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束CT
锥束CT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44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口腔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908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会议暨首届全国省(市)级图象图形学会联合年会、2005年全国射线检测技术及加速器检测设备和应用技术交流会等;锥束CT的相关文献由80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定华、黄魁东、闫镔等。
锥束CT—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9086篇
占比:99.80%
总计:89267篇
锥束CT
-研究学者
- 张定华
- 黄魁东
- 闫镔
- 李磊
- 韩玉
- 牛田野
- 席晓琦
- 李明君
- 卜昆
- 王静
- 张华
- 张峰
- 孙艳敏
- 曾理
- 张丽
- 罗辰
- 吕江超
- 吕益良
- 李真
- 杨昆
- 王凯
- 程云勇
- 高欣
- 周坤
- 杨富强
- 王敬雨
- 胡战利
- 黄益星
- 孙怡
- 朱林林
- 谢世朋
- 邢宇翔
- 郑海荣
- 丁卫良
- 张顺利
- 曾海宁
- 朱明婉
- 谭思宇
- 陈云斌
- 陈志强
- 刘仰川
- 刘建邦
- 宁若拉
- 朱叶晨
- 李寿涛
- 李敬
- 查红彬
- 江阳康
- 牟轩沁
- 王成祥
-
-
李军;
汤雨龙;
张晓东;
孟怡彤;
曾照斌;
张文君
-
-
摘要:
目的应用锥束CT探讨骨性Ⅱ类患者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M3)近远中倾斜角度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的60例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FMA角及FHI值将患者分为A组(骨性Ⅱ类均角拔牙矫治,n=20)、B组(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矫治,n=20)及C组(骨性Ⅰ类均角非拔牙矫治,n=20)。在矢状面截断面测量右侧M3长轴与FH平面的前下角度(FH-M3),下颌第二磨牙长轴与M3长轴的夹角(M2-M3)。测量M3与功能牙合平面的前下角度(OP-M3)。在头位矫正之后锥束CT所生成的全景片上测量M3牙冠近远中最突点之间的距离(AB)。测量磨牙后间隙(CD)。AB/CD记为RI。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值△FH-M3、△M2-M3、△OP-M3、△AB、△CD、△RI。结果B组△FH-M3、△M2-M3、△OP-M3、△CD、△RI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H-M3、△M2-M3、△CD、△RI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前磨牙有利于M3的萌出及萌出间隙的改善。拔除前磨牙后,下颌平面角较高的患者正畸治疗后易导致M3近中倾斜。
-
-
高莹
-
-
摘要:
【目的】探讨下颌第一磨牙(MFM)近中中央根管(MMC)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筛选300名患者的600颗MFM,在CBCT阅读软件中观察其是否存在MMC,并将年龄、性别、牙位和有无根管峡区(RCI)列为可能的相关因素,用SPSS23.0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结果】600颗纳入的MFM中存在MMC的有80颗,且二元回归分析中年龄和有无根管峡区作为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C在MFM中的发生率约为13.3%,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罕见”,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患牙根内的RCI结构相关,与性别和牙位无关。
-
-
马侨
-
-
摘要:
目的 观察在口腔疾病的临床检查当中,锥束CT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口腔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6例口腔疾病患者为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匀分成参照组(n=53)及研究组(n=53),参照组对象接受常规口腔X线检查,研究组患者则接受锥束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以及检查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对象的牙槽骨缺损、牙齿骨折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且患者对于检查的满意率高于参照组,数据分析后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口腔疾病的检查,让患者接受锥束CT检查的效果较好,该方案的可行性较高.
-
-
郝平
-
-
摘要:
目的探讨锥束CT(CBCT)对上颌骨快速扩弓前后三维位置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例快速扩弓患者为研究对象。拍摄患者上颌快速扩弓前后的CBCT影像,测量并比较快速扩弓前后上颌骨各测量点在三维方向的位置和角度。结果扩弓后前鼻棘点(ANS)、前鼻棘点上颌骨腭突与腭骨水平板联合缝中点(PNS′)、后鼻棘点(PNS)、眶下孔上缘中点(Or)的x轴、y轴、z轴测量值均显著长于扩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BCT可对快速扩弓后上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分析相关测量点的三维坐标,量化分析上颌骨各个测量点三维方向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刘仰川;
高鹏;
朱叶晨;
高欣
-
-
摘要:
为了有效抑制锥束CT(CBCT)重建中金属植入物引入的伪影,提出一种基于先验图像的金属伪影校正算法.首先对含金属伪影的重建图像进行双边滤波、金属阈值分割、组织聚类等预处理,获得金属图像和不含金属信息的先验图像;再对二者正向投影,获得金属投影区域和先验投影数据;而后利用先验投影数据及金属边界邻域的投影数据对金属投影区域插值,获得修复的投影数据;最后利用FDK算法对修复的投影数据重建,并将其与金属图像融合,获得最终的校正图像.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性能,利用三维Shepp-Logan头部模型数据和临床头部CT数据开展金属伪影校正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线性插值算法和图像修补算法相比,该算法的校正图像均方根误差最小、峰值信噪比最大.这说明该算法在有效保留图像边缘信息的同时,可有效地抑制金属伪影.
-
-
-
-
-
刘成勋;
郝兵;
吕益良;
王学义;
丁卫良
-
-
摘要:
面向精密电子、生命科学、材料应用等科研应用领域,利用新型成像技术,通过进行桌面型CT无损检测控制系统设计、精密机械系统设计、数据采集及图像处理软件研发、锥束三维图像快速重建技术的研发,人们研制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放的新型工业CT设备.本文介绍了桌面型工业CT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功能特点,并展示了其在电缆组件器件检测方面的应用.
-
-
吴彦举;
郝兵;
常华峰;
吕益良;
郑诗杨
-
-
摘要:
经过技术验证发现锥束CT在直升机承力件无损检测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锥束CT扫描,实现二维切片和真三维数字成像,能有效地检测出直升机承力件的夹杂、孔隙、分层、疏松等内部缺陷内,并且能够精确地判定缺陷类型,测量缺陷尺寸及位置,尤其能准确直观地开展体孔隙率分析,对直升机承力件的质量判查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