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建设
防洪建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工业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633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瞭望、经济研究参考、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二届江苏水论坛、首届中国水旱灾害管理学术研讨会、第二届长江论坛等;防洪建设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姚雪球、徐瑞忠、郑振浩等。
防洪建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633篇
占比:99.37%
总计:18752篇
防洪建设
-研究学者
- 姚雪球
- 徐瑞忠
- 郑振浩
- 金红珍
- 严启中
- 于国丰
- 任令君
- 傅先武
- 克热木·夏木西丁
- 凉风
- 刘东才
- 刘书广
- 刘井录
- 刘刚
- 刘大庆
- 刘铁会
- 加一
- 包晓勇
- 史光前
- 向军
- 吕靖
- 吴乃康
- 吴立波
- 周一敏
- 周健
- 周志强
- 夏玉虎
- 姚昆中
- 姚治君
- 孙东安
- 屈世秋
- 巨安祥
- 巩恩奎
- 广西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组
- 张学俭
- 张家团
- 张峰
- 张淑华
- 张盛世
- 张素红
- 张艳
- 张陆陆
- 彭谦
- 徐一心
- 徐庆良
- 戴国佳
- 方研
- 曹宏德
- 曹涌
- 曾秀艳
-
-
方研
-
-
摘要:
地下工程素来就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和防汛的重点。人防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因为地势较低易于被淹,常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近期长沙连日暴雨致使多个车库被淹,积水如洪水一般迅猛。地下工程包括地下人行道、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近年来发生的城市内涝给地下空间防洪建设敲响了警钟。严重内涝和损失貌似天灾,实际上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缺陷累积而造成的系统危机。
-
-
汪亮
-
-
摘要:
为防止衡东县洣水流域及湘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文章围绕堤防建设和防洪建设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论述了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作用,分析了现阶段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现阶段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施工方案.
-
-
李美蓉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而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民众的生活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都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就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因为河流流域会存在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导致我国河流流域范围内洪涝灾害问题十分的严重,这就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加以重点关注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力度落实堤防和防洪建设工作,从而切实的对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加以保证。鉴于此,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水利工程地方建设以及防洪建设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所帮助。
-
-
-
朱文涛1
-
-
摘要:
当前对洪涝灾害的防范工程仍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而防范洪涝灾害最基本的方法是堤防建设。旧的堤防建设方式构造简单,就是利用混凝土加高堤岸,进而达到防洪的目的,这种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对于洪涝治理的要求,要在传统堤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更好地进行水道治理,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堤防建设和防洪建设的探讨。
-
-
-
-
罗健和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各项基建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数量逐渐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通过该工程建设可预防洪涝的发生,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本文将对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展开分析与探讨.
-
-
克热木·夏木西丁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得到普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中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是中国战略类型的重点工程,关系着中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当前重点发展对象.水利工程的开展在促进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国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为在长江等水域较为复杂的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周围居民的安全,建设水利堤防工程成为针对洪涝灾害问题的良好解决办法.由于水利工程堤防的建设和洪涝灾害直接的关系,因此,如何建设水利工程、防洪建设成为中国当今社会中热议的话题.
-
-
刘大庆
-
-
摘要:
作为民生工程项目之一,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防洪灾害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更是我国水道治理工程项目中关键的一环.本文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环境较为艰苦、缺乏相对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以及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三个方面入手,对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因素的研究,对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开展提出建议.
-
-
杨春光;
曹涌;
戴国佳;
栾修海
- 《第二届江苏水论坛》
| 2011年
-
摘要:
赤山湖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境内,秦淮河流域中部,与南京市江宁区接壤,距句容城区15km,是秦淮河流域唯一滞洪湖泊.赤山湖的调蓄滞洪作用,对缓解句容河洪水,提高秦淮河流域防洪能力,有较大作用.通过赤山湖自然概况和防洪形势的分析,提出了防洪建设的规划原则、目标以及规划布局.建设规划实施后,将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大大提高该区域和秦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和抗洪灾风险的能力,增强秦淮河流域防洪保安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
-
-
王同生
- 《2004年太湖高级论坛会》
| 2004年
-
摘要:
简要回顾了汉太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效益,分析了当前太湖流域防洪面临的问题,提出在继续加强防洪建设和洪水控制的同时,要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适度承担风险,规范洪水调控行为,适当利用洪水资源.结合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要正确认识、理解和选择防洪标准,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要相互协调,要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措施,要完善洪水调度方案,加强防洪调度现代化建设.
-
-
杨小宸;
潘绍财;
于国丰
- 《2016中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农田、工矿企业等数量众多,人口密度较大,因此肩负着沿河两岸地区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保障工矿企业正常生产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组织开展了主要河流的防洪建设,但中小河流的治理总体落后,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结合辽宁省地势特点、气候条件和河流特性,提出了丰水急流型、丰水平缓型、枯水急流型和承泄型4种河流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河流,根据河流保护对象和现状堤防情况,集成各种整治技术,提出6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模式以指导中小河流治理,实现了河流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服务属性的统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可为基础条件与上述4种类型河流相似的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指导作用。
-
-
-
周志强
-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人水和谐暨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坛》
| 2005年
-
摘要:
传统的防洪方式基本上是单纯以工程措施为主,以"控制"洪水为主要目标抵御洪水,这种方式虽然是防汛抗洪的基本对策,但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998年长江大水后,中国政府对洪水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在防洪策略调整上的重大突破是: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建设;在管理方面运用系统论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2003年淮河防洪采取拦、泄、蓄、分、行等综合措施,给洪水以出路,有效地防控了洪水,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洪水是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是一种自然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自然,适应自然,包括适应洪水.2003年淮河防洪实践证明:给洪水以出路是一种理性调控洪水的行为。
-
-
屈世秋
- 《’2002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我国城市防洪和治涝的规划与建设主要由水利和城建两部门负责,由于水文计算方法不同,致使防洪排涝计算成果差别较大,造成城市在防洪规划编制与防洪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城市防洪与市区排水标准不衔接,水文计算方法不同等问题.我院根据国家防总办公室(98)防汛函字第17号文的要求,对北京市现行两部门采用的水文计算方法和存在差别及新方法试验做了几方面分析工作.并对两部门在解决水文计算方法及标准的差别和不衔接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
陈敏;
陈慧娟
- 《首届中国水旱灾害管理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型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本文简要回顾了1998年长江洪水特性、洪灾特点和防汛抗洪基本情况,剖析了1998年特定条件下作出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决策的背景,分析了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在1998年洪水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加强长江防洪工作提出建议。
-
-
陈敏;
陈慧娟
- 《首届中国水旱灾害管理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型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本文简要回顾了1998年长江洪水特性、洪灾特点和防汛抗洪基本情况,剖析了1998年特定条件下作出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决策的背景,分析了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在1998年洪水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加强长江防洪工作提出建议。
-
-
陈敏;
陈慧娟
- 《首届中国水旱灾害管理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型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本文简要回顾了1998年长江洪水特性、洪灾特点和防汛抗洪基本情况,剖析了1998年特定条件下作出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决策的背景,分析了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在1998年洪水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加强长江防洪工作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