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江文明

长江文明

长江文明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9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台声、瞭望、中国西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舜皇山人文旅游高峰论坛等;长江文明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傅才武、段渝、陈家宽等。

长江文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12.7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94 占比:87.10%

总计:682篇

长江文明—发文趋势图

长江文明

-研究学者

  • 傅才武
  • 段渝
  • 陈家宽
  • 丁援
  • 万琳
  • 何永年
  • 侯达飞
  • 冯天瑜
  • 冷凇
  • 刘森淼

长江文明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才武
    •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未来的社会文明主要形态或将体现为一个由城市和城市群组成的世界.城市发展的动力需要依赖于整个城市空间生产的"叠加价值"和"乘数效应".武汉文化建设目标应以长江文明的标杆性城市和枢纽城市为定位,以长江文明来统领武汉文化发展战略,从长江文明中汲取古代生态文明智慧以应对未来的挑战;着眼于城市文化能力的提升,以文化战略力量提升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首位度;建立完善有利于城市文化创意阶层成长的"制度和文化创新生态圈";着眼于城市文化自身的特色品牌创建和推广.通过对武汉文化资源禀赋的凝练和概括,构建武汉城市文化主题,实现21世纪武汉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 林建伟
    • 摘要: 武汉是长江文明传承的枢纽之一,是促进南北文化交汇、长江上中下游文化交融的枢纽.在国内各大城市相继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背景下,武汉围绕"以城市文化空间营造促进长江文明传承",提出构建"战略性+普惠性"文化空间体系.突出战略性,积极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段,谋划多层级、多类型文化战略功能区,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突出普惠性,在城市微改造中,通过"历史之径"的线空间串联分散布局的小微文化点空间,"以小见大"实现长江文明传承宏大命题.
    • 钟晟; 李俊辰
    • 摘要: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创造力,并日益成为在后工业化转型时期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实力。城市文化战略的选择、制订与实施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塑造能够起到“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在武汉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的选择中,长江文明是最重要的文化根基与文化符号,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武汉市对长江文明主题文化战略的塑造、规划与实施,将对武汉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城市未来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 牛志奇
    • 摘要: 本文以良渚古城遗址、石家河遗址、城头山古城、城河遗址为例,通过揭示远古时期大型遗址中所包含的水利理念 、水利工程体系、原始灌溉系统、城市排水设施等水利要素,证明水利是最早进入长江文明形态的关键要素,并指出水利在长江文明起源期体现了文明所到达的高度,在长江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王敏; 於天宏
    • 摘要: 文章以长江文明为主题,以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明遗址为对象,选取突出元素进行系列性插画作品创作,并在插画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延展设计,创作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经由二次创作的古文明遗址元素在保留了关键特征和文化氛围的同时,亦具备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强烈视觉观感,为“长江文明”这一文化主题走进年轻人视野奠定了基础。
    • 曹姗
    • 摘要: 神话作为一个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日本神话据前人研究,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南方神话的联系较大。本文将着眼于日本神话中有关于“天之柱”的记载,力图剖析其与考古学界在南方发现的青铜树的联系。
    • 傅才武
    • 摘要: 2021年11月27日,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配套设置的"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于武汉召开,国内外学者针对今后长江文明研究形成如下三点共识:长江对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厥功至伟,是当代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重要支撑;世界范围内大河文明都是各民族国家发展的根脉,基于大河文明对话的渠道,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武汉是长江流域的核心枢纽城市,武汉与长江相伴而生,长江文化建构了武汉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
    • 吴宏堂; 李贝
    • 摘要: 长江文明是指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江文明之所以能与黄河文明从并驾齐驱到领跑千年,是因为她具有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和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创新方面,长江文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保护、传承长江文明的关键同样也在创新.无论是三峡工程文物大保护、大抢救的丰硕成果,还是长江文明馆建成开放的成功实践,都充分证明只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那么,保护好、传承好长江文明就一定能谱写出新时代的新篇章.
    • 冯天瑜; 马志亮; 丁援
    • 摘要: 长江孕育并滋养了中华文明.长江流域是北纬30度线附近少有的降水丰沛区,兼有丰富的水热资源供应,具备较大的文明发展潜力.国人对长江的径流干道的认识,经历了江汉不分—“岷山导江”—金沙江几个阶段.清代以来,人们又探寻江源,经历了从通天河到布曲,再到沱沱河,直到现在沱沱河和当曲相争的认知过程.长江流域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大的文化区,它们由不同族群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创造,并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流域文化特征.最新的考古成果证明,长江流域的文明生发决不晚于黄河流域,她滋养并回护着中华文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并引领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今,长江经济带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生态状况切关大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文明建设的新共识.
    • 摘要: 《长江文明》自2008年创办以来,以反映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提供最新学术信息,增进学术界交流为宗旨;选文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用文讲求实证考据与理论分析并重,提倡跨学科研究,关注最新学术动向,关照当下理论和实践问题。现面向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诚征稿件。稿件可以以长江流域古代文明、文化、历史各方面问题为范围,研究内容可包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