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法律、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专利文献682850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甘肃理论学刊等; 非国家行为体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步华、于宏源、王涛等。

非国家行为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82850 占比:99.98%

总计:682988篇

非国家行为体—发文趋势图

非国家行为体

-研究学者

  • 徐步华
  • 于宏源
  • 王涛
  • 庞中英
  • 张华
  • 方兴东
  • 李少琳
  • 李昕蕾
  • 李金祥
  • 王振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可金
    • 摘要: 价值观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全球治理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一起致力于解决全球问题形成集体行动的活动、关系和过程,没有一定的全球价值指引,全球治理是很难持久的。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增多,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形成某些共同持有的全球价值。比如《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等价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团结、包容、尊重自然和共同责任等价值,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公开透明原则,全球反贫困领域中的能力原则等。
    • 何章银
    • 摘要: 人道主义外交因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而活跃于国际舞台。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人道主义外交不仅为人道主义行动创造条件与空间,而且可以促进民心相通、舒缓不幸状态、化解人道主义危机,达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目标。人道主义外交具有主体多元、逻辑独特、专业性强等特点。人道主义外交有别于传统外交,人道主义外交需要与各利益攸关方接触,遵循人道、公正、中立、独立等人道主义基本原则,克服人道主义政治化、军事化等倾向,摒弃宗教、民族、地区等方面的利益纠葛,说服决策者或领导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而采取人道主义行动。
    • 魏建勋
    • 摘要: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曾提出的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总结和升华,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其具有规范价值,能够化解二元利益悖论;具有行为价值,能够凝聚全球海洋治理合力;具有系统价值,从而推进海洋综合治理;具有动力价值,进而推动海洋可持续性发展。该理念对于化解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困境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系统治理各类全球性海洋议题;推进治理理念、机制、行动的创新。
    • 杨明芳; 尹慧; 孙一诺; 马继炎; 张开宣; 黄旸木
    • 摘要: [目的]通过梳理中国儿童营养包研发与可及过程中不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动,分析中国不同非国家行为体在推动公共产品研发与可及中的作用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方法]对参与儿童营养包研发与可及的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慈善基金会、学术机构等不同行为体的关键知情人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采用滚雪球抽样直至信息饱和,同时请访谈对象提供相关灰色文献,运用主题框架法对访谈资料及灰色文献进行编码、归类和总结。[结果]不同类型的非国家行为体在推动营养包研发与可及的不同阶段,通过多种合作范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其中,学术机构主要在营养包研发初期发挥主导作用,慈善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在开展营养包试点项目和推广初期发挥关键作用,而私营部门在营养包研发后期及推动可及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持续推动产品优化。[结论]非国家行为体在推动儿童营养包研发与可及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应以儿童营养包为范例,进一步鼓励不同非国家行为体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互补效应,积极参与推动各类公共产品的创新和可及。
    • 摘要: 反无人机战提到战略层面美国《国防》2021年1月8日针对武装的小型无人机(按美军标准指1、2、3类小型无人机)的扩散对美军部队和基地构成的威胁,美国国I防部联合反小型无人机系统办公室(JC0)2020年底选定了固定地点低慢小无人机综合打击系统(FS-LIDS)作为1临时反小型无人机解决方案。此前,随着技术进步使小型无人机呈指数级增长,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和犯罪分子也1能加以应。
    • 张华
    • 摘要: 网络攻击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发起,实践中亦罕见有国家主动承认对网络攻击负责的实例.相应地,由于网络攻击的溯源存在技术、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难题,受害国很难在传统自卫权的框架下对来自他国的网络攻击行使自卫权.非国家行为体尚不能构成传统武力攻击情境下的自卫权行使对象,更不宜成为网络空间自卫权的行使对象.作为替代,近年来将"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适用于网络空间自卫权的主张"甚嚣尘上"."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表面上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从既有国家归因标准和常规的自卫必要性的角度来看,该理论本质上缺乏实然法层面的法律依据,而且在适用时将面临一系列的法律不确定性.中国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造法的进程中,应当警惕将非国家行为体作为网络空间自卫权行使对象的主张,并应努力防止"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的引入和滥用,以遏制网络空间的军事化.
    • 尚彦军
    • 摘要: 1970年12月到1971年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了维护自身石油权益的斗争,跨国石油公司最终做出让步,双方代表签署了《德黑兰协议》.在这场石油斗争中,英国政府对欧佩克石油斗争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就跨国石油公司应对欧佩克的挑战而言,英国政府恰恰起了消极作用.英国政府态度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给中国进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留下一些重要启示.
    • 牛学利
    • 摘要: 非国家行为体在自身演变中与发生在传统领域和网络空间的国际争端产生了密切联系.当前的国际立法并没有给非国家行为体成为争端主体明确的法律定位,其在传统争端领域的主体争议,也有逐渐"平移"至网络空间之势.主体层面的模糊性,对非国家行为体在适用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审慎原则、法律与外交手段等争端解决方式上产生了影响.初步厘清非国家行为体在网络空间国际争端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明确非国家行为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法律地位,也可以促进网络空间国际法的诞生与发展.
    • 张华
    • 摘要: 自"9.11事件"以来,西方国家频频以自卫权之名开展反恐军事行动。鉴于现行国际法体系尚未将自卫权的行使对象拓展至非国家行为体,国家归因构成自卫性反恐军事行动合法化的必要条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常规的国家归因标准无法满足西方国家自由开展反恐军事行动的需要,国际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出现了否定、贬损、扩大国家归因标准的主张。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在反恐战争中创制了"包庇理论"和"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意在弥合反恐自卫权和领土主权之间的矛盾。但是,由现行国际法的角度观之,上述主张和实践等于架空了常规的国家归因标准,严重冲击着国际法治。为确保反恐行动的合法化,应坚持常规的国家归因标准,尽可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权利救济。纵使军事手段不可避免,也应优先考虑寻求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或领土国的同意,同时确保军事行动严格遵守必要性原则和相称性原则。
    • 马光; 杨琳
    • 摘要: 非国家行为体是国际网络空间中身份特别的活跃力量,其网络行动的国际法责任认定十分重要,却存在三重困境,即国际责任法适用乏力、责任归因困难、责任认定混乱.对此,应当从主体、归因、承担三个角度逐个击破困境,督促各国际行为体积极作为,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在主体上,应当挖掘不同非国家行为体的特性,倡导构建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以优化治理格局;在归因上,应当明晰审慎的定位,搭建严谨现实的责任路径;在承担上,应当细化责任发生情景,并结合国内法规则对责任进行分类化研究,为受害国提供求偿依据,为责任国厘清责任界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