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阴黄

阴黄

阴黄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449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大众科技、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等;阴黄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长法、潘雪飞、张赤志等。

阴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449 占比:99.26%

总计:16571篇

阴黄—发文趋势图

阴黄

-研究学者

  • 张长法
  • 潘雪飞
  • 张赤志
  • 程志文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秀
  • 周聪
  • 喻嵘
  • 张建军
  • 张林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彦长; 施卫兵; 郭锦晨; 许文彬
    • 摘要: 黄疸论治多分阴阳,然阳黄易治,阴黄难疗。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集前人学术思想立扶阳理论,强调阳气为人立命之根,阳气不足,百病所生,主张治疗上应温阳以化阴,近代著名医家吴佩衡,尊郑氏重阳思想,崇其扶阳理论。临证重视心脾肾,善用姜附桂草,治疗各种阳气不足病证屡起沉疴。该文基于此理论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探讨黄疸阴黄的论治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黄疸阴黄提供有益的思路。
    • 李菲茹; 许斌; 张商傲; 王逸斐
    • 摘要: 许斌教授认为恶性梗阻性黄疸阴黄的发生多由于平素体虚,脾气亏虚,水湿不运,内停中焦,阻滞气机,上下不通,内生癥结,水湿不运又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生。许斌教授认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应补正不忘攻邪,攻邪不至伤正,并根据其病因病机创立了“抗岩消黄1号方”以益气养血,散结消黄,并佐以心理辅助治疗,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保守治疗中,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并附验案一则。
    • 黄娴; 吕建林; 姚元谦; 黄小英
    • 摘要: 目的分析古代中医治疗黄疸阳黄证、阴黄证的用药思路。方法通过搜集古代医家治疗黄疸有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筛选与排除共检索出治疗阳黄217首,阴黄30首,共列出治疗阳黄、阴黄的高频药物各10味,得出治疗黄疸药物均以寒温为主,五味多为苦、甘、辛。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附子-茵陈药对。聚类分析方面分别列出治疗阴黄、阳黄5个核心组合,涵盖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等著名方剂。结论中国古代医家治疗黄疸不论阴黄、阳黄证均分类论治,对临床中医辨证治疗黄疸具有重要意义。
    • 谭艳; 陈聪; 周聪; 黄柔; 肖凡; 刘秀; 陈昱彤; 喻嵘
    • 摘要: 黄疸病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认为黄疸与脾密切相关,湿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黄疸发病的病因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湿热、寒湿分别致阳黄和阴黄做了具体的概述和区分,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积热,外感时邪疫毒,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黄疸的发生。明清时期有医家指出本病与胆有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有医家分为内伤黄疸和外感黄疸。此时期对黄疸的发病特点、症状、病机认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的学者研究黄疸留下了参考依据。
    • 谭艳; 陈聪; 周聪; 黄柔; 肖凡; 刘秀; 陈昱彤; 喻嵘
    • 摘要: 黄疸病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认为黄疸与脾密切相关,湿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黄疸发病的病因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湿热、寒湿分别致阳黄和阴黄做了具体的概述和区分,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积热,外感时邪疫毒,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黄疸的发生.明清时期有医家指出本病与胆有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有医家分为内伤黄疸和外感黄疸.此时期对黄疸的发病特点、症状、病机认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的学者研究黄疸留下了参考依据.
    • 武璇; 李尚点; 刘丹; 徐春军
    • 摘要: 黄疸是肝胆系统常见疾病,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繁杂的辨证分型到形成以阴阳为纲的辨治体系,经历了数代医家的发展完善.笔者总结以湿热、寒痰、热毒、血瘀、正虚为黄疸病理因素,困阻中焦脾胃,阻滞肝胆气机,胆汁疏泄失常为病机.归纳以正虚无热者为阴黄,有热无寒者为阳黄,以寒热错杂者为半阴半阳辨证论治黄疸,体现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阴阳转换.综前人之述而论之,阐发自己的拙见,抛砖引玉,以期有益于临床诊疗.
    • 黄莉荣; 薛征
    • 摘要: 介绍薛征教授采用温阳运脾除湿法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黄疸病案1则。案中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以致湿邪阻遏,本虚标实,发为黄疸;其色黄晦暗,属阴证,腹胀便溏,属寒证。治疗时以温阳运脾、除湿退黄为思路,扶正祛邪,疗效满意。
    • 许靖; 李伟伟; 艾军; 陈洋; 张小利; 胡洪源; 奚碧冰
    • 摘要: 目的:观察茵陈理中汤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临床疗效.方法:制定诊疗及随访流程,纳入门诊治疗的PNAC患儿55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2组.熊去氧胆酸组26例予熊去氧胆酸;茵陈理中汤组29例予熊去氧胆酸加用茵陈理中汤治疗.记录2组临床指标纠正胎龄、体质量、体质量Z值、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发病日龄、胆红素峰值水平以及就诊时纠正胎龄、体质量、体质量Z值、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加用茵陈理中汤组治疗周期较熊去氧胆酸组缩短,治愈时纠正胎龄更小,体质量、体质量Z值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熊去氧胆酸组有5例因疗效不佳,使用激素治疗,加用茵陈理中汤组无使用激素治疗.结论:加用茵陈理中汤治疗PNAC可缩短疗程,促进追赶生长.
    • 彭瑜; 林凤; 刘玉青; 蔡昕; 解丹; 杨帆
    • 摘要: 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医学治疗阴黄证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提炼中医治疗阴黄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全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治疗阴黄证的文献,构建阴黄证用药数据库,从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除频次分析外,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聚类分析等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对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发现治疗阴黄证以温药为主,药味以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肝经为主,揭示了阴黄证病位主要在于肝胆、脾胃。中药聚类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温阳利湿、活血化瘀和健脾。结论:中药治疗阴黄证时注重顾护脾阳,药物主要是以茵陈术附汤为主方,兼以健脾和胃、温中补虚、利水渗湿或活血化瘀的药物,本研究可为中后期黄疸及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马子华; 张润顺; 白宇宁; 张林力; 汪丹丹
    • 摘要: [目的]分析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及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查阅《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黄疸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采用SPSS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76名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166首经典处方,使用中药1 584频次,阴黄和阳黄的高频(>10次)共用药物有12味。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分别聚为4类。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配伍各8对,治疗阴黄和阳黄分别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是茵陈-茯苓(置信度≥83.33%),栀子-茵陈(置信度≥91.11%)。[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治疗阴黄和阳黄的方剂经过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结果,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黄疸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