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褐马鸡

褐马鸡

褐马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术会议、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等;褐马鸡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正旺、李宏群、廉振民等。

褐马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94.6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3.72%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1.65%

总计:242篇

褐马鸡—发文趋势图

褐马鸡

-研究学者

  • 张正旺
  • 李宏群
  • 廉振民
  • 张丽霞
  • 武玉珍
  • 陈存根
  • 庞新博
  • 张国钢
  • 张峰
  • 温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英; 苏凯; 王运盛; 李金邦; 张成林; 李雁; 张丽霞; 朱云芸; 金修哲; 任倩俐; 刘金鹏; 普天春
    • 摘要: 为提高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疾病防控能力和饲养管理水平,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菌群进行多样性分析,探知其肠道菌群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预测潜在致病的高发时间段,结果表明:门水平上,圈养褐马鸡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2.1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20%)、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7.9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7.32%);属水平上,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为优势菌属(5.56%),其次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5.47%)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4.74%)。通过组间差异分析结合不同季节菌群变化规律,以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排序,厚壁菌门呈递减趋势;拟杆菌门在春季组和夏季组较低,在秋季组和冬季组呈递增趋势,冬季组丰度为36.72%;变形菌门在夏季组丰度最高(34.81%),差异显著(P<0.05);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最为优势,春季组至夏季组呈递减趋势,秋、冬组逐渐升高,冬季组达到峰值,差异显著(P<0.05);链球菌属在夏季呈爆发式增长(21.84%),其他各组均低于0.05%,同时,潜在致病性预测也发现夏季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综上,不同季节圈养褐马鸡的肠道菌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夏季则是褐马鸡消化道疾病高发季节。
    • 甄伟; 王伟; 刘鑫宇; 杜刚; 赵芃迪
    • 摘要: 通过触发红外相机监测和样线监测对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褐马鸡种群进行了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小五台山地区野生褐马鸡种群数量较多,共监测到7个种群;褐马鸡冬春分布的海拔范围为1544~2634 m;褐马鸡日活动出现最早的时间是7:19,最晚时间为16:55,主要活动时间为11:00~17:00,无夜行性行为;褐马鸡冬季的主要天敌是赤狐和豹猫。通过生境调查可知:褐马鸡秋季主要觅食草籽或草根,冬季捡拾沙棘等果实。通过调查与监测,对该区域内褐马鸡的分布情况和活动规律有了详细了解,为接下来保护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瑞雪
    • 摘要: 鸡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家禽中的一种,早在石器时代作为随葬品的陶塑中就有鸡的形状。其中,褐马鸡这一品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故分析褐马鸡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 金修哲; 霍占锁; 刘志凯; 张丽; 李金邦
    • 摘要: 褐马鸡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易危鸟类之一,被我国列为濒危物种.为了解太原动物园圈养褐马鸡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自然沉淀法,对太原动物园内24只成年褐马鸡新鲜粪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00%;共检获4种寄生虫,其中蛔虫、线虫、绦虫、球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0.8%、20.8%、4.2%、100%.圈养褐马鸡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应加强褐马鸡寄生虫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
    • 张丽霞; 苏琳荣; 王志永; 任倩俐; 姚丽
    • 摘要: 人工饲养褐马鸡过程中常遇到笼舍面积、饲养密度、环境温度、混养、兽害、捕捉等问题.饲养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注意事项,如运输要求、褐马鸡撞头的处理办法、折断腿应对措施、采血注意事项、笼舍内部缝隙大小等,旨在提高褐马鸡人工饲养水平.
    • 摘要: 随着北京市第二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的持续推进,首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黑鹳、大鸨、褐马鸡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北京逐渐成为"常客",天鹅、鸳鸯等珍稀濒危鸟类在全市范围内更为常见。为确保这些野生动物能够安全生活,本市出台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但野生动物在北京安全生活需要各民间组织、广大市民、属地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了做好首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们共同倡议:一、各方共同努力,持续加大对违法破坏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行为的打击力度。
    • 薛杰喜; 胡玥; 刘博
    • 摘要: 近年来,北京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优越的栖息场所。目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有4只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安然越冬,震旦鸦雀已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地频频被发现,黑鹳、褐马鸡等物种在北京的分布区不断扩大,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重新回到了密云山地,以前无记录的大足鼠耳蝠、小菊头蝠、香鼬等兽类也出现在北京。
    • 李宏群; 韩培士; 牛常会; 袁晓青; 邢立刚
    • 摘要: [目的]预测现在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特有濒危动物褐马鸡潜在生境分布的变化,为制定有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褐马鸡152个分布点和26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模拟褐马鸡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褐马鸡潜在分布范围.[结果]所有训练集与验证集为AUC均大于0.8,所构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达到优良标准.当前褐马鸡潜在分布生境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依次为年降水量(15.4%)、昼夜温差月均值(15.3%)、植被类型(9.7%)、最干季降水量(9.1%)、最湿季降水量(8.7%)、到道路距离(8.2%)和到水源距离(7.8%)等,累计贡献率达74.2%,且各因子阈值分别为525~580 mm、8.2~10.8°C、植被类型偏向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2.4~17.1 mm、310~340 mm、0~2.5 km,0~0.63 km和大于10 km.褐马鸡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百花山,其适宜、中度适宜和不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6.45%、19.92%和73.62%.与当前情景下相比,未来褐马鸡可生存生境表现为增加趋势,且适宜和中度适宜生境变化趋势相同,而21世纪50和70年代之间几乎不变.[结论]褐马鸡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百花山,未来可生存生境表现为增加趋势.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因子为年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植被类型、最干季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到道路距离和到水源距离等.建议对褐马鸡适宜区加强重点保护,对中度适宜区加强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常绿针叶林木的栽植和人口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