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起爆

起爆

起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50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武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242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爆破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燃烧与传热传质专业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爆轰学术会议等;起爆的相关文献由53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峰、李长军、王雪艳等。

起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9.9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2242 占比:89.54%

总计:2504篇

起爆—发文趋势图

起爆

-研究学者

  • 王峰
  • 李长军
  • 王雪艳
  • 杨伟
  • 张红春
  • 李风国
  • 王大志
  • 肖勇
  • 许勇
  • 颜景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万早雁; 李晨; 李燕; 易镇鑫; 叶迎华; 张琳; 朱顺官
    • 摘要: 纳米铝热剂向着高能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是在铝热反应过程中缺少大量的气体产物。为了弥补纳米铝热剂产气量不足的缺陷,提高纳米铝热剂的反应活性,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铝热剂Al@KIO_(4)和Al@NaIO_(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定容燃烧实验、吸湿性实验和威力测试对两种铝热剂的形貌结构、热性能、定容燃烧性能、耐潮湿环境能力和起爆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Al@KIO_(4)和Al@NaIO_(4)纳米铝热剂的形貌规则、纯度高,铝热反应的总放热量分别为1262.12 J∙g^(-1)和1414.7 J∙g^(-1);两种铝热剂反应过程中的反应起始温度低,反应中伴随大量氧化性气态产物生成;高湿环境中两种铝热剂分别在第6天和第10天达到质量平衡,质量增重约0.64%和0.65%,耐潮湿环境能力良好;96 mg铝热剂作为起爆药装配到8#工业雷管中能使黑索今完全爆轰,可使5 mm厚的铅板穿孔,穿孔直径几乎到达叠氮化铅的水平。将96 mg的Al@KIO_(4)、Al@NaIO_(4)、斯蒂芬酸铅和叠氮化铅分别作为起爆药装填在8#工业雷管中使黑索今完全爆轰,根据5 mm厚的铅板穿孔直径判断起爆能力为:叠氮化铅>Al@NaIO_(4)>Al@KIO_(4)>斯蒂芬酸铅。
    • 刘卓; 郁红陶; 刘兆恒
    • 摘要: 研究爆炸反应装甲夹层装药的射流感度,能更全面地了解反应装甲的性能,同时研究结果又有助于反坦克武器的进一步发展。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参照国家军用标准,建立了射流冲击入射反应装甲主装药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新型反应装甲主装药射流感度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调整隔板厚度分析射流入射反应装甲主装药的响应机制,得到了反应装甲主装药的射流感度值。结果表明:随着隔板厚度的增加,射流作用在反应装甲主装药上的刺激强度降低,起爆深入距离与延时时间增大,得到射流起爆新型反应装甲主装药的临界隔板厚度为58~60 mm,临界起爆阈值为50.39 mm^(3)·μs^(-2)。
    • 褚驰; 翁春生; 武郁文; 孟豪龙; 徐高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预爆轰式连续旋转爆轰发动机点火起爆机理,基于连续旋转爆轰发动机试验平台进行了一系列预爆轰管点火试验和连续旋转爆轰发动机点火起爆试验研究,基于OpenFOAM开展了预爆轰管内初始爆轰波进入发动机环形燃烧室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研究中,初始爆轰波进入环形燃烧室后波峰压力值迅速降低,爆轰波膨胀解耦并衰减为燃烧波;初始爆轰波进入环形燃烧室后,并未直接形成旋转爆轰波,而是存在"初始爆轰波解耦—DDT—触发旋转爆轰波"过程;在总质量流量为380 g/s左右时,随着当量比从0.65提高至0.95,DDT时间迅速从20 ms以上下降至2 ms以下;当总质量流量下降至280 g/s附近时,出现了旋转爆轰波峰值压力大幅波动等旋转爆轰波不稳定传播现象.数值模拟中,初始爆轰波进入环形燃烧室后逐渐衰减,形成首道激波,该激波在燃烧室内壁面反射后形成反射激波,并伴随首道激波传播;首道激波在传播过程中在燃烧室进口端面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激波,该反射激波最终在周向约90°位置处衰减至消失.
    • 续晗; 苏晓杰; 倪晓冬; 翁春生; 姚春德; 高健
    • 摘要: 内燃机小型化成为了一种公认的节能减排技术,但却会诱发"超级爆震".由于其伴随爆震波的形成,极具破坏性,因此亟需揭示其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爆震容弹实验发现,在爆震波形成前总会伴随缸内小扰动波的增强.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存在和不存在小扰动增强下的缸内燃烧过程,发现如果没有小扰动增强,末端混合气不会形成爆震波.因此,及时消除扰动增强有助于抑制爆震波的形成,降低发动机爆震烈度,使其持续稳定工作.
    • 熊枫; 李恒松; 牛奔; 于刘志
    • 摘要: 某型空空导弹测试时引信不起爆,将导引头偏转一定角度后引信能起爆,产品返厂后模拟测试引信能正常起爆.对此枚产品与引信起爆有关信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正常.通过分析发现用户设备存在一定误差,同时发现此枚产品交叉耦合测试结果过大,推断系统误差过大造成产品雷达坐标不正交,修理后产品再次交付用户测试合格.
    • 陈祥; 赵宁波; 郑洪涛; 李智明; 贾雄斌; 杨家龙
    • 摘要: 为研究聚焦腔型面对起爆过程的影响和作用规律,以恰当比氢气/空气为反应物,对具有相同深度的半圆形、抛物线形和锥形3种型面聚焦腔诱导的起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半圆形和抛物线形聚焦腔相比,锥形聚焦腔的诱导起爆距离分别缩短33.5%和12.1%.在3种型面聚焦腔内均发生了激波聚焦对撞和隔板反射造成的2次聚焦现象,其中,半圆形聚焦腔的一次聚焦压力最大,但是其回传压力损失也最大,这使得半圆形聚焦腔在一次聚焦后的火焰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结构.抛物线形和锥形聚焦腔内波系演变过程中的腔壁反射激波具有加强二次聚焦的作用,腔壁反射激波越强聚焦诱导的起爆越早.
    • 滕宏辉; 姜宗林
    • 摘要: 斜爆轰是气相爆轰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航空航天新型动力领域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作为激波诱导的高速燃烧,斜爆轰波可以简化为包含能量添加的间断面.然而,斜爆轰流动中往往涉及激波、湍流等多种的流体力学现象,它们和燃烧放热耦合在一起,导致流动和燃烧机理非常复杂.一方面,斜爆轰波具有的多尺度和非线性的特征,理论研究难以深入;另一方面,爆轰波流场高温、高压、高速的特点,又给实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过去20年,主要借助数值方法,研究者对斜爆轰波开展了系统的模拟和分析,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理想情况下的起爆区波系结构和波面稳定性研究进展;其次着眼于推进系统的问题,关注了非均匀来流效应以及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 唐啸
    • 摘要: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金鑫等人提出从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推动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出发,以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广应用数码电子雷管,力争3-5年内完成雷管更新换代.构建完善技术体系,推动生产企业和销售部门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控模式,是民爆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现代化的总目标.民爆监管部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理清脉络,统筹谋划,制定创新性长效管控机制,依法依规打击生产销售及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净化民爆行业公平公正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