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成虫
雌成虫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2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果农之友、河北果树、安徽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等;雌成虫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家安、侯柏华、刘辉芳等。
雌成虫
-研究学者
- 程家安
- 侯柏华
- 刘辉芳
- 卢慧林
- 司玉芹
- 吴浙东
- 孟翔
- 屈平
- 张秀荣
- 张立
- 张雅兰
- 徐昌棠
- 方小端
- 曹克诚
- 李水祥
- 杨振德
- 欧阳革成
- 王慧
- 王英
- 王蕊蕊
- 胡颖
- 郑红玲
- 郑霞林
- 郭春晖
- 陈冠华
- 丁晓东
- 丁莉华
- 万方浩
- 中国园林1
- 于冬慧
- 何九龄
- 何伟
- 何大彦
- 余继忠1
- 侯春敏
- 兰景华
- 冀兴林
- 冯宏祖
- 冯文祥
- 冯海翔
- 冯颖
- 刘丽
- 刘克武
- 刘冬冰
- 刘和生
- 刘奎
- 刘学伟
- 刘文爱
- 刘新
- 刘晓光
-
-
沈迎春
-
-
摘要:
茎蜂是露地月季常见害虫之一。与多数取食性害虫不同的是,月季茎蜂是以雌成虫产卵刻痕危害。其产卵高峰一般在4月上中旬,集中危害月季第一批新梢花蕾枝条,导致花蕾枝条“弯腰”死亡,温度高的年份提前至4月初。江苏露地月季第一茬花在4~5月,而4月上中旬是孕育花蕾的重要时期,和茎蜂产卵危害时期高度吻合,受害率一般在40%~50%,生产上需重视。
-
-
赵金平;
苟长青;
张康康;
梁一峰;
冯宏祖
-
-
摘要:
通过解剖和显微观察研究了牧草盲蝽雌成虫的内生殖系统结构及其发育情况,并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卵巢进行了分级.结果显示,牧草盲蝽雌成虫有1对卵巢,每个卵巢由7根卵巢管组成.初羽化的雌性牧草盲蝽卵巢为透明状,随着日龄的增加,卵巢逐渐发育,体积增大;卵巢管内总的卵子数目随着日龄的增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羽化后第4天可观测到成熟的卵,而在羽化后第15天卵子数目达到最高值.依据卵巢发育中卵巢管内卵母细胞体积变化、成熟卵数目,将牧草盲蝽卵巢分为Ⅰ~Ⅴ级,包括Ⅰ级(未发育期)、Ⅱ级(卵黄沉积期)、Ⅲ级(成熟待产期)、Ⅳ级(产卵盛期)和Ⅴ级(产卵末期).这些结果对于牧草盲蝽生殖生理学的认识、生理适应性的机制、害虫种群动态监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
-
林红1
-
-
摘要:
形态特征:雌成虫圆形,稍隆起,两个壳点在可央或偏向边缘,黄色,雄成虫介壳狭长形,背面有三条平行脊线,壳点在前端,黄色或黄褐色,卵圆形,淡红色,半透明状。若虫长卵形。淡红色,能缓慢爬行。固定后为紫色,其上分泌白色蜡丝。一年发生两代。以雌虫越冬。第一代雄虫于7月上旬羽化,第二代在10月上旬羽化,羽化后即与雌虫交配,雌虫产卵于介壳下。本虫主要危害老棵月季,常群聚于老枝干或裂缝处,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
-
-
王蕊蕊1;
胡颖1;
杨振德12;
郭春晖1;
朱林慧1;
郑霞林3;
玉舒中1
-
-
摘要:
【目的】明确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La Salle)体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为利用微生物防治该害虫打下基础。【方法】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结合16S rD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刚羽化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体内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分离出11株细菌,经鉴定归类于3个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3个纲(芽孢杆菌纲、放线菌纲和γ-变形菌纲)4个目(芽孢杆菌目、微球菌目、乳酸杆菌目和肠杆菌目)8个科(芽孢杆菌科、微杆菌科、葡萄球菌科、乳酸杆菌科、纤维单胞菌科、微球菌科、肠杆菌科和类芽孢杆菌科)8个属(芽孢杆菌属、微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片球菌属、纤维单胞菌属、微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6株,为优势类群;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为优势菌属。【结论】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
-
王蕊蕊;
胡颖;
杨振德;
郭春晖;
朱林慧;
郑霞林;
玉舒中
-
-
摘要:
[目的]明确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La Salle)体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为利用微生物防治该害虫打下基础.[方法]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结合16S rD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刚羽化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体内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分离出11株细菌,经鉴定归类于3个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3个纲(芽孢杆菌纲、放线菌纲和γ-变形菌纲)4个目(芽孢杆菌目、微球菌目、乳酸杆菌目和肠杆菌目)8个科(芽孢杆菌科、微杆菌科、葡萄球菌科、乳酸杆菌科、纤维单胞菌科、微球菌科、肠杆菌科和类芽孢杆菌科)8个属(芽孢杆菌属、微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片球菌属、纤维单胞菌属、微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6株,为优势类群;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为优势菌属.[结论]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
-
崔宏春1;
李红莉1;
周铁锋1;
余继忠1
-
-
摘要:
茶梨蚧为同翅目,盾蚧科,又称茶细蚧、茶褐点盾炒、茶细介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主要为害茶树,还可以为害桑枝、柑橘、冬青、芭蕉等植物。1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长梨形,长约2mm,黄棕色至黄褐色,有时也能见到白色的。若虫蜕皮壳2个,突出于介壳前端,介壳后半部扩大,上有细线纹。成虫雌成虫长梨形,浅黄或黄色,体长0.64~0.78mm,后胸、腹部前3节特宽大,体皱纹多,四周具短细毛。雄介壳长条形,白色溶蜡状,有3条纵脊,两侧边平行,若虫蜕皮壳1个,突出于介壳前端。
-
-
中国园林1
-
-
摘要:
山茶花上常见的介壳虫主要有红蜡介、吹棉介、糠片盾介、茶褐圆介四种。红蜡介雌成虫介壳蜡质坚厚,先呈玫瑰红色,后呈紫红色,直径3~4毫米,顶端脐状,周缘瓣状,有四条白纹。一年发生一代,一般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为幼介大量上梢为害的高峰期。吹棉介雌成虫橘红色,椭圆形,长5~7毫米,背面隆起,全体密生小黑毛,背有白色蜡质物。产卵时分泌白棉状蜡丝,腹部附白色蜡质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14~16条。每年发生2~4代,各虫态均可越冬。4~6月发生最为严重。
-
-
苏建明;
郝春凤;
李孟楼
-
-
摘要:
[目的]揭示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雌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卵量的关系,为从分子水平研究其生殖衰老过程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解剖观察了独立饲养1~12年龄组的花绒寄甲雌成虫生殖系统,同时比较了各年龄组的产卵量.[结果]花绒寄甲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受精囊腺、囊状膨大的生殖附腺和外生殖器构成;每个卵巢萼部有萼头11个,每萼头连接6或8根卵巢管,整个卵巢平均有卵巢管约70根;卵巢管的结构从端部至基部可分为端丝、原卵区、生殖区和卵巢管柄;随雌成虫存活年份的增加,卵巢管原卵区长度和直径有缩短现象,部分卵巢管出现蚀空性病变(无内含物,只有管壁),日产卵量自羽化后第4年明显下降.[结论]花绒寄甲雌性生殖系统具有囊状膨大的生殖附腺,随成活年份的增加产卵量的衰减与卵巢管的衰老有关,人工大量繁育时自第4年开始应及时淘汰和更新种群.
-
-
黄芳;
吕要斌;
赵春玲;
宋西娇
-
-
摘要:
利用显微光镜和超微电镜技术观察明确了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卵巢及相关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虫的内生殖系统含1对卵巢、输卵管、储精囊和1对附腺.每个卵巢有数以百计的端滋式卵巢小管.卵巢小管缺末端纤丝,包含滋养部分和卵黄部分.储精囊表面被丰富的肌原纤维包裹,未经交配的雌虫体内储精囊在显微镜下呈透明状圆形,电镜观察囊内只含液态物质;交配后,储精囊不再维持规则的球状,囊内出现精细胞等物质;精细胞呈典型的“9+2”结构.在初孵化的雌性成虫体内,卵巢小管内的滋养细胞部分中间为营养核,以此联接滋养细胞和卵细胞.卵黄部分包含1个卵细胞.雌性成虫只有通过交配,卵巢内的胚胎才可得以顺利发育;若未经交配,卵巢内的卵细胞将出现发达的内质网结构,标志着细胞将降解而被母体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