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社会化
行刑社会化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8371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山东警察学院学报、犯罪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等;行刑社会化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娅、冯卫国、刘司墨等。
行刑社会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8371篇
占比:99.95%
总计:558628篇
行刑社会化
-研究学者
- 周娅
- 冯卫国
- 刘司墨
- 彭波
- 翟中东
- 于阳
- 吴国强
- 宫宁
- 宫建设
- 张异
- 徐宜可
- 易慧琳
- 李冬
- 李猛
- 杨勤容
- 杨艳霞
- 杨馥铭
- 毕佳
- 王琼
- 王静然
- 王静然1
- 石丽
- 章志伟
- 莫晓宇
- 袁登明
- 谭伟
- 赵颖
- 邵云伟
- 郭唯伟
- 金宏武
- 陈静
- 雷伟
- 韦寿华
- 顾潇斐
- 马荣春
- 高铭暄
- 黄勇峰
- 黎光宇
- 丁向前
- 乔志强
- 于广
- 于涛
- 佀连涛
- 何徕
- 侯刚
- 关昕
- 冀莹
- 冯建军
- 冯梅
- 冯神花
-
-
于阳;
张帅昌
-
-
摘要:
缓刑犯减刑制度的推行,对于完善我国减刑制度乃至刑罚体系而言,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减刑制度的重要内容,缓刑犯适用减刑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理论研究层面和司法实践层面均存在较多缺陷。为弥补这些缺陷,需要就以下问题进行充分研讨:首先,通过对刑法基本原则、刑罚原理及行刑原则、减刑适用条件等进行分析,论证缓刑犯减刑制度的正当性。其次,明确适用该制度的实体条件,依次为该制度的对象条件、实质条件、减刑幅度提供可量化的标准。再次,对实施该制度的程序设置提出对策建议,使其启动、裁定环节更具操作性。最后,对缓刑犯的申诉权利予以程序保障,并就其减刑后的违法犯罪行为设定程序上的应对措施。
-
-
姚聪聪
-
-
摘要: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集中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措施。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制度构建有时无法和社会实践有效对接,犯罪未成年人处置措施和犯罪成年人的相类似。监禁刑矫正模式虽然发挥了惩戒未成年重刑犯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弊端。加之未成年重刑犯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现行监禁刑的矫治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未成年重刑犯监禁刑应顺应行刑社会化思潮、贯彻个体化分层矫正理念,实行开放化的监禁刑。
-
-
-
申长征
-
-
摘要:
在异种自由刑并罚问题上,换算原则在理论与实务中得到较多支持但尚未为《刑法修正案(九)》所采纳.在先罪为管制刑后出现漏罪或新罪应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情况下,应当结合人身危险性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列举具体罪名加以明确.在与上诉不加刑原则相结合时,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三百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三项具有不合理之处.刑罚裁量追求个别化,刑罚执行追求社会化,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刑罚制度改革的方向.异种自由刑并罚问题归根到底是抽象的法价值与具体法制度之间的鸿沟,欲要平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应当在坚持刑法基本原则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
-
王格
-
-
摘要:
假释制度是一种具有典型行刑社会化特点的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由于各种原因,假释适用率偏低.在行刑社会化理念的大背景下,扩大假释适用是贯彻该理念的必然要求.影响我国假释适用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扩大假释适用需要加强教育宣传、更新观念;增设法定假释制度,保障罪犯的假释申请权,完善立法上对假释实质条件的规定,缩小不得假释的范围;规范财产性判项与假释的关联机制,完善责任倒查制度.
-
-
杨馥铭
-
-
摘要:
累进处遇制度充分体现了行刑社会化、行刑个别化的理念,符合当代行刑制度的发展方向。经过一百多年的总结、反思和完善,累进处遇制度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运行机制。我国监狱分级管理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我国有必要借鉴累进处遇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监狱分级管理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
-
-
董紫薇
-
-
摘要: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概率逐年增长,未成年人身心不像成年人那样成熟,初次触犯法律使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惨痛的代价,重新返回社会又使他们面临迷茫的未来.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常态现象,如何让未成年罪犯更好地回归社会、重塑自我已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检察机关应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探索建立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机制,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
-
孙建彬
-
-
摘要:
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而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人员配置、技术装配以及整体的权威性等都存在问题.而英美等国在社区矫正方面实践较早,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优化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可以从协调配置司法所工作力量;提高社区矫正的信息化和技术化水平;增强司法所权威三个方面进行.
-
-
杨馥铭
-
-
摘要:
累进处遇制度充分体现了行刑社会化、行刑个别化的理念,符合当代行刑制度的发展方向.经过一百多年的总结、反思和完善,累进处遇制度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运行机制.我国监狱分级管理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我国有必要借鉴累进处遇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监狱分级管理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
-
-
廖红霞;
刘志琪;
李明精;
吴华成;
吴杨阳;
汪丞;
刘爽
-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实践中存在的部分典型困惑和纠正了个别不规范的做法,但仍存有诸多问题,这也导致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困境并未得到有效改观。本文通过调研了解四川省部分社区矫正工作现实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提出通过构建“矫正中止”制度和流动人口社区矫正制度来进行应对,希望为四川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
-
黄勇峰;
刘波
- 《首届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
| 2005年
-
摘要:
社区矫正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盛行的,并被联合国预防与控制犯罪组织予以肯定与倡导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矫正罪犯的制度与方法,它既是西方教育刑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刑罚经济原则和经济刑罚原则的具体贯彻,更是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要求的具体落实。本文以行刑社会化理念为视角,围绕社区矫正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行刑社会化视野下社区矫正的肇因。第二部分分析了行刑社会化视野下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法律基础。理论基础,包括主观主义和教育刑理论、刑罚人道主义理论、刑事政策特殊预防主义、深化的复归理论、行刑经济性原则。法律基础,包括宪法、刑法、刑诉法、监狱法以及我国政府所签定、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第三部分对影响我国社区矫正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剖析。从刑罚执行理念的角度来看,存在重监禁刑、轻非监禁刑的倾向;从维护司法人权的角度来看,还没有把社区矫正作为犯罪人的法定权利来加以认识;从刑罚目的的角度来看,“教育刑说”的观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从完善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社区矫正法制化程度还不高;从监管体制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刑罚资源配置失衡,缺乏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从行刑经济性的角度来看,不重视使用矫正成本较低的假释等非监禁刑措施和社区矫正方式;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第四部分是行刑社会化的视野下完善社区矫正的基本构想。我们要以行刑社会化理念为立足点,正视我国社区矫正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入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更新刑罚理念,对社区矫正进行科学定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和从业人员;科学界定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对罪犯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矫正;构建社区矫正监督机制。
-
-
戴群策
- 《首届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
| 2005年
-
摘要:
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是在现行法制框架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引致一些在现行制度下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服务刑的自身功能决定了它应当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设置社会服务刑是完善我国罪犯矫正体系的需要,是行刑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将促进社区矫正制度得以法制化并落到实处。设置社会服务刑应以刑法修正案的模式进行,使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