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
非首都功能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57934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前线、北京社会科学、经济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三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5北京经济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6北京经济论坛等;非首都功能的相关文献由14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德利、冯红英、孙久文等。
非首都功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57934篇
占比:99.99%
总计:1158017篇
非首都功能
-研究学者
- 王德利
- 冯红英
- 孙久文
- 常纪文
- 李国平
- 杨薇
- 梁爽
- 赵金涛
- 于荣格
- 冯鸿雁
- 刁琳琳
- 刘名远
- 刘峥
- 刘秉镰
- 刘艳
- 包姣姣
- 单士甫
- 南金花
- 史一鸣
- 史文锐
- 叶堂林
- 吴晓华
- 周冬雪
- 周民良
- 周玄
- 唐志鹏
- 夏添
- 姜海涛
- 孙云鹏
- 孙威
- 孙婷
- 宋昌耀
- 宫倩楠
- 张佳薇
- 张博钧
- 张可云
- 张平
- 张星星
- 张春雷
- 张景秋
- 张松
- 张玉杰
- 张硕
- 张薇平
- 张贺怡1
- 张长
- 彭向刚
- 彭文英
- 徐亚迪
- 徐勃
-
-
冯鸿雁;
朱云飞
-
-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京津冀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布局。然而,受限于河北的经济基础薄弱、先进要素匮乏、城镇化水平较低、营商环境不佳等因素,河北的承接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的效果。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河北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需要进一步完善承接政策、筑牢承接基础、提升承接能力、优化承接平台和改善承接环境,在承接过程中实现河北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
-
马晓春
-
-
摘要:
“十三五”时期,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推进,大量北京企业外迁,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辐射全国,高科技企业外迁本属应有之责,但与上海和深圳相比,北京高科技企业出现疏解“相对多”、新增“相对少”的现象。研究认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是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举措,具体包括:完善产业禁限目录,厚植创新创业沃土,促进科创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建立健全发现机制,助力科创企业“开花结果”;围绕高精尖产业,促进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成长为“参天大树”;用好政府引导基金,助力不能在京落地的成果在京外“枝繁叶茂”。
-
-
马天;
赵波;
周玄
-
-
摘要:
京津冀一体化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时期(1949-1995年),“首都经济圈”至“环渤海经济圈”时期(1995-2014年)等发展阶段后,已进入国家战略确立时期(2014年至今)。2015年春季,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自此京津冀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为三地抱团发展并重点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基于河北省作为我国传统军工产业大省、京津两地拥有高精尖端科技研发院所的优势.
-
-
本刊编辑部;
孙久文;
陈耀;
杨开忠;
李国平;
刘秉镰;
高国力;
高智
-
-
摘要:
2022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周年,新形势下应更好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作用,依托城市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北京和天津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河北的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围绕重新激活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活力,巩固北方的制造业中心。2022年也是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雄安新区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更需要重视“高端高新产业”的承接与发展、社会资本的引入、坚持改革创新等问题。应把握好新阶段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核心要义:坚守初心和使命、形成新发展格局新引擎、坚持行政事业单位疏解先导等。应通过精准承接、拓展通勤、先行先试,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保持战略定力的未来之城。应努力将河北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创新增长极。
-
-
孙云鹏;
董誉婷;
李颖
-
-
摘要: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结合京津双城联动发展战略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的多方驱动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天津营商环境,成为天津更好的主动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企业的关键.本文从天津营商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五方面寻找优化天津营商环境的对策和措施,来推动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非首都功能企业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建设.
-
-
朱鹏程
-
-
摘要: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国务院及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诸多政策予以推进和支持,"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税收分享等政策作为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的一项具体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三地在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环境治理等若干层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执行中政策不够细致等问题亟须解决。
-
-
王德利
-
-
摘要:
北京以有序缓解非首都功能为突破口,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升级首都功能,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改,推动非首都功能四大重点领域的调整疏解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亟待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拆迁力度,减少非首都功能滋生空间,使集体建设用地走上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
-
-
-
薛领;
陈宥伶
-
-
摘要:
北京市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契机,体现了三大意义:一是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实践首都可持续发展性;二是聚焦核心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高效转型和国际化水平城市管理目标;三是加强地区之间互补关系,实现京津冀城市群融合式发展.通过建立北京市CGE模型,设置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和间接税率两个模拟情景探讨其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调整对于疏解的作用来说,采矿业、高耗能制造业产出受冲击大,有助于产业转移,但是劳动力增加未必对重点发展产业有正向促进作用,建筑业所受冲击最大,且劳动力调整长期下不具可行性,需要其他配套方案的配合互补.间接税率的调整,对需要疏解的第一、二产业产出有小幅减少,为较缓和的疏解手段.
-
-
杨智祺
- 《第十四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6北京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产业外移是其核心内容.本文将主要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功能的背景和举措以及对京津冀的影响情况进行解析与展望.
-
-
刘峥
- 《第十三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5北京经济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文章首先分析北京目前现状,提出四类非首都功能需要疏解,通过比较伦敦和日本的有机疏解过程,提出自己的三点建议:促进城市周边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合理优化空间布局,要依法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
-
杜瑞;
陈青
- 《北京市第十九次统计科学讨论会》
-
摘要:
基于中国名录库现状和疏解工作实际,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名录库进行了优劣对比,确定中国名录库法律保障、建立标准、代码登记、数据对接、动态更新、数据使用等几个方面存在改进空间.之后对非首都功能内涵、工作进展与难点进行解读,确定疏解工作与名录库在编码全面统一、数据对接共享、表制内容设计、系统更新维护、双向信息反馈的内在联系.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名录库系统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共性方面包括唯一码的全面替换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个性方面包括表式涉及、更新维护方式以及疏解信息反馈.
-
-
杨冬林;
魏子嘉
- 《北京市第十九次统计科学讨论会》
-
摘要:
随着北京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产业发展,“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城市拥挤成本上升,人民居环境恶化,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人口空间布局重构、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疏解势在必行,东城区作为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承担着重要的区域职能.本文将围绕东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建立相对应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全面反映东城区功能疏解进展情况.探索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统计服务职能,发挥统计工作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
-
詹圣泽;
詹彪彩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从世界城市构建要素和分析其显著特点与基本特征出发,对照北京与中国北上广深津渝几大名城的发展特色及其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差距与不同,认识到环境科学布局同城市化与现代化、城市群与都市圈密不可分的发展依存关系.通过理顺首都的内涵及其分类,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突出国际影响,在综合分析归纳有关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些疏解举措,从而加深对环境科学及其与北京大城市病危害的深刻认识,揭示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客观辩证地看待北京的疏解与发展,达到中央到地方、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全国一盘棋的统一思想,从而达到综合施策、成功有序地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