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野大麦

野大麦

野大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14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中国草地学报、中国草食动物科学、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中国草学会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草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野大麦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造哲、李春杰、于卓等。

野大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2.4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3514 占比:97.42%

总计:3607篇

野大麦—发文趋势图

野大麦

-研究学者

  • 李造哲
  • 李春杰
  • 于卓
  • 云锦凤
  • 马青枝
  • 杨允菲
  • 程肖蕊
  • 丁雪梅
  • 张茜
  • 沈景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纡润; 陈振江; 李春杰
    • 摘要: 野大麦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粮食作物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野大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野大麦近30年的年度发文量、所属机构、国家间合作关系、被引率、关键词及文献来源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国内外关于野大麦的研究有很多,但因地理文化差异,我国学者对野大麦的研究绝大多数为短芒大麦草(Hordeum brevisubulatum),国外学者则主要研究钝稃野大麦(H.spontaneum)及其变种。近30年来,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野大麦的文章数量相差不多,均呈稳步上升状态,在2019年达到顶峰。中国、以色列、德国的发文量位于世界前列,以色列、德国、美国的合作贡献最大,其中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国内外的期刊中《草地学报》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的载文量最多;以“野大麦”、“wild barley”和“barley”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抗性(resistance)”、“胁迫(stress)”和“基因(gene)”等次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野大麦的研究热点,也为兼顾野大麦的饲用价值、食用价值及生态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 王佳岚; 李春杰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水分条件和内生真菌互作对牧草型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温室盆栽法模拟田间最大持水量(FWC),共设6个水分梯度(50%、60%、70%、80%、90%和100%FWC),对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的乡土草新品种‘河西’野大麦和东北地区优质品种‘萨尔图’野大麦(SA)3种材料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1)野大麦的株高、分蘖数、叶长、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根长、干重等农艺指标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材料在80%FWC处理下获得最大值,整体与70%FWC差异不显著(P>0.05)。2)同一水分处理下不同材料的分析表明,‘河西’野大麦的茎粗、分蘖数、株高、叶长、叶面积及地上干重等牧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萨尔图’野大麦,且‘河西’野大麦品种中E+各指标均显著高于E–(P<0.05),其中E+野大麦地上干重最大值较E–和A分别提高了8.90%和30.38%。3)不同水分处理与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各野大麦材料生长影响显著(P<0.01)。研究发现,70%和80%FWC为野大麦生长适宜含水量,80%FWC在农艺性状上效果最优,70%FWC节水高效,且野大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一定耐涝能力;带有内生真菌的‘河西’野大麦为此次试验中生长发育更具优势的牧草品种。
    • 吕玉茹; 李造哲; 马青枝; 李月强
    • 摘要: 以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Trin.)Link]及其杂交新品系Y33和P13为试验材料,用水培法模拟干旱条件,通过测定生理指标,综合评价4种材料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大,丙二醛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打分法和隶属度函数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致,各材料的抗旱能力为披碱草>P13>Y33>野大麦.5个生理指标的关联度值均较高且相差不大,都可以作为评价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交新品系抗旱能力的指标.
    • 摘要: 蒙农1号野大麦[(Elymus dahuricus×Hordeum brevisubulatum)×H.brevisubulatum MengnongNo.1'']是内蒙古农业大学以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L.)为母本﹑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tumLink.)为父本杂交,再用野大麦作轮回亲本通过回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为大麦属多年生疏丛禾草,具有短根茎;株型直立,株高97cm左右,每株分舆40~70个;叶线形,深绿色;穗状花序,每节有小穗3枚,中间小穗无柄,可育,两侧小穗具柄,常不育;颖果狭倒卵形,长约3mm,黄褐色。
    • 刘叶飞; 刘亚玲; 韩慧杰; 邱锐; 周昕越; 赵彦
    • 摘要: 野大麦是一种抗逆性较强、产量及营养品质较高的优质牧草,加之内生真菌的存在其耐盐性进一步加强,成为生态改良中的优良草种,但缺点是落粒性较强。在概述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从野大麦内生真菌及其共生体研究、落粒性研究、耐盐性研究、产量及营养品质研究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翟纡润; 陈振江; 魏学凯; 陈泰祥; 段廷玉; 李春杰
    • 摘要: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生态环境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我国的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草地面积和产草量正在逐年减少,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还引发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多种环境问题.目前迫切需要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优良生态草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来改善草地退化现状,积极应对环境变化.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广泛分布在我国盐碱化草甸上,其产量高,品质好,根系发达,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内生真菌侵染后野大麦的抗性和适应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除放牧、刈割、青贮、加工草粉或调制干草外,在低湿地建立栽培草地或改良盐渍化土壤等方面颇有前途.本研究从野大麦优良特性、利用价值以及内生真菌对宿主野大麦生长、抗性和竞争力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野大麦–内生真菌作为生态草种的潜力,以期为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冯娜; 李景环
    • 摘要: 以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L.)为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5 SrDNA、45 SrDNA及重复序列pAs 1和pSc 119.2为探针,与野大麦染色体标本进行原位杂交,通过观察探针在染色体上标记的位置、标记信号的强弱,对野大麦染色体组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5 SrDNA位于第10号和第14号染色体的短臂上;45 SrDNA位于第6号、第10号、第11号、第12号、第13号、第14号染色体的短臂上;pAs 1 DNA的荧光信号大部分出现在染色体的端部,部分出现在着丝粒区域;pSc 119.2的荧光信号出现在第7号和第14号染色体短臂的顶端,第10号染色体一条短臂的顶端,另一条染色体可能顶端缺失导致没有出现pSc 119.2荧光信号.核型公式为2 n=4 x=28=28 m(12 SAT),核型类型属于1 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227%.
    • 刘叶飞; 刘亚玲; 韩慧杰; 邱锐; 周昕越; 赵彦
    • 摘要: 野大麦是一种抗逆性较强、产量及营养品质较高的优质牧草,加之内生真菌的存在其耐盐性进一步加强,成为生态改良中的优良草种,但缺点是落粒性较强.在概述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从野大麦内生真菌及其共生体研究、落粒性研究、耐盐性研究、产量及营养品质研究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张茜; 陈振江; 李春杰
    • 摘要: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是植物微生物和农业微生物研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近30年的研究中,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内生真菌共生体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从野大麦内生真菌和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两个方面进行概述.1)野大麦内生真菌:包括内生真菌的分布、带菌率、检测及去除方法、生物生理学特性、形态及产碱多样性;2)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主要包括耐盐、耐旱、耐涝、耐寒、耐老化等非生物胁迫抗性和抗病、抗虫等生物胁迫抗性,以及外源物质对共生体的影响.本文展望了野大麦内生真菌资源的挖掘、提高共生体抗逆的机制(包括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以及利用内生真菌进行禾草与粮饲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发挥新共生体、新品种的多种抗逆性优势,以期为盐碱地改良、环境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