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3645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相关文献由614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其霞、陈彩萍、韩文兰等。

导管内乳头状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645 占比:99.69%

总计:63843篇

导管内乳头状瘤—发文趋势图

导管内乳头状瘤

-研究学者

  • 喻其霞
  • 陈彩萍
  • 韩文兰
  • 吴静慧
  • 张慧
  • 施勇
  • 汪登斌
  • 王亚丽
  • 王莉
  • 詹利永

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丹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经过相应手术病理证实或电话回访结果为患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35例患者,对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经过相应的病理证实,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35例患者中共有43个病灶组织,其中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相符的病灶组织有32个,准确率为74.42%;且发生病灶组织的位置在乳腺大导管内和中小导管内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86.96%,60.00%。结论:对于发生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诊断,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患者出现病变的位置进行确定,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更加有价值的信息。
    • 崔红; 刘沅林; 陈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DBC)与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BC患者59例,IDP患者5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情况之间的差异,分析及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结果IDP以及DBC患者的导管形态(χ^(2)=25.69.2,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导管、导管走行、导管壁回声、钙化、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因素。结论超声对DBC与IDP患者具有较强的鉴别诊断意义,导管增粗、导管走行不规则、导管壁回声不清晰、钙化不明显、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依据。
    • 岳瑞雪; 冀雅铭; 徐东宏; 胡崇珠
    • 摘要: 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无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诊断主要依靠镜下病理特征,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本文介绍1例乳腺腺肌上皮瘤伴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治情况,结合既往文献进行总结复习,旨在提高广大医师对此不常见良性肿瘤的认识。
    • 张琰琰; 王翠薇; 袁涛; 王亚丽; 魏思琪; 叶新华; 巩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及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BIDP)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5例EPC患者以及28例肿块型BIDP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的差异。结果共计45个EPC肿块及34个BIDP肿块纳入本文,EPC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大于BIDP患者,肿块最大径(32.1±24.3)mm明显大于后者(19.0±12.1)mm,且肿块距乳头距离(25.1±17.9)mm大于后者(14.4±14.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与BIDP鉴别要结合患者年龄偏大肿块体积较大、多单发、囊性为主、血供丰富、质地偏硬等特征。
    • 王璐; 刘佳; 李茂桐; 晏丹; 张建兴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EP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学资料。比较单纯EPC组(21例)与EPC伴浸润或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30例)的差异。结果单纯EPC大多表现为形态规则,呈椭圆形(81.0%,17/21),EPC伴浸润或DCIS大多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63.3%,19/30);单纯EPC以边缘光整(61.9%,13/21)多见,EPC伴浸润或DCIS则以边缘模糊(26.7%,8/30)和微小分叶(30.0%,9/30)多见;两组患者在超声表现的肿瘤形态及边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EPC病例中,44例可检出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以Ⅲ级血流信号多见。结论单纯EPC超声多见囊实混合回声、呈椭圆形、边缘光整等良性征象。若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呈微小分叶,有成角或毛刺,则表明伴浸润或DCIS可能性很高,要警惕存在很高的恶性风险。
    • 杜红雁; 雷莹
    • 摘要: 目的统计260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冷冻诊断和术后常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诊断不一致的原因。方法收集2010~2020年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存档的2600例术中冷冻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标本,将术中冷冻诊断与术后常规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结果260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1964例术中冷冻诊断为良性,391例为非良性(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245例难以在术中明确病变性质。316例出现了术中冷冻诊断不足,57例出现了诊断过度。统计学分析发现,术中冷冻诊断不足与患者年龄(<45岁)、多发性导管内肿物、导管上皮平坦型不典型增生和ER弥漫强阳性有关(P<0.001);而诊断过度与冷冻细胞异型性、ER弥漫强阳性和p63肌上皮着色相关(P<0.001)。结论多数情况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经术中冷冻诊断可明确良恶性,部分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变复杂,诊断不足和诊断过度者较多,必要时需结合术后常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结果才能最终明确诊断。
    • 李智; 史立晖; 张璐; 陈琦; 王景
    •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乳管镜和乳腺超声在伴有乳头溢液的乳管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8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因乳管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的2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乳腺超声检查,并行纤维乳管镜定位手术送病理检查.结果 211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乳管占位性病变193例,纤维乳管镜的检出率为91.5%(193/211),而乳腺超声的检出率为53.6%(113/211).乳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治纤维乳管镜优于乳腺超声.结论 纤维乳管镜可以在直视下确定病变部位,对乳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较乳腺超声更具优势,可以作为乳头溢液患者的常规检查及辅助手术准确定位的手段.
    • 李华梅; 阳光辉; 张野; 黄丽霞
    • 摘要: 目的 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不规则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导管癌组)与31例不规则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乳头状瘤组)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接受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影像表现[T2加权成像(T2WI)信号、边界、内部成分、象限分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病灶直径]、病灶内部强化特征、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特征(TIC类型、最大增强斜率、达峰时间、峰值强化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导管癌组病灶以毛刺样边界为主[65.85%(27/41)],乳头状瘤组病灶以边界清楚为主[54.84%(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癌组的ADC值低于乳头状瘤组[(0.85±0.21)×10-3mm2/s比(1.14±0.26)×10-3mm2/s],导管癌组的病灶直径大于乳头状瘤组[(3.02±0.68)cm比(1.94±0.53)cm](P<0.01).两组患者的病灶内部强化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导管癌组向心性强化患者的比例最高[43.90%(18/41)],乳头状瘤组小环形强化患者比例最高[64.52%(20/31)].导管癌组最大增强斜率低于乳头状瘤组[(2.5±0.5)比(2.9±0.6)],达峰时间长于乳头状瘤组[(143.6±18.2)s比(122.6±16.1)s],峰值强化率高于乳头状瘤组[(209.7±25.4)%比(152.7±19.2)%](P<0.01).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不规则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其病灶边界、ADC值、大小、内部强化特征及TIC最大增强斜率、达峰时间、峰值强化率存在明显差异,对两种疾病的诊断、鉴别有重要意义.
    • 张璐; 李智; 史立晖
    •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313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313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其中124例为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发现导管原位癌6例,小叶原位癌1例,非典型增生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5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纤维腺瘤4例,乳腺腺病9例,乳腺增生症50例.结论 纤维乳管镜可直接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纤维乳管镜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更能准确切除导管内病灶.纤维乳管镜能发现仅仅表现为乳头溢液的早期乳腺癌.
    • 谢向丽; 林锐填; 方泽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6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P)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行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微创组)116例和行传统开放性手术(传统组)5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术后伤口内积液量、积液时间在内的围术期情况,比较术后疼痛、瘀斑、血肿、切口感染及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后满意度情况(其中总满意度等于满意与一般之和).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术后伤口内积液量及积液时间均小于传统组,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外,相较于传统组而言,微创组疼痛、血肿、切口感染及复发人数均明显较少,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秩和检验可知两组满意度差异显著(Z=-11.560,P=0.000),且微创组总满意度100%(116例)明显高于传统组86.79%(4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定位准确、精准切除、瘢痕较小,能够提升IP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更易被女性患者接受,在微创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确立的大背景下,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