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书写

创伤书写

创伤书写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770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人文杂志、社科纵横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在“现代”的“传统”:国际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专题研讨会等;创伤书写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华良、何海峰、冯晓春等。

创伤书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770 占比:99.35%

总计:12853篇

创伤书写—发文趋势图

创伤书写

-研究学者

  • 丁华良
  • 何海峰
  • 冯晓春
  • 刀喊英
  • 周青青
  • 宋效晴
  • 张军
  • 张曼
  • 李琳琳
  • 祁晓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锦男
    • 摘要: 白俄罗斯女性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将笔触关注到战争、核爆与社会变革中的受难者,她以口述纪实文学作品继承了俄罗斯苦难文学传统,通过创伤历史事件展现人民的情感创伤体验。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创新的纪实文学体裁与写作手法、创伤叙事方式以及叙事艺术介绍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现其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以小历史见证大历史,以情感创伤书写再现人文情怀,并通过揭示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实现多重对话与情感共鸣,将民族记忆带入历史反思,赋予纪实文学以现实意义。
    • 朱振武; 郑涛
    • 摘要: 《天堂》是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延续了古尔纳“用英语书写非洲故事”的特点,借由非洲孩子优素福的被奴役经历,再现了非洲殖民史。小说运用大量隐喻进行隐含叙事,以揭露殖民给非洲带来的创伤,从而聚焦身份认同的多重危机,对探究后殖民时代处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异邦流散群体的去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 张英; 陈旭
    • 摘要: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诗人路易斯·格吕克擅长书写生、死、爱、恨、家庭、婚姻等主题,其清晰明了的诗意之声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浅析路易斯·格吕克的诗集《乡村生活》,大概总结其中创伤的类别并尝试分析这些创伤的起因,以更好地理解路易斯·格吕克的写作动机和诗歌内涵,并探究写作对创伤的治疗作用。
    • 张军; 魏竹涵
    • 摘要: 电影《土生子》是由拉希德·约翰逊执导的剧情片,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同名小说.影片着重刻画了主人公比格·托马斯身上的三重创伤,以此揭示黑人群体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及生存困境.本文将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梳理了小说中的引路人疗伤机制,剖析了电影中引路人疗伤机制缺失原因,进一步指出这一缺失给电影呈现效果带来的影响,最后在创伤视域观照基础上阐释了影片中的人道主义照拂.
    • 高雪莲; 祁晓冰
    •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她的作品因高度关注人类在物质社会中的生存难题而享誉世界。《浮现》是阿特伍德早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无名女主人公隐喻了加拿大民族,这个民族长期以被殖民的身份存在着,独立后的加拿大依然难逃美国文化殖民的威胁,这种被殖民的创伤记忆始终笼罩着加拿大。因此,以后殖民主义为视角,剖析《浮现》中无名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去理解阿特伍德借《浮现》的创伤书写,理解她追寻加拿大民族身份认同的那份执着,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感受她对于女性、乃至整个加拿大民族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关怀。
    • 刘莹莹
    • 摘要: 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和创伤理论,分析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创伤书写和伦理思考.在个人层面,女主人公布兰琪在遭受艾伦带给她的情感创伤之后,从许多男性身上寻求慰藉和安全感,从而陷入伦理混乱之中.在家庭层面,布兰琪的家庭创伤根源于南方种植园家族的没落,她希望通过建构自己南方淑女的身份,重塑自己的高贵形象,但她的身份的虚伪性和过时性,注定了这一身份建构的失败.在社会层面,强权社会对女性、精神受创者等弱势群体的歧视、排斥和迫害,让布兰琪再次遭受创伤,孤立无援的她只能走向最终的伦理悲剧.
    • 宋效晴
    • 摘要: 亚力克西斯·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揭露了白人官方叙事背后土著民族悲惨的生活处境,整部小说的创伤书写呈现出多重空间维度.本文借助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从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探讨空间对于小说创伤书写的作用:地形学空间隐喻了土著部落难以言说的创伤体验;时空体空间突出了人物的创伤治疗行动与轨迹;文本空间通过文本中语言的选择性、线性顺序与视点结构将土著个体创伤拓展到集体创伤,进一步深化了创伤的主题.
    • 赵雨姗
    • 摘要: 文章通过开掘马赛琳·海明威的《海明威家族群像》中的一段记载,从创伤书写的角度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这部作品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与海明威童年的一次创伤经历具有互文性关系,是作者成年之后与童年创伤的一种持续性对话.了解这段早年的创伤经历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创伤研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中印第安丈夫离奇自杀的情节和结尾处的父子对话,也有助于理解海明威对现代世界荒诞性和丰富性的思考.
    • 高雪莲; 祁晓冰
    •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她的作品因高度关注人类在物质社会中的生存难题而享誉世界.文章对《浮现》《猫眼》和《别名格蕾丝》三部不同时期的长篇小说的文本内容进行创伤层面的分析,通过梳理小说主人公创伤经历的具体呈现方式,进一步理解作者试图在文本中设置创伤治愈环节的深刻用意,并探究作者创伤书写背后的深刻内涵,感受其对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关怀.
    • 杨延鑫
    • 摘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他的小说文本中塑造出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这些主人公形象抑郁彷徨、颓废感伤的特质与其来自原生家庭与海外留学的创伤体验密不可分。郁达夫在对“零余者”无路可寻的社会创伤与无处排解的个体创伤进行书写时,将创伤个体的自我疗救寄托在女性引领的精神救赎上,呈现出可贵的自省忏悔的生命意识,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