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源性病原体

血源性病原体

血源性病原体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566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护理管理杂志、全科护理、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19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6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2010年联合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国医院协会第24次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等;血源性病原体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智霞、袁晓丽、周家梅等。

血源性病原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1.0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566 占比:98.90%

总计:8661篇

血源性病原体—发文趋势图

血源性病原体

-研究学者

  • 江智霞
  • 袁晓丽
  • 周家梅
  • 王汇平
  • 袁素娥
  • 刘娟
  • 周稳
  • 张六连
  • 张卫红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瀚熙; 黄惠根; 杨倩; 白雪皎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获得血源性职业暴露研究领域发展趋势,使用VOSviewer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分析数据并构建知识图谱。结果:获得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中文文献2690篇、外文文献937篇,总体发文量近年呈下降趋势。其中,中文文献中自然科学研究最多,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57.0%);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护理学科(49.5%)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6.9%);排名居前10位的期刊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外,护理类期刊发文量相对较多;单篇文献引用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护理杂志》,其次是《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文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均为大学及大学附属医院;国内基金资助文献产出整体较少。该领域主要有4个中文研究合作团队和7个外文研究合作团队。该领域中文研究热点分别为针刺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外文研究热点分别为blood-borne pathogens、occupational exposure、needlestick injuries。该领域中外文新兴关键词均较少,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分别为:self-report、sharps injuries、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质性研究和格林模式。结论:目前血源性职业暴露领域文献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中文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护理学领域;参与研究的作者众多,但联系不够紧密;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新兴高频关键词较少,仍需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
    • 梁子东; 郑光军; 郭小铭; 邹明艳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应急处置、随访情况及防控费用,为医院职业暴露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及分析某三甲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对未完成全程检验追踪的暴露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共收集149例次职业暴露,保洁员发生密度最高(0.036例次/人年),其次为护士(0.031例次/人年),高于医生(0.018例次/人年)和医技人员(0.005例次/人年)(P<0.001);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发生密度高于中、高级职称者(P<0.001)。手术室(25.50%)是最高发地点,锐器伤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85.23%),关联操作以发生于处理锐器时最多(34.90%),暴露病原体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多(20.81%),10~12点是一天中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峰时刻(28.86%),暴露部位以手部(82.55%)最多,暴露发生于非利手(46.98%)较利手(35.57%)多见,食指是手部最常见的受伤部位(42.28%)。发生原因居前三位者依次为自己操作不慎(48.99%)、意外或紧急情况(20.80%)、他人锐器处理不当(15.44%)。6.04%的暴露者存在局部应急处置不规范,20.13%的案例存在迟报,职业暴露后全程追踪落实率为41.89%。未落实全程追踪居前三位原因依次为:遗忘、未足够重视和错误认知。职业暴露后防控总费用20926.10元,平均每例140.44元,暴露源不明者平均费用最高(273.70元/例)。结论应针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地点、环节、时间和部位等特点,以及存在的迟报率高、全程追踪落实率低等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暴露后感染风险,保障医院工作人员职业安全。
    • 袁月; 李可萍; 庄英杰; 贾红军; 汤紫荣; 管群; 马婧怡
    • 摘要: 目的 分析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发生情况,为降低职业暴露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发生以女性(87.69%)、护理人员(75.39%)为主,职业接触方式主要为针刺伤(87.69%),职业接触部位主要为手(92.31%),污染物类型主要为患者血液及其他体液(91.54%),源患者中HBV感染最多(53.08%),职业接触主要发生在锐器(针具)使用过程和用后处理过程.结论 实习护理人员和保洁人员须要给予特别关注.在消除风险、工程控制、管理控制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降低职业接触发生率.
    • 谭彩霞; 伍玉琪
    • 摘要: 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公认的医务人员(HCP)职业风险.在暴露后应尽快(最好48 h内)对源患者和HCP进行病毒标志物的基线检测.对于源患者,推荐首选检测HCV RNA,尤其对已知或怀疑近期有增加HCV感染风险的行为,或无法评估其感染风险的源患者.推荐次选先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体阳性时再检测HCV RNA.如果HCP的抗-HCV阳性,HCP可以与源患者的检测同步进行,或应在暴露后尽快(48 h内)用同一样本进行HCV RNA的核酸检测.根据源患者的状态确定HCP暴露后的追踪检测方案.如果源患者HCV RNA为阳性,或抗-HCV阳性但不能进行HCV RNA检测,或HCV感染状态未知,则HCP应在暴露后3~6周进行HCV RNA检测.如果HCP暴露后3~6周HCV RN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应在暴露后4~6个月进行抗-HCV的最终检测.不推荐对职业暴露于血液和其他体液的HCP预防性使用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发现HCV RNA阳性的患者或HCP时应及时治疗.
    • 张燕华; 白嘉伟; 周英顺
    • 摘要: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 李清英; 陈红梅; 王智
    •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229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护士比例最高,占33.6%,其次为实习护士,占29.3%;其中女性工龄≤10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暴露的环节以锐器伤为主,其中注射发生率最高,占37.1%,其次是医疗废物处理,占21.0%.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手术室;暴露源以未知感染源为主,共59例,占25.8%,其次是乙型肝炎,共57例,占24.9%.结论 通过5年来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分析,对发生职业暴露高风险人员、环节重点防控.并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保洁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及应急演练,规范日常操作、实施科学防护和使用安全器具,减少血源性暴露带给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伤害,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证医务人员工作安全.
    • 翟锐
    • 摘要: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生原因,为进一步预防锐器伤提供依据,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利用雕龙医院感染上报系统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全院57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相关情况进行统计,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伤发生情况为医务人员的工龄、岗位差异明显,医师、护士、实习进修、其他人员构成比分别为29.82%、54.39%、14.04%及1.75%;相关操作主要为手术中缝合或切开时占28.07%,针头锐器物丢弃前处理占26.32%,拔针时占15.79%,分离注射器及注射穿刺时为5.26%;暴露源中HBV占80.49%,HCV占12.19%,梅毒为7.32%.结论 暴露人员操作不熟练、锐器伤防护意识淡薄,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知识培训、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流程、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是控制医务人员锐器伤有效途径.
    • 宋小舟; 方旭; 丁洁; 金林; 游晶
    • 摘要: 目的 调查研究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情况,探讨防护对策.方法 于2019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某三级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登记的60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案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接触人群、接触方式、接触源及预防用药情况.结果 603例职业接触事件中,<30岁的年轻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职业接触(70.98%,428/603);护士最多(48.92%,295/603);职业接触多发生在外科(35.16%,212/603);锐器伤为最主要接触方式(86.90%,524/603);手部为主要接触部位(90.38%,545/603);高发地点为病房(53.57%,323/603)和手术室(22.72%,137/603);易发生职业接触的操作是拔针(34.83%,210/603)、手术(20.89%,126/603)和整理/清洁物品(19.73%,1 19/603);致伤锐器中最主要物品为头皮针(34.73%,182/524);接触源以乙型肝炎为主(39.30%,237/603);接触源主要来自含有血液的医疗器械(81.92%,494/603));预防用药前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分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40,P<0.01);预防用药前后HBsAb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2,P<0.01).结论 综合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接触的防护教育、操作规范、疫苗接种和监测管理是行之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方法.
    • 王琴; 袁素娥; 王红红; 李映兰; 蔡小芳; 李好
    •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15日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在岗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医院护理人员共2452名,回收有效问卷2204份,参与率为89.89%,有效回收率为100.00%.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9.41%、88.47%和63.53%.主管护师知识掌握率最高(81.21%),护士掌握率最低(77.79%),不同职称护士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防护行为知识回答正确率最高(67.09%),副主任护师最低(59.27%),不同职称护士防护行为执行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护士知识、信念、防护行为回答正确率均最高(81.29%,95.19%,76.02%),妇产科护士知识回答正确率最低(76.89%),其他辅助科室护士信念回答正确率最低(81.41%),儿科护士防护行为回答正确率最低(45.50%),不同专科护士知识、信念、行为知识回答正确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和防护行为有待提升,管理者应深入了解相关影响因素,制订更科学、完善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体系,指导临床将职业防护措施落到实处.
    • 罗丽娟
    • 摘要: [目的]分析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病病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为做好科学的职业防护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统计1所皮肤病专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病人人数、HIV/艾滋病(AIDS)病例报告数和HIV检测数.[结果]共计10 050例住院病人检测抗-HIV,其中阳性病例134例,男性多于女性,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50岁年龄组,皮肤病中阳性病例以带状疱疹病人居多.[结论]随着抗-HIV检测率的提高,阳性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作为医院管理者,更应在加强职工的职业安全教育的同时,提供合格的、足量的防护用品,为职工创造安全的职业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