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
於梨华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3226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党政论坛、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
於梨华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文霞、奚志英、安华等。
於梨华
-研究学者
- 韩文霞
- 奚志英
- 安华
- 宫芳
- 张自言
- 李子云
- 王志红
- 王振
- 谭兴国
- 龚鸣
- 乐胜龙
- 任晓娟
- 何慧
- 余荣虎
- 俞荣群
- 冯放
- 冯锦芳
- 刘嘉敏
- 刘愫贞
- 刘敏
- 刘桂茹
- 刘灵昕
- 刘艳
- 卢菁光
- 古远清
- 向海燕
- 吴小如
- 周子琳
- 周平远
- 周文娟
- 周春英
- 唐傲
- 大壑
- 姚嘉琦
- 孙博
- 孙慰川
- 孟晖
- 季路
- 季进
- 宋晓英
- 封国华
- 封祖盛
- 帅震
- 庆华
- 张寒
- 张皖春
- 张超
- 彦火
- 徐学
- 徐渭
-
-
陈学芬
-
-
摘要: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发展至今,创作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着力于表现族际冲突主题到后来的族群融合主题。族际冲突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种族偏见和歧视、文化冲突、利益冲突、认同问题等。族群融合既有异性间的族际交往、通婚,也有同性恋者的跨族际交往。创作主题的变化不仅是时代、环境、历史现实的反映,也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在美时间长短、身份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
-
徐学
-
-
摘要:
今年“五一”,友人以短信告诉我,“於梨华昨晚在华盛顿老人院过世”,起因是她身边的保姆染上新冠肺炎传给了她。一代健笔毁于小小病毒,令人扼腕。从“野女孩”到文坛常青树相遇於梨华,记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许多港台作家不同,她那时已是我们的熟客。上世纪70年代,她独自一人3次来大陆,到江南寻根探亲之余,更深入西北西南腹地,第一次待了1个月,第二次3个月,第三次又是1个月。
-
-
陈潇
-
-
摘要:
於梨华的小说创作与其经历密不可分,沉淀在她记忆中那长久而又痛彻肉体和心灵的文化与历史创伤在其作品中日益显现,外化成为一种浸透着感性体验及理性思考的文字,从而使作品具备了"创伤书写"的特点.她的创作承担着自我与集体的创伤治疗与抚慰作用,利用小说角色将集体性创伤经具象化,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人的命运及其对文化与情感归属的渴求,由此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的反思.
-
-
陈颖
-
-
摘要:
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几十年来创作颇丰,其作品主要展现留学生和华人的学习与生活,“原乡”贯穿她小说创作的始终,成为解读其作品的重要视角.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於梨华“原乡”情怀投射的具体地域,并在独特性和文学史价值方面对其小说的“原乡”书写展开思考.
-
-
封国华
-
-
摘要:
''於''是''于''的异体字,但并不是等义异体字;''於''作介词使用时简化作''于'',但并没有完全简化。因此,有些人在使用繁体字时不明是非,盲目趋繁,误用''於''。在使用规范简化字时不明就里,只知从简,误用''于''。如何准确运用''於''与''于'',我们必须对''於''与''于''的源流有所了解。''於''的金文作■,篆书作■,像古文乌省,此即今之於字。它是''乌''的异体字,本义是指乌鸦。《穆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野处,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
-
周文娟
-
-
摘要:
各学科知识是相通的,没有一门课程是孤立的,很多时候各门课程之间是交叉融和息息相关的。杨振宁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也非常热爱文学,他最爱看的是於梨华的小说,精彩的文学作品给了他很多灵感。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教无定法,恰当的学科整合可以带来充满智慧的课堂,但也最考验教师的知识水平,这就需要老师的用心和有心了。我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也尝试着学科整合。
-
-
李亚萍;
刘嘉敏
-
-
摘要: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研究经历了"兴盛——冷冻——再兴盛"的过程,大陆地区的研究经历了"滞后——重新发现——经典确立"的过程.小说受学界的重视程度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多种话语力量所公认.
-
-
王子瑶
-
-
摘要:
牟天磊是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主人公,他在坦露自己内心世界时说:"我是一座岛,岛上全是沙,每一粒沙都是寂寞."浓重而深厚的寂寞感不仅是牟天磊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且是整本小说的基调.本文试从环境的寂寞、情感的寂寞及寂寞中的希望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作品中"寂寞感".
-
-
-
王志红
-
-
摘要:
原乡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愁. 由于特殊的历史、 政治等原因, "无根一代"华语作家的原乡情怀表现得更为复杂, 追寻原乡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曲折. 他们的原乡情怀以失根的悲痛、 寻根的冲动为驱动, 始于眺望原乡这一姿态, 期间经历了由热切到冷静, 甚至飘摆不定的复杂情感, 最终结束于宿命式的重塑原乡. 然而重塑原乡, 并非否认原乡, 而是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建构了一个理想原乡, 体现了海外华人对"乡土中国"和"美学中国"的双重眷恋. 这样曲折迂回的原乡情怀恰恰是海外华人在当代中国"国际视野"的语境下深切的"中国情怀"的体现, 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中值得研究的离散书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