- 庄志晖
- 康民军
- 廖达经
- 张书宪
- 张增亮
-
-
张书宪
-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鞍钢宪法的介绍,分析了其核心思想“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其是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思想的伟大创举,也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并结合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探究其与ISO 9000质量管理原则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认证审核和标准化工作人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做参考。
-
-
成刚
-
-
摘要:
cqvip: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海尔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引起了全球管理学界广泛关注与研讨。而回顾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段历史,"鞍钢宪法"创新性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则具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一、"鞍钢宪法"的内涵"一五"(1953-1957年)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在我国实施,苏联专家在我国企业推行的管理模式多为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烦琐的规章制度.
-
-
王炳坤;
白涌泉
-
-
摘要:
1960年,一份关乎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报告,在毛泽东主席批示下,被总结为“鞍钢宪法”,由此奠定了党领导和管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样本。“鞍钢宪法”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化初期,党带领大型企业在生产组织、运行管理方面的积极探索。放眼新时代,“鞍钢宪法”正融入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之中,未来仍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重要“法宝”。
-
-
王剑峰
-
-
摘要:
"十四五"时期,鞍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通过"搭建四个平台,提升四项能力",开启新的劳模管理和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
王剑峰
-
-
摘要:
新时期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要想发挥得更加充分,需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统筹协调规划,丰富创新工作室功能,着力五个拓展,让创新"孵化器"变为企业发展"助推器".
-
-
-
尹胜
-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对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探索,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沿着这一思路探索产生的."鞍钢宪法"并非鞍钢独创,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技术革新中坚持"群众路线"、在企业管理中实践人民民主权利思想的产物,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体现和延伸."鞍钢宪法"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启示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前期成果和思想资源.
-
-
巩见刚;
卫玉涛;
高旭艳
-
-
摘要:
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就群众路线所具有的管理学内涵以及在管理思想史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群众路线是一套包括管理目的、管理原则、管理具体手段在内的成体系的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群众路线不但集成了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也通过民主管理超越了传统管理哲学,还超越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管理,是影响后来西方管理学发展路径实现转变的重要渊源之一.
-
-
卞明月
-
-
摘要:
"鞍钢宪法"是新中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成果,也是建国初期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鞍钢宪法"对中国工业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和进步,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鞍钢宪法"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今天,在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认真回顾这段历史,客观地认识和研究"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对作用当代,服务现实,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