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体感

身体感

身体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79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基础教育论坛、民间文化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等;身体感的相关文献由104位作者贡献,包括毕淑敏、孙巴黎、康尽欢等。

身体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96 占比:99.81%

总计:43879篇

身体感—发文趋势图

身体感

-研究学者

  • 毕淑敏
  • 孙巴黎
  • 康尽欢
  • 欧李科
  • 耿钰
  • Art Kleiner
  • I·穆罕默德扎扎德
  • R·巴特查里亚
  • 付定裕
  • 伊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亮; 张杨; 曾国军
    • 摘要: 传统身体建构论中身体作为统一、生命态的感知主体被忽视。基于身体感理论,构建食物与身体感关系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食物具有显著的能供性和主体性,人类与食物发展了多元的关系;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下,食物启动并培育了相应的身体感,身体感影响了食物的文化意涵构建;而食物的社会文化意涵反之也对人的饮食行为、认知等施加影响;身体感建立了具身体验与抽象的社会结构性意涵的联系,成为理解地方或族群文化新的视角。本研究拓展了食物研究的理论边界,揭示食物与身体感的渊源与演化逻辑,对地方食物的保护、跨地域生产与消费以及族群饮食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王兰
    • 摘要: “身体感”的概念是一个较为符合目前科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感官人类学对于民族志的“身体感”书写而言,传统文本研究有其局限性,将触感电影理论融入影视人类学,其优势不仅在于电影现象学的触感理论与身体感视角天然的关联优势,还在于能够为影视人类学实践提供新的学术空间。本文从槐塬女登节影像民族志实践出发,根据当地人的祭祀仪式游演特征和身体实践,结合电影本身对文化知识的感觉传译方法,探讨感官人类学的“身体感”在影视民族志学术实践中的呈现。
    • 姚雨萌; 黄剑波
    • 摘要: 毒品的流通与滥用在世界范围内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特别是西南边境地区也未能幸免.因毒品所引发的成瘾与戒毒的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讨论乃至干预.从戒毒者的主体视角出发,基于对云南边境地区一家福音戒毒中心的民族志调查,记录报道人从吸毒到戒毒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叙事.他们在不同语境下反复使用"痒"这个词,至少可以辨识出这个关键词具有"身体之痒"和"社会之痒"两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可见毒品作用于他们的肉体之上所引发的身体创伤以及生活秩序的打乱;在第二个层面上则通过隐喻意味的"痒",展现身体如何承载社会转型和时代的记忆.在对戒毒者生命经历的探讨中,引入欲望这一角度,从主位视角分析个体的经历如何通过身体感、欲望与社会相连接,探究来到福音戒毒中心的个体如何通过文化和信仰的力量处理自身的欲望,以期能为毒品问题带来新的观察视角.
    • 雷宇
    • 摘要: 不同于既有医学人类学对于医患关系的三种理解进路,基于对中医针灸过程中病人身体感的田野考察,本文认为中医针灸的医患关系核心在于医生与病人的身体相遇,可以视其为一种能动的身体感实践.研究发现,身体感是一个与医疗环境、针灸诊疗技术相互形塑的生成过程.病人的身体感不是被动的、孤立的、静态的,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与文化惯习能动性地"开发"出不同的感知评价与行动策略.病人身体感的能动性还嵌入针灸诊断与治疗的全过程中,医生与病人身体互动的具体技术如"揣穴""治神"等分别体现出身体感的联结性与内证性的特征.身体感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传统中医针刺发展的非连续性与历史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动性的身体感还为医生和病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以及改善针灸诊疗感受的应用性策略.
    • 李怡欣
    • 摘要: 近代上海自开埠以来,各方资本不断入驻,尤其以四大百货公司为主要代表建构了新型消费空间,改变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有了都市现代性体验."逛公司"是百货公司融入日常生活引发的新兴休闲娱乐活动,展现了人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即人与百货公司建构的新型消费空间互动,共筑近代上海都市文化.
    • 张振伟; 韩秀
    • 摘要: 普洱茶贸易曾在西双版纳地区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历经半个世纪的相对沉寂之后,普洱茶市场复兴,并重新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西双版纳普洱茶产区,布朗山老曼峨茶独特浓厚的苦味是其标签.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史,布朗族围绕茶叶建构起一整套生计、社会与文化系统,但苦茶一直是被嫌弃的对象.2000年以来的普洱茶市场复兴与2007年以来资本游聚之下的普洱茶市场重构,古树茶价格迅速上涨,为老曼峨古树茶的价值转化提供了基础.当广东茶叶消费者的嗜苦体验与老曼峨苦茶结合以后,围绕老曼峨苦茶建构起一套独特的品味与身体感话语体系,古树苦茶真正成为彻底颠覆老曼峨布朗族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力量.资本大量进入与聚集,进一步推动老曼峨布朗族的茶叶价值升值.村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外来市场与体知相碰撞,以此进行茶叶加工与品味知识的升级,同时自身也完成从农民、茶农到茶山经营者的身份转化.
    • 黄筠轩
    • 摘要: 柯布西耶在马赛公寓中将内走廊命名为"街道",这一反常的命名启发笔者思考现代集合住宅中走廊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的异同.文章试图厘清西方语境下的走廊是如何演化产生的,并通过三个走廊的分析探讨走廊如何成为街道."良好的身体感"和"容纳生活"是笔者进行价值判断的两把标尺.
    • 张静红
    • 摘要: 中国式的对味觉和嗅觉的形容和表述可以称之为"味感",最典型的如"气""韵".区别于西方对食物和饮品的分类清楚、描述精确的现代标准,中式的"味感"表述显得意涵模糊、喜用象征、玄秘主观.文章以茶为例,说明"味感"与中国古典文论的"物感"思想一脉相承,是一种力求将被描述对象的本质属性与描述者的心灵感发相互辉映的表达方式.相比于东亚学者提出的"身体感","味感"更为透彻地体现了"物我同一"的思想;有关"味感"的民族志考察可以与世界人类学之"本体论转向"进行对话,体现中国人类学对中国文化事相的本土化分析.而且,"味感"表述不仅存在于中国历史的过去,更绵延存在于当代中国艺术及生活的跨感官的领域.因此,认识"味感"对于我们在学习利用西方现代标准的同时反思性地继承本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 孙艳艳
    • 摘要: 在感官民族志与“身体感”理论的观照下,以豫东地区s念佛堂的田野调查为核心,呈现念佛堂对信众身体的规训,并围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困”与“哭”这两个充满张力的身体经验进行讨论,考察信众的身体感觉、修行实践与其文化观念的关系。“困”所体现的苦行克制精神,与酣畅痛哭这一激烈奔放的情感抒发方式,看似截然相反,实则相辅相成。二者一张一弛,既调节了信众修行实践的节奏,又微妙地保持了信众身心的平衡。在民族志的呈现过程中,研究者自身的身体感受与经验亦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研究者通过尝试与被研究者的身体感觉产生“通感”,从而推动了田野调查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在此意义上,这一个案可以说是感官民族志的一个书写实验。
    • 沈燕
    • 摘要: “脏”与“不值钱”是养老院绝大多数老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这样的身体感分别包含两个互相影响的层面:其一指向人的生理感受层面,比如对排泄物的生理反应、对衰老身体的他者感;其二指向医学话语的建构层面,比如脏与细菌、病毒之间的关联性,医学技术对衰老的身体的管理与控制。而这种倾向于消极的自我认知,向整个社会提出了拷问,即现代社会究竟该如何对待老年人,在强调技术的同时又该如何保证老年人的尊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