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重构

表面重构

表面重构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25254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第十一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会议、第十五届全国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会议暨2015年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分会和电子陶瓷年会等;表面重构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子江、丁召、郭祥等。

表面重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5254 占比:99.96%

总计:225348篇

表面重构—发文趋势图

表面重构

-研究学者

  • 罗子江
  • 丁召
  • 郭祥
  • 刘旭
  • 周勋
  • 姚兴苗
  • 张伟
  • 王继红
  • J·A·克拉克
  • M·J·格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迎霜; 杨雅斌; 蒋鸿儒; 王晖
    • 摘要: 针对浮选过程中塑料可浮性波动问题,以表面重构和热力学分析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亲水改性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塑料的亲疏水性对环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PET在空气、乙醇和水中分别恢复82%、47%和0.2%的疏水性,PVC则恢复100%、37%和2%(温度70°C).与低温极性环境相比,高温非极性环境更有利于塑料表面重构和疏水性恢复;与罩盖相比,表面醇解更有利于保持塑料的亲水性.改变表面的分子结构有利于保持塑料的亲水性,全流程低温水浸没工艺有利于塑料浮选的稳定性.
    • 沈巍; 靳晶; 胡阳; 侯亦超; 殷杰; 马振辉; 赵永青; 席聘贤
    • 摘要: 随着化石燃料的快速消耗和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储存转换方法.电解水所制备的氢气是一种最佳的能量载体.然而,阳极析氧反应(OER)的缓慢动力学是限制电催化水分解转化效率和阻碍其广泛应用的瓶颈之一.贵金属氧化物IrO_(2)/RuO_(2)和贵金属铂基材料被认为是较好的OER和氢析出反应(HER)电催化剂,但资源稀缺和高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与其他催化材料相比,钙钛矿型氧化物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制备等特点.钙钛矿结构通过将缺陷引入A、B或氧位点而表现出可调节和可变的特性.但人们对氯掺杂钙钛矿作为有效的OER催化剂关注较少.在氧位点掺杂一些非氧阴离子有时会产生特殊性质,从而提高催化剂催化性能.卤素相对于氧的电负性较低,掺杂后可使金属-氧共价性质增强,这有利于电催化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氯取代可以降低电化学活性电位从而触发原位形成氯掺杂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相.与此相反,无氯催化材料需要更高的电化学活性电位来引发或者更多的循环才能完成表面重构,从而导致OER催化性能较差.因此,对于实现高效电催化水分解,合理控制原位形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表面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阳离子氧化方法,可以调节原位催化剂的浸出并产生自驱动表面重构的La-OH用于OER反应.通过甘氨酸螯合的合成策略,利用甘氨酸经过水热反应螯合金属离子形成前驱体,之后高温合成空心立方体型的氯掺杂的LaCoO_(3)(Cl-LaCoO_(3))纳米晶体,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Cs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表征.Cl-LaCoO_(3)纳米晶体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342 mV的超低过电位和76.2 mV dec_(–1)的Tafel斜率.OER过程中形成的La-OH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催化活性,氯的掺杂也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催化活性.此外,原位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进一步表明了由于稀土镧和氧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氯溶解并产生自驱动的La-OH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催化稳定性.综上,本文为设计掺杂型钙钛矿纳米晶体的高效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并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多可能性.
    • 欧阳; 李松达; 王飞; 段心怡; 袁文涛; 杨杭生; 张泽; 王勇
    • 摘要: 在催化反应环境下,金属催化剂表面结构会随着温度和气氛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对其催化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原位研究金属催化剂表面结构在反应条件下的重构过程与机制,对调控金属催化剂表面结构和提高其催化性能都有重要意义.负载在TiO_(2)载体上的Pt纳米催化剂在能源环境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因而其表面结构在气氛环境下的动态演变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Pt纳米颗粒表面主要有两种结构:配位数为8–9的平台位点和配位数小于7的台阶位点.研究表明,这两种位点存在巨大的催化活性差异,但由于缺乏催化反应环境下原子级别的动态信息,Pt纳米颗粒表面平台位点和台阶位点的相互转变过程和转变机制仍然有待研究.本文利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和原位红外技术,在原子尺度研究了还原性(CO)和氧化性(O_(2))气氛环境下Pt纳米颗粒表面平台位点和台阶位点的可逆转变过程.利用原位透射电镜中的气体样品杆技术,将Pt-TiO_(2)纳米催化剂封装在芯片纳米反应器中,在电镜中一个大气压环境下原位观察Pt纳米颗粒表面结构的变化过程.以CO分子作为探针分子,利用其在Pt纳米颗粒不同位点的饱和吸附定量分析不同环境下平台位点和台阶位点的比例.结果表明,在O_(2)环境下,{111}表面上的平台位点会部分转变为台阶位点,而这些台阶位点在CO环境下又会部分转变成平台位点.通过CO和O_(2)环境反复循环处理,发现这一转变过程是随着气体环境变化而可逆变换的.此外,在对Pt-TiO_(2)催化剂进行在不同气氛中非原位处理之后,利用电镜对Pt纳米颗粒的表面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也发现了相同的转变现象.进一步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这一转变过程是由于O_(2)会选择性吸附在台阶位点,从而稳定台阶位点并使其扩展.而CO可以与Pt表面吸附的O物种反应,从而释放台阶位点上选择性吸附的氧,促使台阶位点转变成平台位点.同时,也对平台位点和台阶位点的活性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Pt-TiO_(2)催化剂在303 K下催化CO氧化反应时,单位位点催化活性(TOF)与Pt纳米颗粒表面平台位点占比正相关,说明平台位点是Pt-TiO_(2)催化剂在此反应条件下的活性位点.结合理论计算发现,O_(2)在台阶位点的选择性吸附甚至会对该位点具有毒化作用,从而使Pt-TiO_(2)催化剂整体活性下降.本文揭示了Pt纳米颗粒表面平台位点和台阶位点在CO和O_(2)环境下的可逆转变机制,并进一步阐释了该转变过程对其催化CO氧化反应活性的影响.基于本文原位研究,可实现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调控和优化:通过CO气氛环境处理,使其暴露更多的平台位点,从而提高其催化活性.
    • 齐静; 陈明星; 张伟; 曹睿
    • 摘要: 钴基材料被认为是有望替代贵金属材料的电催化水氧化反应催化剂之一.研究发现,高活性的钴基催化剂常发生表面重构行为,深入研究表面重构行为对于阐明真实的催化活性位点和指导合成高性能的电催化剂至关重要.但是受到复杂的催化剂结构以及多种性能影响因素限制,钴基材料的配位结构对表面重构和电催化水氧化性能影响仍不清晰.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具有配位对称结构和不对称结构的两种磷酸钴基材料用于电催化水氧化反应,探索配位对称性对表面重构和水氧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控共沉淀反应中磷酸铵的用量,合成了具有对称配位结构的磷酸钴材料和不对称配位结构的磷酸钴铵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物理吸附等技术表征了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线性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法等电化学方法测定两种材料的电催化水氧化活性和稳定性.采用原位电化学阻抗图谱、拉曼光谱(Raman)和XPS图分析水氧化反应中的表面重构过程.晶体结构图表明,磷酸钴材料和磷酸钴铵材料均由六配位的CoO_(6)八面体组成.其中,磷酸钴结构中钴中心由四个水分子和两个磷酸基团或两个水分子和四个磷酸基团配位,钴-氧键键长呈现对称性.在层间引入铵根离子后,钴中心由一个水分子和五个磷酸基团配位,形成具有不对称结构单元的磷酸钴铵结构.SEM和TEM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具有类似的片状形貌.XPS分析发现,两种材料具有相同的元素价态.因此,两种材料成为探索配位对称性对水氧化反应影响的理想平台.在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不对称配位磷酸钴铵的本征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对称配位的磷酸钴催化剂.利用原位阻抗分析,Raman光谱和XPS图谱研究了催化剂表面的化学状态,测试结果表明,不对称配位的八面体钴中心有利于原位生成活性氧化钴物种从而提高水氧化性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明不对称配位的钴中心可以增强Co–O共价性,促进Co离子和含氧中间体之间的电子转移,加速水氧化过程中的表面重构.综上,本文深入分析了水氧化反应的表面重构行为,并为开发高性能的水氧化反应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 王元平; 赵文平; 石华
    • 摘要: 提高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是减少其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为通过构造结构缺陷提高钯纳米片(Pd NSs)的催化活性,将其乙醇分散液老化3天。用TEM、XRD和XPS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由于氧化刻蚀-重生长,Pd NSs发生表面重构,生成了表面粗糙、含有大量结构缺陷的表面重构Pd NSs(RPd NSs)。考察表面重构对RPd NS催化硝基苯和苯乙烯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 NSs为催化剂时,硝基苯和苯乙烯的转化率分别为0%和46.1%。相同反应条件下,RPd NSs为催化剂时,硝基苯和苯乙烯完全转化。结构缺陷引起的大比表面积、高配位不饱和原子密度、优化的电子结构以及降低的氧化程度是表面重构提高RPd NSs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
    • 夏富佳; 唐进元; 杨铎
    • 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改进方法,解决线性变换法无法实现任意偏斜度Ssk和峭度Sku组合的粗糙表面重构,以及无法保证表面高度极值特征参数(包括最大高度Sz、最大峰高Sp和最大谷深Sv)精度的问题。方法通过求解表面高度概率密度函数,代替线性变换法的Johnson转换,构造符合指定高度分布的非高斯序列,并利用时频迭代法保证重构表面高度参数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设置特定的Ssk和Sku理论值,以证明所提改进方法的优越性,并将重构喷丸表面和磨削喷丸表面与相应实测表面进行对比,验证改进方法的合理性。结果改进方法对任意Ssk和Sku组合的粗糙表面均能准确重构,且可以保证表面高度极值特征参数的精度,最大误差不超过5%。此外,基于时频迭代法,改进方法有效避免了线性变换法中线性变换带来的原理性误差,重构表面的精度高且鲁棒性好,利用改进方法重构的喷丸表面和磨削喷丸表面,其高度分布、自相关函数均与实测表面吻合良好,相关粗糙度参数的最大误差低于5%。结论对于任意高度分布和自相关函数的粗糙表面,文中提出的改进方法均可实现高效、精准的重构,且表面Sq、Ssk和Sku值能得到精确保证,表面高度极值特征参数也可得到良好表征。此外,采用改进方法重构的喷丸和磨削喷丸表面,其高度分布也更加符合实际。
    • 魏杰; 陈微; 周达; 蔡俊; 陈艳霞
    • 摘要: Pt基材料对众多电催化反应都具有较优异的性能,因此是被广泛研究的一类电催化剂.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实现在室温室压环境(Clavilier method)制备出结构明确、表面洁净的Pt单晶电极以来,它一直作为最重要的一类模型电极用于揭示电催化反应的结构-性能关系以及机理和动力学.具有明确表面结构的Pt单晶电极在温和的电化学条件下(例如,在双电层、氢的欠电位沉积(H-UPD)或温和的氢析出/氧物种(OH)吸脱附等电位区域)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然而,随着电化学原位显微/光谱技术的进步,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在温和的电化学条件下也观察到了Pt基模型电极表面细微的重构现象.通过产生或破坏高活性位点等,这种细微的表面重构可以显著改变电催化性能,并极大地干扰对结构-性能关系以及相关反应机理的推断,同时也对理论预测与实验测量之间,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实验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以CO的吸附与氧化、H2吸附与氢析出反应和O_(2)还原等常见的电化学过程为例,总结了在温和电化学反应条件下具有明确表面结构的Pt(基)模型电极表面观察到的一些典型重构现象.这些重构现象可能是导致在多种电催化反应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中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之间,以及不同组的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例如Pt(111)单晶电极上氢气析出反应(HER)的交换电流密度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理论和实验预测的Pt阶梯晶面在酸性溶液中氧还原反应(ORR)活性顺序彼此矛盾以及CO分子的氧化前峰出现的条件也存在一定争议等等.这些结果也能为其他电催化体系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一定启示.此外,本文也强调了在电化学测量之前、期间和之后对电极进行精细结构表征的必要性及其对准确认识相关电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动力学和构效关系的意义,并对多种原位谱学、显微表征技术未来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的更大进步、耦合联用,在实时反应条件下以前所未有的原子/分子尺度水平建立更准确的构效关系,增强对电催化原理的认识进行了展望.
    • 刘宏; 刘健; 杨波
    • 摘要: 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发现,随着Cu纳米颗粒逐渐变小,表面低配位数Cu原子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同时有理论研究表明,在Cu纳米颗粒中,Cu-Cu键的平均加权长度随着Cu团簇原子数的减少而变短,此时会体现出一定的应变效应,而该效应可以打破催化作用中的线性关系限制,从而使催化反应体现出不一样的性质.实验发现,Cu-Ag合金表面产生了压缩应变,并且提高了CO_(2)还原反应对多碳含羰基产物的选择性;并且,通过铂族和第一副族金属表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整二维金属纳米片的厚度来实现10%的可调表面应变,实现对析氧和析氢反应催化活性的调节.因此我们认为,应变效应对金属Cu催化剂用于电化学还原CO_(2)的反应活性也会存在相应影响.尽管有研究报道了晶格应变对Cu表面电化学CO_(2)还原反应的影响,但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研究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处晶格应变效应对CO_(2)还原反应中C_(2)产物选择性的促进机制的报道仍然很少.由于Cu(100)表面对C_(2)产物的选择性明显高于其他表面,因此本文选取Cu(100)表面,结合自由能采样技术,固定C-C距离从4.0到1.4Å,每一个固定的C-C距离下都进行AIMD模拟,在显式水溶液模型中研究了应变效应对产生C_(2)物种的速率决定步骤,即CO二聚反应形成OCCO^(*)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晶格从拉伸应变到压缩应变进行变化,CO二聚的自由能垒逐渐降低,表明CO二聚反应的活性增加.此外,当压缩应变达到一定程度时,Cu(100)表面会发生重构.研究还发现,某些不稳定的清洁重构表面具有更低的自由能势垒,但这些重构表面在有氧或一氧化碳分子吸附的情况下会变成最稳定的表面.对表面铜原子电荷的定量分析发现,自由能垒与OCCO中间体吸附位置附近的Cu原子上的电荷相关.当Cu(100)的表面结构在压缩应变下发生变化时,表面Cu原子的电子结构也随之变化,从而调节其电催化CO二聚反应的活性.综上,本文为晶格应变效应调控Cu表面电化学还原CO_(2)生成C_(2)物种的活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后续开发高性能催化剂具有借鉴意义.
    • 刘雪飞; 吕兵; 罗子江; 王继红; 郭祥; 杨秀璋
    • 摘要: 从原子级平坦的 GaAs(001)-β2(2×4)重构表面出发,结合 Reflection High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RHEED)衍射图像演变和不同尺度的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实空间扫描图像,获取GaAs(001)薄膜表面形貌相变和表面重构的重要信息,深入地研究GaAs(001)表面形貌相变和表面重构的相互促进关系.研究发现表面重构的变化是促使表面形貌发生相变的主要动力,单一表面重构组成的GaAs(001)表面形貌更容易处于有序平坦相,GaAs(001)表面预粗糙相则是由两种同类型或者重构原胞差异很小的表面重构交织混合形成,当表面由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表面重构交错混合形成时GaAs(001)表面形貌将进入粗糙状态.研究结果表明GaAs(001)表面重构是表面形貌发生相变过程的微观内在原因,而GaAs(001)表面形貌相变是表面重构发生变化的宏观外在体现.
    • 高晓蕊; 王家功; 刘西蒙; 董慧龙; 庞亚俊; 寇宗魁; 王鹏颜; 潘争辉; 魏孙睿; 木士春
    • 摘要: 寻找高活性、碱性稳定且具有极低过电位的非贵金属基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有巨大的价值,但由于OER缓慢的动力学,使其商业化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本文中,我们通过一种自适应的表面重构方法设计了一种强耦合核壳纳米结构的预催化剂.该预催化剂由内部生长的Ni3N/Ni异质结构核和超薄Ni3N壳(Ni3N/Ni@Ni3N)组成,通过逐步的热氮化路径合成.Ni3N/Ni@Ni3N样品在电流密度10 mA·cm-2下展现出超低的过电位(229 mV),其在过电位270 mV下,电流密度为单独的Ni3N、Ni以及商业RuO2催化剂的17,37和20倍,同时具有较低的塔菲尔斜率(55 mV·dec-1).在OER过程中,Ni3N/Ni@Ni3N样品的表面发生了重构,生成了高活性的NiOOH.原位拉曼光谱和非原位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NiOOH到Ni3N的界面电子转移产生了带正电的Ni阳离子,大大降低了 OER中间产物吸附/脱附的能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