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井网调整

井网调整

井网调整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7916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3年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讨会、第二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等;井网调整的相关文献由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峥君、姜建伟、张连锋等。

井网调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9168 占比:99.93%

总计:279353篇

井网调整—发文趋势图

井网调整

-研究学者

  • 刘峥君
  • 姜建伟
  • 张连锋
  • 钟显彪
  • 马立文
  • 丁冉
  • 丘宗杰
  • 于波
  • 任熵
  • 何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宏
    • 摘要: 姬塬油田L区块属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从而影响开采效果。在前期开发特征及效果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平面、层间和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表明L区块剩余油分布总趋势是“高度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层系井网调整原则,开展了井网调整技术界限研究,为下一步井网调整方案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 杨文武
    • 摘要: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分析了不同变流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认为分流线加密为最佳调整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B区块地质特征和井网现状,设计了3个井网调整方案.经过对比分析,优选加密调整转变流线方案.数值模拟预测表明,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26%,结合高浓度聚驱可提高5.17%.
    • 曹仁义; 马明; 郭西峰; 杨青; 汤继业; 王洪君
    • 摘要: 中国部分低渗透油藏通过注水开发实现了有效动用,但水驱波及程度较低,亟需开展水驱平面波及评价方法研究.传统流管模型是一种较好的水驱平面波及快速评价模型.通过对其进行改进,建立可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各向异性、人工压裂裂缝、非活塞驱替和不规则井网的流管模型.在修正的流管模型基础上,编制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平面波及系数快速计算模块,研究井网形式、井排距比和各向异性对水驱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且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是生产井注不进采不出的主要原因;不同各向异性下存在最优的井排距比,并给出了低渗透油藏井排距比优化图版;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井网完善程度,及时补孔,改善注采对应关系.
    • 黄晓静
    • 摘要: 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为一块状厚层超稠油油藏,经过多年的滚动开发,主体动用程度高,井网基本完善,但边部油藏受出水影响,基本未动用。随着开发日益加深,区块主体陆续转SAGD开发,通过调控发现: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隔层和物性隔层。本次部署对油藏进行分组,并研究各油层组的油水关系和物性隔层的发育情况;在油藏边部未动用或低动用区域进行调整部署,以动用边部油藏储量,提高区块采油速度及开发效果。
    • 安毅洪
    • 摘要: 通过储层精细描述、生产动态、产气剖面测试、微地震监测等手段制定了上部储层和下部储层调整井的水平段穿行轨迹、水平段长和间距,并对钻井过程中防碰和压裂工艺进行优化,制定了井网调整方案.调整后井网密度为0.57口/km2,开发区采收率由15.1% 提高到38.6%,井网加密区采收率由15.6% 提高到25.9%,井网调整开发效果明显,为页岩气藏开发部署提供了借鉴.
    • 蔡晖; 屈丹; 陈民锋
    • 摘要: 海上水驱稠油油田注采井距大、储量动用程度低,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需要对基础井网进行调整.基于渤海地区实际HD油田情况和典型井网调整方式,利用渗流力学经典理论,建立基于反九点基础井网整体加密水平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渗流模型,通过计算注采单元渗流场变化来分析不同条件下储量动用规律;利用建立的注采井网储量动用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出满足油田开发要求的加密水平井长度.研究表明:建立的组合井网储量动用评价方法结合油田实际可以得到加密水平井最佳长度为原井网井距的0.75倍.该成果可作为渤海地区及类似油藏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技术借鉴.
    • 刘鹏
    • 摘要: 曙4714块是一块已经投入开发40余年的稀油区块,目前采出程度达28.3%。但边部受储层发育及出砂影响,井网的完善程度低,导致采出程度低;主体局部井网不完善区域仍有剩余油富集。二次开发在加强精细油藏研究尤其是对剩余油分布认识的基础上,对区块进行井网调整,共部署直井28口,阶段投产27口,主体部位井网得到了较好的完善,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 刘凡; 周文胜; 谢晓庆
    • 摘要: 通过室内物理实验模拟研究聚合物驱结合井网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改变井网的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宏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微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聚合物驱前后剩余油在高低渗岩心孔隙中的微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扩大波及体积;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吸水剖面,在聚合物后续水驱阶段提高中低渗层大孔隙产量.同时,由于井网调整后减小了注采井距,可以在减少注入量的同时提高产油量.驱替结束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层未波及到的区域,以及低渗层中、小孔隙.
    • 常会江; 陈晓明; 雷源; 吴穹螈; 翟上奇
    • 摘要: 针对试井解释结果精度不高和多解性的问题,结合渤海南部河流相油田特点,以及生产井大多采用永久压力计生产的实际,在常规试井解释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拓展和时间推移尺度,提出四维试井分析技术.根据多层渗流理论、压力生产史或同井不同时期压力恢复资料,分别在空间上、时间上对试井模型进行约束.经对调整井D24井进行分析,试井解释四层段表皮系数分别为19.9、20.0、15.1和14.2,与实际地层严重污染相符,建议酸化作业后,该井日产油由30 m3提高至80 m3;应用该技术,定向生产井B27井前后进行了3次时间推移试井,通过调整井的实施,新增原油地质储量48.41×104 m3.该技术可有效判断井污染情况、储层边界情况和物性参数,有效指导油水井措施及井网调整.
    • 申乃敏; 张连锋; 张小静; 李俊杰; 王艳霞; 张伊琳
    • 摘要: 针对古城油田泌125区块特有的油藏条件,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地开展普通稠油油藏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为驱油体系发挥驱油作用提供了适宜的井网条件;采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注入参数,有效地发挥了聚合物驱降低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形成的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技术应用于古城油田泌125区块,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从注入能力、油井见效率、增油降水幅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开采特征,实现了普通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的突破,对油田化学驱、资源接替、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