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
许三观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6743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成才之路、赤子、艺术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许三观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华、冯岩、包玮琦等。
许三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6743篇
占比:99.97%
总计:396850篇
许三观
-研究学者
- 余华
- 冯岩
- 包玮琦
- 吴俊丹
- 周芸
- 姜泳
- 张引
- 张英
- 易维
- 李珍
- 潘凯雄
- 皮娜
- 赵彩玲
- 陈墨
- 黄盛
- 严锋
- 付琦
- 余小霞
- 佚名
- 冯姝娅
- 刘剑梅
- 刘忠群
- 刘晓英
- 刘欢
- 刘靓
- 南翔
- 史红华
- 周立民
- 唐卯林
- 夏榆
- 孙忠民
- 宋倩倩
- 少言
- 崔翠红
- 张倩
- 张晓勇
- 张清华
- 张清波
- 张莉平
- 张闳
- 徐坤
- 徐宝锋
- 思蜀
- 扈梦秋
- 朴佑丽
- 权珉娥
- 李哲峰
- 李宗伟
- 李敏魁
- 李杨
-
-
王冠群
-
-
摘要: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长达四十年的苦痛人生。卖血、结婚生子的喜怒哀乐,尊严被践踏的憎恨,卖血后的舒畅,饥荒年代的乐观以对,与死亡接触时的百感交集,都在这部作品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语言诙谐的小说,却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深刻。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卖血人”复杂磨难的一生,也是在时代厄运中,一群受羁绊的人的温暖共渡和艰难求存。
-
-
淅南乙(文/图)
-
-
摘要: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里有这么一段:许三观为了给患肝炎的儿子一乐筹钱治病,一路北上赴上海卖血,林浦是他此行的首站。为了能多卖点血,他走到一条河边,用只破碗舀河水喝。哪怕河水又脏又冰,他也是硬着头皮喝下去。
-
-
潘雅轩
-
-
摘要:
许三观是一个丝厂送茧工,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贫苦的生活使他需要找到一个支撑其生存下去的动力。他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子骨结实,拿到报酬后说他要娶个女人,觉得这样卖血挣来的钱才算是花对地方了。第二次去卖血是为了儿子一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对方要求赔偿,许三观只好去卖血赔偿方铁匠的儿子。此时的许三观已经得知一乐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一开始被方铁匠找上门时,他并不想承担责任。
-
-
杨元元
-
-
摘要:
韩国电影《许三观》是在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由于两国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和大众审美情趣等存在差异,以及艺术形式不同,电影在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方面作了大量调整.本文从电影情节的增删、人物的重塑、主题的转变等角度分析差异,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归纳跨国小说电影改编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规律,旨在为跨国电影的改编提供借鉴.
-
-
张倩
-
-
摘要:
2014年电影《许三观》在韩国上映,它改编自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韩国首部由中国现当代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电影上映后虽引来了不少争议,但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也吸引了韩国观众的眼球。电影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和重构,侧重表现温暖真情,换置本土化的元素,力求贴近韩国受众的审美心理,满足观众期待视野的需求。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中韩电影合作探索出了一个新模式。
-
-
焦娇
-
-
摘要: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靠着一次次卖血渡过人生中一个个难关,在厄运中求生的故事。本文以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了许三观在社会与家庭下的形象及该形象塑造的意义,展现了苦难下的人物性格与品质。
-
-
李杨;
赵金莲
-
-
摘要:
余华作为先锋派文学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创作告别了极端先锋的写作,转而更为关注现实意义。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对人的生存环境这一外部命运的焦虑与悲悯,对温情的英雄父亲形象的寻求,以及对本性纯真的英雄的感叹,对反叛生存困境的感慨。
-
-
宋倩倩
-
-
摘要: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对话的叙述方式,重复的叙述模式,通过"卖血"这一核心事件,演绎出一连串令人心动的故事.余华让作品在城市与乡间游离,在动乱的年代穿梭,在令人心动的故事中透出浓浓的悲剧意味,在悲剧中我们品味出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
-
-
-
王青;
薛成成;
朴佑丽
-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韩国电影《许三观》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同源文化为电影改编提供可能,但文化差异和媒介载体的不同,又使改编要有所取舍.影片中,导演挖掘了原著中未曾展开的伦理亲情,尤其是通过极力地煽情表现许三观和许一乐的父子情,同时电影也对人物进行本土化处理,对历史进行置换与弱化,使其更加符合韩国观众的审美期待.作为一部少有的由外国导演改编中国的电影,《许三观》中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