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铵氮

铵氮

铵氮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专利文献71273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海峡科学、滁州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等; 铵氮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英、宁健飞、朱勇等。

铵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71273 占比:99.91%

总计:71338篇

铵氮—发文趋势图

铵氮

-研究学者

  • 梁英
  • 宁健飞
  • 朱勇
  • 蔡立明
  • 陈建芳
  • 严加松
  • 严春梅
  • 周灵萍
  • 张允湘
  • 张蔚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冷智超; 杜尧; 陶艳秋; 黄艳雯; 邓娅敏
    • 摘要: 长江中游平原区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铵氮和磷的问题十分突出,但目前对于二者共存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薄弱。以长江中游沿岸故道区为典型研究区,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铵氮和磷的赋存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整体处于还原环境中,NH_(4)-N的质量浓度为0.03~71.0 mg/L(均值9.92 mg/L),P的质量浓度为0.02~3.38 mg/L(均值0.51 mg/L)。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氮与磷均主要为天然成因,但铵氮与磷的迁移富集过程存在差异:铵氮的迁移富集与含氮有机质矿化过程密切相关;磷的迁移富集与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密切相关,而含磷有机质矿化是磷富集的次要过程。Eh很低的地下水环境易产生高浓度铵氮的地下水,相对中等的还原环境会产生高浓度的磷但通常不会伴生高浓度的铵氮;当地下水中S^(2-),DOC,I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浓度水平时会伴生大量的铵氮,而磷的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Fe^(2+)浓度;当DOC,I和Fe^(2+)浓度都高时,通常会出现铵氮和磷浓度都较高的现象。
    • 杨培增; 岳泓伸; 季跃飞; 陆隽鹤
    • 摘要: 采用来自江苏和河北,具有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NH_(4)^(+)浓度的土壤样本,系统地研究了NH_(4)^(+)在热活化过硫酸盐(PS)氧化过程中的转化和归趋,考察了反应时间、PS浓度和外加NH_(4)^(+)对硝基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NH_(4)^(+)能够转化成3-硝基酚、4-硝基酚、2-羟基-5-硝基苯甲酸、4-羟基-3-硝基苯甲酸、2,4-二硝基酚等副产物,它们的生成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先增加后降低.增大PS浓度可促进硝基副产物的生成.当PS浓度为30mmol/kg,反应12h后一硝基酚和一硝基羟基苯甲酸的生成量达到最大.然而随着PS浓度进一步增大,硝基副产物发生降解.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硝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将NH_(4)^(+)氧化生成氨基自由基(·NH_(2)),随后经过一系列自由基链式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自由基(NO_(2)·).同时,SO_(4)·^(-)进攻土壤有机质中的酚结构单元,使其氧化生成苯氧自由基,苯氧自由基进一步与NO_(2)·结合生成硝基副产物.天然有机质(NOM)在环境中无处不在,NH_(4)^(+)在环境中也普遍存在,PS用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时生成硝基副产物很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 陈娟; 马腾; 刘妍君; 刘锐; 彭子琪
    • 摘要: 淤泥在天然演化过程中受压实作用的影响,释放孔隙水至相邻含水层,引起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铵氮(NH4+-N)作为淤泥中富存的污染物质,其在压力作用下的释放过程是影响地下水氮污染的重要因素.采集江汉平原地表的淤泥沉积物作为初始样品,采用自主研发的加压实验装置,通过设置3种不同加压模式即匀速加压(0.04 MPa/12 h)、减速加压(0.04~0.02 MPa/12 h)、加速加压(0.04~0.06 MPa/12 h),对淤泥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压实试验,研究不同压力条件下淤泥沉积物中NH+-N的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定量评价含氮淤泥沉积物对地下水氮输入的贡献.结果 表明:不同加压条件下淤泥沉积物总释水量表现为减速加压(743 mL)>加速加压(704 mL)>匀速加压(692 mL),淤泥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量表现为减速加压(16.89 mg)>加速加压(16.32 mg)>匀速加压(15.20mg),沉积环境逐渐从氧化向还原转变;压力和不同的加压模式对淤泥沉积物中NH+-N的释放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压力主要通过控制淤泥沉积物的含水率、孔隙结构和Eh值等来影响淤泥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解吸附作用和氨化作用,进而形成孔隙水铵氮的来源;匀速加压孔隙水中NH+-N浓度在压力为0~0.16 MPa时快速降低,在压力为0.16~0.40 MPa时少量增加,在压力为0.40~0.60 MPa时呈波动变化;加速加压孔隙水中NH+-N浓度在压力为0~0.24MPa时快速降低,在压力为0.24~0.60 MPa时呈波动上升;减速加压孔隙水中NH+-N浓度在压力为0~0.16 MPa时快速降低,在压力为0.16~0.40 MPa时呈降低趋势,但与匀速加压孔隙水相比NH+-N浓度变化趋势变缓,在压力为0.40~0.60MPa时呈波动变化.
    • 黄艳雯; 杜尧; 徐宇; 陶艳秋; 邓娅敏; 马腾
    • 摘要: 洞庭湖平原西部地区浅层承压含水层是当地主要的地下水开采层,却面临严重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其中以铵氮异常最为典型,但目前对于其来源和富集机制的认识十分薄弱。以洞庭湖平原西部为研究区,沿区域地下水流方向对地下水样品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地下水中铵氮的来源,揭示地下水流动对铵氮富集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NH4-N质量浓度为0.05~16.75 mg/L,且与DOC、HCO3^-、As、Fe^2+、Mn、P质量浓度呈现较好正相关性;而高质量浓度的NH4-N对应着很低质量浓度的Cl^-、SO4^2-、NO3^-和很低的Cl/Br比值,可以推测浅层承压水中的铵氮主要由天然有机质矿化作用产生,而非人为输入。沿着地下水流向,NH4-N和As、Fe2+、Mn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说明由于水流越来越滞缓,含水介质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机质越来越富集,含氮有机质矿化作用逐渐增强,使得NH4-N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并形成了还原性逐渐增强的地下水环境,相关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还原性组分(砷、铁、锰等)也逐渐富集。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地下水原生铵氮的成因理论,可为当地的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基础。
    • 王思源; 申健; 李盟军; 宁建凤; 姚建武; 周凯军; 艾绍英
    • 摘要: 为研发高性能铵氮(NH4+-N)吸附材料,削减水体NH4+-N排放负荷,提高农田土壤NH4+-N养分持留力,采用3种改性方法制备铁改性生物炭(B1)、酸碱联合改性生物炭(B2)铁氧化改性生物炭(B3).通过吸附实验对比研究不同改性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效应,并结合改性前后和吸附前后生物炭组成与结构特征对改性生物炭的NH4+-N吸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铁氧化改性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作用最强,相对于未改性生物炭(B),其NH4+-N饱和吸附量提高了23.3%-24.1%;铁改性生物炭次之,NH4+-N饱和吸附量较未改性炭提高了14.1%-14.3%;酸碱联合改性生物炭NH4+-N饱和吸附量最小.(2)改性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由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的稳定吸附机制主导,同时存在非均一的多层物理吸附过程.(3)改性后导致的C-O官能团的增加是NH4+-N吸附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Fe-O官能团也参与了NH4+-N吸附.因此,采用氧化物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提升生物炭中有氧官能团含量(包括有机和无机有氧官能团)是提高NH4+-N吸附效应的有效途径.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备和筛选高性能NH4+-N吸附材料,提高生物炭在土水系统NH4+-N的去除效应提供理论基础.
    • 钟爱文
    • 摘要: 为了解富营养水体中NH4+-N胁迫对埃格草(Egeria densa)的影响,通过室外模拟试验,研究了埃格草在不同ρ(NH4+-N)(0、0.5、2.0 mg∕L)下的RGR(relative growth rate,相对生长率)、R∕S(root∕shoot ratio,根冠比)、w(SC)(SC为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w(淀粉)、w(蔗糖)、w(FAA)(FAA为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w(NH4+-N)和w(NO3--N)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外源ρ(NH4+-N)的增加,埃格草的RGR和R∕S呈降低的趋势,并且在ρ(NH4+-N)为2.0 mg∕L时显著降低(RGR为P<0.001,R∕S为P<0.05);埃格草中w(SC)和w(淀粉)在ρ(NH4+-N)为0.5和2.0 mg∕L下有不同程度显著降低〔w(SC)为P<0.01和P<0.001,w(淀粉)为P<0.001和P<0.05〕,w(蔗糖)在ρ(NH4+-N)为2.0 mg∕L时显著降低(P<0.001);w(FAA)和w(NH4+-N)有随外源ρ(NH4+-N)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并且在 ρ(NH4+-N)为2.0 mg∕L时升高显著〔w(FAA)为P<0.01,w(NH4+-N)为P<0.05〕;w(NO3--N)在ρ(NH4+-N)为0.5和2.0 mg∕L下有不同程度显著降低(P<0.01和P<0.001).相关分析表明,w(SC)、w(淀粉)和w(蔗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三者与w(FAA)和w(NH4+-N)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w(NO3--N)呈显著正相关;w(FAA)和w(NH4+-N)呈显著正相关,而二者与w(NO3--N)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显示,NH4+-N影响埃格草的生长,导致C-N代谢的不平衡.%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mmonium nitrogen ( NH4+-N ) stress on Egeria densa in eutrophic water bodies,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variations such as 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root∕shoot ratio (R∕S), soluble sugar (SC), starch, sucrose, free amino acid ( FAA) , NH4+-N, and nitrate nitrogen ( NO3--N) of E. densa at different external NH4+-N concentrations of 0, 0. 5 and 2. 0 mg∕L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outdoor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GR and R∕S ratio of E. densa showed a tendency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external NH4+-N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2. 0 mg∕L NH4+-N. The SC andstarch cont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0. 5 and 2. 0 mg∕L NH4+-N. The sucrose cont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2. 0 mg∕L NH4+-N. The FAA and NH4+-N contents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external NH4+-N concentration, bu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2. 0 mg∕L NH4+-N. The NO3--N contents tended to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0. 5 and 2. 0 mg∕L NH4+-N. The SC, starch, and sucrose cont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bu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A and NH4+-N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O3--N. The FAA and NH4+-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bu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O3--N.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external NH4+-N can affect the growth of E. densa and lead to an imbalance in carbon-nitrogen metabolism.
    • 王锦国; 刘子辉; 李伟健
    • 摘要: 以徐州市铜山区奎河段两岸的农业灌溉区为例,结合当地典型的4种不同种植方式,对非饱和带土壤中的硝酸盐氮和铵氮质量比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硝酸盐氮质量比为3.8 ~128.1 mg/kg(平均33.0 mg/kg),铵氮质量比为2.3~5.7 mg/kg(平均3.8 mg/kg);非饱和带土壤中氮主要来自常年施肥和污水灌溉;由于不同种植方式具有不同的施肥和灌溉条件,因此土壤中氮的分布亦不同;在接受地表灌溉和施肥补给之后,硝酸盐氮主要以下渗迁移为主;铵氮在下渗过程中会产生吸附作用,其质量比与土壤中黏土颗粒的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常年灌溉的水稻-冬菜种植点,在表层土中尽管黏土颗粒含量不高,铵氮质量比仍然较高.
    • 陈韬; 张本; 李剑沣; 韩朦紫
    • 摘要: 通过营养物耗竭法研究了丹麦草、萱草、狼尾草3种生物滞留植物对NH4+-N、NO3--N、Glycine-N、TSP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对于无机氮的吸收效果更好,并且对NH4+-N的吸收效果优于NO3--N.当雨水中NH4+-N、TSP含量较高时,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宜选用萱草;当NO3--N含量较高时,宜选用丹麦草;当Glycine-N含量较高时,宜选用狼尾草.因此,当雨水中各种污染物含量较低时,生物滞留系统可选用狼尾草;在干旱地区,则宜选用萱草.
    • 周宇航
    • 摘要: 文中选用炭化秸秆和粉煤灰以1∶2;1∶1;2∶1的比例混合制成1∶2型、1∶1型、2∶1型3种不同吸附剂,采用恒温振荡吸附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条件下3种吸附剂对水体中铵氮和磷的吸附,并比较了3种吸附剂对不同氮磷浓度的污水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吸附种剂对氮磷的吸附在400 min内均达到吸附平衡.3种混合吸附剂对磷的吸附率随着pH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溶液中铵氮的吸附,1∶2型吸附剂的适宜pH范围为5~7,1∶1型吸附剂在pH值等于6时吸附率最高,pH值对2∶1型吸附剂影响不大.对不同氮磷浓度的污水中的氮磷吸附率由高到低依次是1∶2型吸附剂、1∶1型吸附剂、2∶1型吸附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