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本特性
亲本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9547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种子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006年杂交粳稻学术论坛等;亲本特性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马玉亭、徐淑英、兰华雄等。
亲本特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547篇
占比:99.77%
总计:39638篇
亲本特性
-研究学者
- 马玉亭
- 徐淑英
- 兰华雄
- 周堂琴
- 张甲
- 晏承兴
- 李杰
- 游晴如
- 蔡成雄
- 谢直建
- 钟光伦
- 陈夏
- 黄仁军
- 吴国菁
- 吴平
- 周积兵
- 岳海旺
- 左生力
- 张俊
- 张水金
- 张立荣
- 李潮海
- 李玉兰
- 栗敏芳
- 段维
- 毕元洪
- 毕洪波
- 王志赋
- 缪炳良
- 董朋飞
- 董瑞霞
- 郝铠
- 陈建陇
- 陈晓军
- 马益虎
- 黄庭旭
- 黄有成
- LI Zao-zhe
- MA Qin-zhi
- 万华雄
- 严根土
- 于幼雄
- 于金刚
- 代贵金
- 任和平
- 何丹
- 何兴材
- 何革命
- 余新桥
- 俞良
-
-
孙振东
-
-
摘要:
丹粳优4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丹粳4A为母本、丹恢4号为父本配制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202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丹粳优4号父母本的特点,并根据2015~2017年的制种经验,总结出了丹粳优4号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包括播插时期和方式的安排、父母本行比的设定、人工辅助授粉技术等.
-
-
-
-
-
何丹;
税红霞;
庞启华;
张华;
王秀全;
卢庭启;
蒋晓芳;
曾龙全
-
-
摘要:
玉米杂交种绵单1256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玉米杂交种,2015年通过国家审定.根据近几年亲本繁育研究、甘肃张掖生产制种实践和绵单1256亲本制性,对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绵单1256种子生产提供参考.
-
-
-
-
-
-
-
汤述翥;
汤玉庚;
刘云松;
张兆兰;
王才林;
施建达
- 《2006年杂交粳稻学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六优1号(六千辛A×77302-1)是江苏省审定通过的第一个粳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比熟期相同的推广品种增产一成左右。六优1号制种的产量与纯度是该组合得以推广利用的基础,本文就六优1号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其制种的关键技术作了简述:亲本的生育待性与花期调节,亲本的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亲本的形态特征与栽培要点,亲本的育性与制种纯度。
-
-
LI Zao-zhe;
李造哲;
MA Qin-zhi;
马青枝
-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Hnk.)及其杂种BC1 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分别产生了1条和7条杂种带.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Y1F2-4(6号)与Y1F2-5(7号)及Y1F2-1(3号)与Y1F2-9(11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各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F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
-
LI Zao-zhe;
李造哲;
MA Qin-zhi;
马青枝
-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Hnk.)及其杂种BC1 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分别产生了1条和7条杂种带.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Y1F2-4(6号)与Y1F2-5(7号)及Y1F2-1(3号)与Y1F2-9(11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各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F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
-
LI Zao-zhe;
李造哲;
MA Qin-zhi;
马青枝
-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Hnk.)及其杂种BC1 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分别产生了1条和7条杂种带.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Y1F2-4(6号)与Y1F2-5(7号)及Y1F2-1(3号)与Y1F2-9(11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各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F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
-
LI Zao-zhe;
李造哲;
MA Qin-zhi;
马青枝
-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Hnk.)及其杂种BC1 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分别产生了1条和7条杂种带.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Y1F2-4(6号)与Y1F2-5(7号)及Y1F2-1(3号)与Y1F2-9(11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各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F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
-
LI Zao-zhe;
李造哲;
MA Qin-zhi;
马青枝
-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Hnk.)及其杂种BC1 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分别产生了1条和7条杂种带.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Y1F2-4(6号)与Y1F2-5(7号)及Y1F2-1(3号)与Y1F2-9(11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各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F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