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专利文献279494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兵团工运、重庆行政(公共论坛)、发展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珂珊、边玉花、郭慧敏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79494 占比:99.94%

总计:279659篇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文趋势图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研究学者

  • 彭珂珊
  • 边玉花
  • 郭慧敏
  • 李艳忠
  • 侯孟阳
  • 刘宝剑
  • 姚顺波
  • 张建梅
  • 李文红
  • 楼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雨潇; 闫佳博; 卜元坤; 顾丽
    • 摘要: 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FLUS模型、Fragmentation模型分析1980-2015年林草景观破碎化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生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林草总面积大幅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明显改善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Kappa系数与FOM系数数值均表明FLUS模型精度较高,可适用于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利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研究区2030年耕地将明显减少,林草面积有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持续扩张;3)空间格局上,景观破碎化呈现以“大核心类型为主导,边界类型集中分布”的特点,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景观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 程静君(文/图)
    • 摘要: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怒江傑傑族自治州东部,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素有“三江之门”的美誉。境内山高坡陡,谷深峡长,地势起伏变化多样,通过实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总结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与措施,对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时亚坤; 曾奕; 郭金金; 方怒放
    • 摘要: 中国正在积极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用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同时开展大量的生态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然而粮食生产和植被恢复之间的土地冲突会影响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空间分析和情景模拟描述了黄土高原区坡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了不同植被恢复情境下的区域粮食供应。结果表明:目前黄土高原区20°以上陡坡耕地约占坡耕地总面积的13%。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其空间分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与第一轮退耕还林不同,新一轮退耕还林所有退耕情景下的粮食自给率都没有下降的趋势,且都能逐渐达到0.90的粮食安全阈值。黄土高原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退耕到20°以下,以实现更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和固碳功能。但由植被恢复造成的区域粮食供应不足所引发的复耕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更精细的规划才能保证区域粮食供应和可持续的植被恢复。
    • 谢明阳; 焦春萌; 韩小雨; 焦峰
    •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改变了延安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而改善了延安市的生态环境,评估这一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有利于后续生态保护与规划决策。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自然和社会统计数据,利用时间信息熵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递变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增加7.7亿元,增幅约32.42%。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1.25亿元,增幅为80.54%,是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调节服务价值占比50%。(2)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有25.1%的区域ESV上升,分布在延安北部和中南部,6.4%的区域ESV降低,分布在各区县城郊地带。(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ESV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延安市的ESV空间分异。
    • 王玉纯; 赵军; 付杰文
    • 摘要: 探讨人类活动尤其是大型工程、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国际上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等,结合InVEST产水量模型、CASA模型和RUSLE模型,对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的生态系统产水、净初级产品生产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精准测度,分析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细化对比了工程实施区与非工程实施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2000—2015年),林、草地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面积变化比例最大的土地转化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草地"和"耕地—林地".(2)石羊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整体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有不同程度衰退,但是NPP有较为明显增加;各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阶梯递减的趋势.(3)石羊河流域"退耕区"产水、NPP和土壤保持总量和平均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非退耕区"除了NPP总量和平均量有所增加以外,其余两类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各退耕模式中,"荒地造林"区对各类服务的提升最为明显,"退耕还林"区产水总量和平均量均有所减少.
    • 杨艳蓉; 侯召朕; 张增信
    • 摘要: [目的]研究西南地区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的NDVI动态特征,为该区天然林保护政策的科学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候数据,结合Theil-Sen中值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探讨人为和自然因素下西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结果]①各类型植被NDVI均逐年递增,增速最快的是农用地和稀树草原。岷江—乌蒙山以东是NDVI高值区和显著改善趋势区;加上云贵高原南缘,显著改善趋势区占总面积的67.09%。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的林业政策促使低NDVI植被向高NDVI植被转变是西南地区NDVI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中贡献度最大的是稀树草原类型向森林类型的转化,2001—2018年转化面积达73693 km^(2),净转化率逐年提高,主要分布在岷江—乌蒙山以东。③气温与不同植被NDVI的正相关性大于年降水量,在岷江—乌蒙山以东,NDVI与气象要素的正相关性都较高。在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的条件下,41.8%的NDVI增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32.35%和14.54%。[结论]随着20世纪末以来的天然林保护政策实施以及暖、湿化区域气候变化等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2001—2018年西南地区NDVI持续增加,这种增加特征在岷江—乌蒙山东、西两侧表现差异,东侧森林增加面积、NDVI改善趋势普遍高于西侧。
    • 邓元杰; 侯孟阳; 谢怡凡; 高晴; 姚顺波; 龚直文; 鲁亚楠; 贾磊; 李园园
    • 摘要: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结果 表明:(1)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工程实施后共有297066.15 hm2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草覆盖率由57.33%增长至60.5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陕北地区ESV得到了显著提升.25年间陕北地区ESV共增加了32.82亿元,ESV在工程实施后比工程实施前多增加了5.93亿元,增长主要源于退耕引起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3)ESV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热点区和冷点区集聚效果明显,热点区集聚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冷点区集聚与未利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4)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陕北地区中部中等等级和次高ESV分布区域逐渐增大、次热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北部次低等级和低等级ESV分布区域逐渐减少、冷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整体而言,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时间上相呼应、在空间上相匹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使得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ESV得到了显著提升.
    • 张建梅; 马燮铫; 李艳忠
    • 摘要: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实施的重点区和典型区,定量评估该流域植被动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GGP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GIS技术、数理统计和布迪克弹性系数法,利用7期植被类型数据,定量评估了37年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变化并未显著地改变河龙区间各植被类型的时空分布格局;(2)GGP的实施改变了各植被类型的平衡状态和转化速度;(3)植被变化是GGP实施后10年(2000-2010年)径流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但随后降水的持续增加,使得植被的"减水效应"趋于缓和。
    • 杨庆楠; 徐金忠; 李志飞
    • 摘要: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针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分析了黑龙江省15°以上坡耕地现状,明确可退耕地情况,总结了国家最新退耕还林还草相关配套政策.并提出黑龙江省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期为顺利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