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
遗鸥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国家地理、湿地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新疆动物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全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研讨会等;遗鸥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中强、肖红、何芬奇等。
遗鸥
-研究学者
- 王中强
- 肖红
- 何芬奇
- 任永奇
- 冯宁
- 汪青雄
- 胡彩娥
- 林岩
- 邢小军
- 陈容伯
- 刘亚东
- 吴渊
- 张治来
- 张荫荪
- 杨超
- 洪剑明
- 王艳
- 群力
- 刘文盈
- 孟宪毅
- 布和
- 张秋良
- 张郃
- 徐勇
- 徐振武
- 曹子祯
- 白力军
- 苗春林
- 薛文
- 郭琳
- 雷忻
- 韩万胜
- David Melville
- FENG Ning
- HE Fen–qi
- Kedeerhan
- WANG Kai-Feng
- XIAO Hong
- XU Zhi-Qiang
- 丁鹏
- 乔振忠
- 于向芝
- 于洪贤
- 于洪贤2
- 于海龙
- 任永琪
- 何春花
- 何芬奇2
- 何闪闪
- 侯伊霖
-
-
何闪闪;
孙羽(图)
-
-
摘要:
每年秋冬季节,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上演着候鸟迁徙的精彩大片。根据观测人员记录,近几年保护区连续记录到勺嘴鹬、黑脸琵鹭、黑嘴鸥、遗鸥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身影。其中,勺嘴鹬是世界上最为罕见的候鸟之一,全球仅剩300-400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湛江新增红树林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趋势下实现逆势递增,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
-
程三友;
李曼琪;
李蕊;
李英杰
-
-
摘要:
遗鸥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生境下的特有鸟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易危种。为进一步做好遗鸥的保护工作,在梳理遗鸥种群繁殖地变化的基础上,从生境变化和种群迁出、迁入等对鄂尔多斯遗鸥种群繁殖地和繁殖巢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自1990—1991年间在鄂尔多斯高原桃阿海子和敖拜淖尔相继发现遗鸥庞大繁殖群以来,该遗鸥种群繁殖地和繁殖巢数不断发生变化,敖拜淖尔等多个繁殖地被抛弃,红碱淖、浩通音察干淖尔等多个湿地被选作新的繁殖地;(2)遗鸥一般栖息于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能提供适宜的湖心岛和稳定的食物来源是遗鸥选择繁殖地的重要前提条件;(3)从繁殖巢数上看,遗鸥在各繁殖地的繁殖巢数年际变化非常大,生境条件适宜时,种群数量将快速增加。繁殖地的湖心岛和食物来源等不能得到满足时,种群个体死亡率增加或迫使部分个体迁出至周边新的繁殖地以降低种群密度。为进一步做好遗鸥的保护工作,今后应加强遗鸥繁殖地食物种类和来源、繁殖栖息岛屿特征、湖滨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
赵文光;
金扬;
苏源源;
方明和(摄影)
-
-
摘要: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素来有“浙南水乡”之称。温州拥有16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比重超76%。拥有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港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温州湾等近海与海岸湿地。其中温州湾湿地是世界八大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途中重要的补给中转站。每年在温州湾湿地能记录到的迁徙及越冬水鸟有100多种、10多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鹳、遗鸥、东方白鹳、白枕鹤、勺嘴鹬等20多种。
-
-
刘文壮;
张玉虎;
洪剑明;
蒲晓;
王洁;
曹子祯;
刘亚东;
吴渊
-
-
摘要:
遗鸥(Larus relictus)幼鸟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为遗鸥的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实地监测遗鸥幼鸟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对康巴诺尔湖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底栖动物生物质量、水质酸碱度、湖泊水位和距裸露地距离.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随着底栖动物生物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距裸露地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另当水质酸碱度为pH8.9、湖泊水位22 cm时,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最高.遗鸥幼鸟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康巴诺尔湖东部、东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滩,其中最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8.8和51.1 hm^(2),共计69.9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2%.建议对康巴诺尔湖的遗鸥幼鸟适宜生境进行保护,加强对湖泊水质pH和水位的监测和控制并人为营造遗鸥幼鸟的适宜生境.
-
-
汪青雄;
肖红;
任永奇
-
-
摘要:
2015—2020年每年的5—6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召镇察汗淖尔的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繁殖数量和繁殖点分布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分别为2000巢、364巢、2782巢、3360巢、3407巢和3914巢.除2016年外,该地的繁殖遗鸥种群数量一直呈增长态势.6年间共记录12个有遗鸥繁殖巢群分布的湖心岛,其中4个较稳定,一直维持着该地绝大多数遗鸥繁殖群数量.该地已成为遗鸥一个重要的繁殖地.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对这一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监管.
-
-
李建泉(摄影);
李辉(摄影)
-
-
摘要:
4月初,西藏林芝境内的桃花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桃花美不胜收。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生态城及遗鸥沿海生态涵养地带上,4000余只遗鸥和200余只大勺鹬及反嘴鹬自由觅食和飞翔,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滨海八卦滩、大神塘等沿海滩涂初步形成了遗鸥冬栖生态带。遗鸥是世界级濒危鸟类,在我国属一类保护候鸟。
-
-
徐勇;
郭琳
-
-
摘要:
概述了陕西生态环境,着重分析归纳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频危鸟类朱鹮 、褐马鸡和遗鸥保护研究的内容与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岛和谐共处的研究 、继续强化基础建设 、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体系等建议,为鸟类繁育创造良好的栖息地环境.也期望进一步加强人鸟和谐共处环境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
-
-
-
-
摘要:
康保县隶属于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化德县、商都县接壤,南部同张北、沽源、尚义三县毗邻。总面积33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全县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早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1°C,夏季平均17.9°C,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冬季平均温度-16.4°C,是冰雪旅游的天然之地。全年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數达到349天。康保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也是“中国遗鸥之乡”。
-
-
汪青雄;
肖红;
沈峰;
韩拖考
-
-
摘要:
2014年和2017年冬季,将红碱淖湿地原遗鸥繁殖湖心岛D、E半岛分别进行分割,使其重新修复成4个湖心岛.结果表明:2015年D岛成功繁殖200余巢,2018年和2019年分别成功繁殖2600余巢、2700余巢.2018年恢复后的E岛遗鸥尝试性筑巢几十巢,2019年成功繁殖遗鸥800余巢.通过湖心岛的生境修复,扩大了适宜遗鸥繁殖的湖心岛数量和面积,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助于缓解因湖心岛减少导致遗鸥繁殖数量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为实现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恢复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
徐勇;
郭琳
-
-
摘要:
对陕西省有组织的三次鸟类资源调查、成果以及朱鹮、褐马鸡、遗鸥等重点濒危鸟类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至1996年《陕西省脊椎动物名录》出版和陕西省有鸟类368种的公布,标志着陕西省鸟类种类、分布等资源概况基本探明;1996-2000年配合全国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进行的陕西省第二次鸟类资源调查结果为,陕西省有鸟类380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7种和43种,"三有"陆生野生鸟类216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3种;2002-2006年实施"陕西省鸟类资源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开展的第三次全省鸟类资源调查结果为,陕西有鸟类465种,较第二次调查增加新纪录种85种,表明陕西省鸟类资源状况有较大改善.多年来围绕朱鹮、褐马鸡、遗鸥等陕西省典型濒危鸟类,进行了繁殖、栖息地选择、病害预防、保护等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重点濒危鸟类的种群扩繁与保护提供了依据及支撑.根据近十多年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和可能的气候变化影响,建议陕西省适时进行第四次鸟类资源调查,继续开展鸟类资源种群、结构、迁徙和分布等研究,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体系.
-
-
-
-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刘铮;
胡彩娥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2012~2013年5~7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和标记法,对陕西神木县红碱淖(N38°13 ′~39°27 ′,E 109°42′~110°54 ′)繁殖地遗鸥(Larus relictus)的减少育雏和杀婴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集中产卵的平均窝卵数与6月后期产卵的平均窝卵数存在显著差异;同窝中卵重和卵大小,随着卵数依次增加而呈递减趋势;而同窝中雏鸟出壳时体重却没有差异性.减少育雏方式主要是通过放弃孵化最后1枚卵、双亲放弃喂食和遗鸥杀婴;遗鸥杀婴现象中主要表现为叼扦或吞食雏鸟.雏鸟死亡率最高主要发生于10日龄之前和20日龄之后的雏鸟,占雏鸟死亡总数的85%.这可能是亲鸟为了减少食物资源竞争而采取减少育雏数的一种调节机制,或者是权衡生存和繁殖投入之间分配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杀婴现象.然而实地调查中也发现,恶劣的气候(如大风或大雨)也是导致雏鸟死亡增加的重要因素.另外,本文也证实遗鸥育雏数减少策略符合异步孵化的Lack's育雏数减少假说.
-
-
肖红;
汪青雄;
杨超;
胡彩娥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2001~2013年,作者对红碱淖湿地遗鸥繁殖群体及湖心岛生境变化进行了连续性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遗鸥迁至红碱淖繁殖,2007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群数量达到第一个峰值5 036巢.2008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群数量下降,2010年和201 1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群数量达到第二个峰值,7 708巢和7 604巢;2012年,繁殖群数量下降为5 140巢,2013年不足4 545巢(作者统计数据).2005~2011年间,遗鸥鄂尔多斯种群主要集中于红碱淖繁殖.期间对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东部湖泊调查未见到遗鸥繁殖分布,亦未见有其他繁殖地点的报道.2012年内蒙古袄太湿地(高立杰等2013)和陕西定边苟池湿地分别发现遗鸥繁殖分布.繁殖地环境变化是造成遗鸥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大幅波动的主要外部因素.由于鄂尔多斯高原持续干旱,加之2006年和2008年开始,红碱淖上游两条主要水源补给河流拦河筑坝,红碱淖水位快速下降,致使2009年至2011年红碱淖浮出水面适宜遗鸥繁殖的湖心岛数量、面积的增加,随后2012年、2013年多数湖心岛与湖岸相连形成半岛,湖心岛的数量、面积又急剧减少,无力承载遗鸥庞大的繁殖群体.2012年袄太湿地和2013年苟池湿地遗鸥繁殖繁殖群的出现可以初步解释红碱淖湿地2012年以来遗鸥繁殖群数量下降,一些遗鸥繁殖个体的去向.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其他目前未知的繁殖地点.
-
-
-
邢小军;
阿拉腾宝
- 《全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鄂尔多斯高原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湿地,面积很小,自然条件严酷,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型湖泊湿地,因发现我国第一个遗鸥繁殖群而蜚声国内外.本文分析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状况,提出了该湿地的合理利用方案,为遗鸥的栖息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