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腺导管

乳腺导管

乳腺导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8231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体育博览.运动健康、大家健康(上旬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内分泌外科学术会议、第四届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等;乳腺导管的相关文献由472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Keiko、万越等。

乳腺导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8231 占比:99.58%

总计:48434篇

乳腺导管—发文趋势图

乳腺导管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Keiko
  • 万越
  • 宫磊
  • 王小端
  • 王志坚
  • 赵冬艳
  • 赵凯华
  • 颜政
  • 黄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丹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经过相应手术病理证实或电话回访结果为患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35例患者,对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经过相应的病理证实,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35例患者中共有43个病灶组织,其中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相符的病灶组织有32个,准确率为74.42%;且发生病灶组织的位置在乳腺大导管内和中小导管内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86.96%,60.00%。结论:对于发生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诊断,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患者出现病变的位置进行确定,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更加有价值的信息。
    • 王兴凤
    •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疾病特点,研究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的价值和意义,为疾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以我院收治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的乳腺手术且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测的患者88例为主,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发现有100个病灶,其中10例病理结果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上述患者实施超声造影,以不均匀以及均匀增强,区域及周边增强,还有无增强为主要诊断结果,对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比病理结果。结果5例患者经常规超声诊断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1.5~3.6 cm为病灶范围;另外有4例患者出现均匀性增强于超声造影诊断中,且病灶大小为0.4~1.0 cm。最终结果显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出现区域增强及均匀增强的分别为4例及5例,剩下1例患者无增强,概率分别为40.00%、50.00%及10.00%,病灶大小分别为(2.02±1.60)cm、(1.40±1.20)cm、0.2 cm。对于超声造影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病灶生长为树枝样,轴心为纤维血管,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扩张为增强区主要病理学特点;而纤维组织及导管扩张则为非增强区特点。结论将超声造影应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可发现区域增强以及均匀增强,且组织病理学特征关联于超声造影表现,能够使疾病检出率提高,助于疾病早期治疗。
    • 邢晶莹
    • 摘要: 乳腺癌属于女性群体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癌,主要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组织,早期乳腺癌通常无典型症状与体征,患者也不易引起重视,一般是通过健康体检或乳腺癌筛查时被发现[1,2]。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时机[3]。现阶段,临床对于乳腺癌主要采用手术、化疗等方法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近年来较常用的术式,但临床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上至今尚无统一定论[4]。
    • 摘要: 什么样的女性最易患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8类女性尤其易得乳腺癌。请对号人座:①现在市场上很多女性保健品、化妆品等,都含一定量雌激素,如果经常使用或使用过度,可能造成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癌变。②身体肥胖的女性。③精神抑郁的女性。④上夜班的女性。⑤长期吸烟的女性。⑥独身未育、婚后不育和13岁前月经初潮或绝经晚的女性。
    • 王红珠; 高慧; 喻家健; 李佳妮; 史清玉
    • 摘要: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干预周期对更年期小鼠乳腺导管的影响.方法 14个月龄雌性FVB-GFP转基因小鼠30只随机分为六组:短期对照组、短期低剂量组、短期高剂量组、长期对照组、长期低剂量组、长期高剂量组,每组5只.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灌胃给予PBS溶液、0.1 mg/kg雷帕霉素溶液、1.0 mg/kg雷帕霉素溶液.短期、长期实验灌胃周期分别为2周、8周.灌胃结束后,收集小鼠右侧胸腺及腹股沟处乳腺组织.HE染色观察更年期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病理性增生比例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乳腺导管整合素α6(CD49f)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情况.结果 短期雷帕霉素干预对更年期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病理性增生比例、CD49f阳性表达率、IGFBP3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影响(P>0.05).长期低剂量组、长期高剂量组乳腺上皮细胞病理性增生比例低于长期对照组[(41.27±10.43)%、(37.90±11.58)%vs.(62.67±5.88)%](P<0.05).长期低剂量组乳腺导管CD49f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长期对照组[(38.76±19.81)%vs.(74.24±10.54)%](P<0.05).长期低剂量组、长期高剂量组乳腺导管IGFBP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长期对照组[(53.38±14.34)%、(48.60±11.84)%vs.(28.37±7.32)%](P<0.05).结论 长期雷帕霉素干预可降低更年期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病理性增生,抑制乳腺导管CD49f蛋白表达,促进IGFBP3蛋白表达,有助于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 吴剑
    • 摘要: 非哺乳期乳腺炎,也叫浆细胞乳腺炎,若合并脓肿形成,只能切开引流。如果脓肿形成后继发形成乳腺导管和皮肤之间的瘘管,若不把瘘管和周围的炎性病灶、扩张的乳腺导管切除,就会反复发作。刚开始引流的时候可以让患者口服几日抗生素,待局部皮肤的红肿消散后停药。有些病例使用普通抗生素效果不好,可能需要抗分支杆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关键是患者需要耐心地接受规范的局部引流换药,保证脓腔引流通畅。通过1~2月耐心的换药以后,再根据局部炎性病灶情况、导管瘘形成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 钟雪仪; 邹绮嫦; 黄春兰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肿块型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6个病灶)及44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定位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确诊,总结分析其超声特点。结果: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癌的符合率分别为74%(42/56)、79%(35/44);两组病例临床及声像图结果比较,两者在发病年龄、病灶大小、形态、钙化形态、血流及周围导管扩张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积偏大,形态不规则,多发微小钙化灶、血流丰富、乳腺导管增粗且模糊不清,是导管内癌的突出超声特征,可应用于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
    • 钟雪仪; 邹绮嫦; 黄春兰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肿块型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6个病灶)及44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定位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确诊,总结分析其超声特点.结果: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癌的符合率分别为74%(42/56)、79%(35/44);两组病例临床及声像图结果比较,两者在发病年龄、病灶大小、形态、钙化形态、血流及周围导管扩张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积偏大,形态不规则,多发微小钙化灶、血流丰富、乳腺导管增粗且模糊不清,是导管内癌的突出超声特征,可应用于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