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泡沫排水采气

泡沫排水采气

泡沫排水采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52461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化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难动用储量开采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研讨会、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 、第七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等;泡沫排水采气的相关文献由503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光强、李楠、李隽等。

泡沫排水采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2461 占比:99.97%

总计:352553篇

泡沫排水采气—发文趋势图

泡沫排水采气

-研究学者

  • 曹光强
  • 李楠
  • 李隽
  • 王云
  • 贾敏
  • 张建军
  • 石书强
  • 刘岩
  • 刘永辉
  • 文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辉; 石书强; 苏薇; 戚志林; 严文德; 黄小亮; 万小进
    • 摘要: 空隙率是计算气-水-泡沫三相管流压力、温度的重要参数,准确预测气井中气-水-泡沫三相管流空隙率对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高效实施及方案优化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气-水两相管流空隙率模型研究较多,而气-水-泡沫空隙率研究相对薄弱。因此通过开展气-水-泡沫三相空隙率测量实验,研究了泡排剂浓度、气量、液量对空隙率大小的影响规律。基于漂移模型,考虑泡排剂浓度、气液表观流速、密度、滑脱速度等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垂直管的气-水-泡沫三相管流空隙率模型,并分别利用145组实验数据和602组文献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预测实验数据时平均相对误差为2.24%,平均绝对误差为2.47%;预测文献时平均相对误差为-4.65%,平均绝对误差为6.21%;证明新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需求。新模型可为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高效实施和方案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 排水采气是气田开发的核心工艺技术,其中泡沫排水采气占比60%,“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54万井次、增产天然气124.6×10^(8)m^(3),有效保障了气田稳产。随着地层压力和产量逐渐降低,泡沫排水采气面临药剂效果变差、人工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气田开发效益的提升。针对泡沫排水采气存在的问题,勘探院突破了泡排剂纳米稳泡、加注装备智能RTU控制等多项技术瓶颈,构建了涵盖实验方法、技术标准、药剂产品、软件与装备的智能低成本排水采气技术体系。该技术获发明专利10余件、软件著作权5项,发布集团公司标准2项,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7种。已在西南、长庆、青海等5个气区规模应用2万多井次,平均单井增产天然气30%,成本降低40%,累计增产天然气6×10^(8)m^(3)。
    • 凌勇
    • 摘要: 为了使泡沫排水采气技术更有效地提高气田采收率,考察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对表面活性剂基二氧化碳泡沫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粒径的增大对泡沫稳定性有不利影响,而质量分数的增大会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在90°C以上,泡沫表现出较高的泡沫降解率。当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增大时,泡沫黏度随之增大,表现出非牛顿剪切稀化行为。滞后分析表明,纳米流体泡沫S1在不同剪切速率下具有最小的滞后损失,加载和卸载循环后的滞后损失为5%。加入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可以改善常规CO_(2)泡沫的稳定性和流变性,进而提高采收率。
    • 摘要: 2022年7月13日,由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发的太阳能泡排智能加注装备在青海油田南八仙气田完成首轮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单井日产气增加22%、日排水增长122%,工艺有效率达到100%,标志着国内首试成功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绿色智能泡沫排水采气。青海油田南八仙气田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是青海油田的主力气田之一。随着气田开发进入后期,气井出水日益严重,造成气井产量下降。
    • 傅春燕; 傅春梅; 邱云; 李磊; 沈洪伟
    • 摘要: 川西气田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中浅层气井低压低产阶段生产时间长、普遍产水,主要采用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维持稳产。常规泡排药剂侧重单位时间携液量这一指标,气流扰动形成的泡沫壁厚,单位体积泡沫携液量大,泡沫密度高。随着低压低产井压力产量的进一步递减,泡沫携液能力逐渐下降,泡沫易回落,逐渐形成积液。因此,引进了表面张力和泡沫密度更低、起泡及携液更容易的低密度低表面张力药剂。现场应用后油套压差缩小明显、有效期延长,排液效果改善,拓展了泡排工艺在低压低产井中的应用范围。
    • 田雨露; 王纪伟; 李加玉
    • 摘要: 经国内外文献调研,对常规气田、非常规气田常用的起泡剂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常规离子型起泡剂(包含阴离子型起泡剂、阳离子型起泡剂、两性离子型起泡剂三类)、常规非离子型起泡剂、高分子聚合物型起泡剂、复合型起泡剂的合成配方、适用条件、使用效果、优缺点等,最后提出了针对气田泡沫排水采气起泡剂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 马鑫; 王治锦
    • 摘要: 天然气井的开采质量,常受排水采气工艺方法效果的影响,故而规范天然气排水采气工艺方法,可满足当前天然气开采需求.在此之上,文章简要分析了天然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内涵与注意事项,并从不间断排水采气、泡沫排水采气、组合式排水采气、超声波排水采气、深抽排水采气、机油排水采气等方法,由此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改善天然气井开采条件.
    • 翟中波; 舒笑悦; 陈刚; 漆世伟; 王斌; 余潮; 王泰基; 王睿峰
    • 摘要: 为了充分认识丛式气井智能化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对积液气井排水采气的作用效果及其经济性,为鄂尔多斯盆地延北项目排水采气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数据,以逐渐积液的丛式气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采用智能泡排气井的油套压、温度、气量等生产参数的变化趋势,并与常规人工注剂做了经济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丛式气井智能泡排设备安装调试便捷、运行稳定,结合延北项目的数字化气田项目使用,可以远程操控管理(调整注剂制度、安全高效),节省人力物力,实现了一泵对井丛多个井口的全天候泡排剂加注,能够完全满足产水气井泡沫排水采气的注剂需求;②使用丛式气井智能泡排注剂之后,气量稳定且增加显著,套压稳定并缓慢下降,油套压差不断减小,平均油套压差比人工加注降低1.4 MPa,温度也相对稳定,排水效果良好,气井积液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③综合经济性能优异,较之于人工注剂,丛式气井智能泡排系统的花费降低了22.4%,丛式气井井台日增气量为1.36×10^(4) m^(3)/d,日产气量增加24.8%。结论认为,丛式气井智能泡排排水采气效果明显,综合经济性能较好,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范宏伟; 张雯
    • 摘要: 纳米颗粒作为固态稳泡剂,通过在泡沫气液界面的吸附来提高泡沫稳定性,进而提升泡排剂的性能,在泡沫排水采气技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简要介绍了泡沫衰变机理,对纳米颗粒在提高泡沫稳定性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概述了纳米颗粒在国内泡沫排水采气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纳米颗粒在含水气井泡排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 贾海军; 查淑娟
    • 摘要: 气井在生产的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气流不足以将井内的液体携带出地面,会沉积大量积液,严重时会发生“淹井”事故,造成气井不产气;而液体被带出地面后,在高压低温的工况下,极易生成一种白色结晶固体的水合物,会造成集输管道冻堵。多功能自动注剂装置在井口分别往井筒注入起泡剂和集输管道注入消泡剂和甲醇,有效缓解井内积液和输气管道冻堵的难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