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涪陵页岩气田

涪陵页岩气田

涪陵页岩气田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11039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涪陵页岩气田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尧文、梁榜、蔡进等。

涪陵页岩气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1.61%

专利文献>

论文:11039 占比:98.39%

总计:11220篇

涪陵页岩气田—发文趋势图

涪陵页岩气田

-研究学者

  • 刘尧文
  • 梁榜
  • 蔡进
  • 刘超
  • 包汉勇
  • 赵红燕
  • 陈晓宇
  • 刘莉
  • 张金成
  • 石文睿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鹏威; 陈筱; 刘忠宝; 杜伟; 李东晖; 金武军; 王濡岳
    • 摘要: 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是评价页岩储层质量、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识别页岩含气性及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的基础。高-过成熟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且页岩储层普遍存在由生气造成的异常高压。目前页岩储层压力预测多建立在无机孔隙发育演化规律基础之上,没有考虑纳米级有机孔隙发育演化,从而导致“压力异常”的假象或者储层压力预测结果不准确。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储层压力预测方法:假设页岩储层有机孔隙和异常压力共存,计算有机孔隙的声波测井响应,并校正声波测井曲线,建立新的压力预测模型。以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探讨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相校于原始Eaton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压力数据吻合程度更高(R2=0.81),预测误差相对较小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该压力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可靠地预测研究区海相页岩储层压力。据预测,焦石坝一期产建区地层压力总体具有背斜中间高、周缘低、东南侧局部具有高值的特征,该结果与无阻流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于完善非常规页岩储层压力预测方法、推动超压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王柏寒
    • 摘要: 为解决集输管网对低压低产井,尤其是间歇采气井的影响,从支线输送压力对气井影响、管线积液两方面分析,确定了集输管网压力合理范围,形成了反排及清管介入时机的评价指标。并建立管网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输压差异,并排查原因,确定清管反排措施最佳介入时机,最大化反排清管措施持续效果,提高气井产量,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该方法对确定集输措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田静; 丁一; 李明轩; 生晓茹; 宋林花; 姜翠玉
    • 摘要: 压裂废水含有多种有机物,成分复杂、COD含量高,很难处理到达标排放。本文以TOC去除率为指标,采用Fenton氧化法对涪陵页岩气田的压裂废水进行氧化处理,并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对比Fenton氧化前后主要半挥发有机组分的变化,同时对污水中的聚丙烯酰胺进行了富集检测,进一步考察了相应组分的模拟废水的氧化降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enton氧化的最佳条件是:H_(2)O_(2)(30%)的投加量为10mL/L,FeSO_(4)·7H_(2)O的投加量为380mg/L,pH值为3,在室温下反应1.5h,TOC去除率可达93.6%;Fenton氧化对非极性烷烃、醇类有机物、聚丙烯酰胺(PAM)和酸酯类有机物四种模拟液的TOC去除率分别为81.6%、75.8%、71.0%和33.8%,且这四类有机物的氧化性能受污水矿化度的影响。
    • 摘要: 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区块页岩气探明储量新增报告于12月9日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经认定,该区块新增探明储量1 048.83亿立方米。至此,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储量近9 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此次探明的白马区块具有地表结构、地下构造"双复杂"特点,属于典型的常压深层气藏。
    • 赵卿
    • 摘要: 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效储层段总厚度在84 m~96 m,总体具有低孔、特低渗和高脆性矿物含量的特点。综合运用岩心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法、常规物性和氮气吸附测试分析方法,并结合白马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评价标准,分析认为白马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储层低孔、特低渗,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及含气量较高,主要为Ⅰ-Ⅱ类有效储层。
    • 张少波; 周泽军
    • 摘要: 实现经济高效和清洁绿色开发,对页岩气的长远发展和当地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涪陵页岩气田开采工艺、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出发,对钻井、压裂减排控污、钻屑资源化利用等主要清洁生产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主的页岩气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可为国内页岩气开发行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 王妍妍; 王卫红; 胡小虎; 刘华; 蒋晓蓉; 戴城; 方思冬
    • 摘要: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即将开井注入和关井压降过程看作整体,假设关井后的压力响应是注入期和关井期的总和,在渗流数学模型的内边界条件处考虑,从而建立微破裂试井解释模型。求解得到压力动态曲线,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各参数对测试曲线的影响。之后通过渐进分析得到测试曲线关键段压力解,据此引入3条组合诊断线,用以获取测试曲线上的流态信息,并在不同流态下解释对应的参数,最终建立了主控流态识别+特种直线分析的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方法对涪陵页岩气田南川区块平桥背斜不同构造部位两口测试井进行了分析解释,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解释结果为认识该区页岩含气性提供了依据,并正确预测了不同构造部位气井压裂效果将存在分区差异,为之后正确划定甜点区和优先部署区提供了指导,后续试气和试采动态进一步证明了结果可靠性。
    • 包汉勇; 梁榜; 郑爱维; 肖佳林; 刘超; 刘莉
    • 摘要: 四川盆地涪陵海相页岩气区具有不同于北美页岩气区的地质条件,很难直接采用北美大规模、高密度、连片化布井的开发模式。针对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下部气层一次井网开发后剩余资源精细刻画难度大、剩余资源动用率低和提高老井最终技术可采储量(EUR)技术不完善等难题,提出了适用于涪陵海相页岩气立体开发特点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在页岩气立体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剩余气分布、钻完井、压裂和生产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建立地模数模一体化储量动用评价技术、立体开发调整井位一体化优化技术和钻井、完井配套工艺一体化实施技术,形成了一套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系列,有效指导了涪陵海相页岩气高效立体勘探开发。
    • 石芳; 熊青山; 李微; 王柯; 刘恒
    • 摘要: 涪陵地区地处地貌复杂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布井受限。丛式井常规钻井模式井场面积及形状变化大,钻机搬迁安装次数多。为减少丛式井平均单井占地面积和提高平台井数,开展井位及井组布置、井口及井组间距优化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涪陵地区最小井口间距10 m,最小井组间距40 m。单井组井工厂井位纵向布置和双井组及多井组井工厂井位纵向布置、钻机移动方向大门坡方向相同时,井场面积最小。
    • 刘尧文; 明月; 张旭东; 卞晓冰; 张驰; 王海涛
    • 摘要: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采用暂堵转向重复压裂工艺时施工难度大、增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调研国外页岩气井重复压裂工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暂堵转向重复压裂与机械封隔重复压裂技术的原理与特点,明确了机械封隔可完全封堵初次压裂射孔炮眼,精准控制重复压裂水力裂缝起裂,形成了“套中固套”机械封隔重复压裂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JYAHF井进行了“套中固套”机械封隔重复压裂技术试验,在内径为115.0 mm的井筒中下入?88.9 mm套管固井,建立全新封闭井筒,并针对不同剩余储量分布采用不同的重复压裂工艺。原井筒改造程度较高的井段,以挖潜老缝间剩余资源为目标;初次改造效果差的井段,需要恢复老缝导流能力。JYAHF井试验该技术后,可采储量增加0.36×10^(8)m^(3),采收率提高4.8%。研究结果表明,“套中固套”机械封隔重复压裂技术增产效果明显,可为国内页岩气田长期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