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苗疆

苗疆

苗疆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 苗疆的相关文献由157位作者贡献,包括伍新福、陆跃升、余达忠等。

苗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100.00%

总计:177篇

苗疆—发文趋势图

苗疆

-研究学者

  • 伍新福
  • 陆跃升
  • 余达忠
  • 张中奎
  • 程泽时
  • 吴荣臻
  • 李飞龙
  • 罗康隆
  • 刘娟
  • 古永继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温春来
    • 摘要: 传统时期,在西南辽阔地域中繁衍生息着两大类非汉人群,一类有某种政权形式,存在较大聚落与君长统治,一类则“毋君长”,缺乏制度化、阶层化的权力架构。当中央王朝在西南建立统治秩序时,在难以用内地“编户齐民”方式进行治理的情况下,寻找恰当的代理人就成为关键。在有君长地区,代理人比较容易确定,君长传统在总体上助推了王朝秩序的落地。在无君长地区,王朝或放弃直接治理的企图,扶植起代理人并壮大其权势,但在无君长传统的清代黔东南苗疆,王朝欲仿内地而治理,这一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碰撞,结果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土弁制度。
    • 田观圣
    • 摘要: 苗族墟场作为一种集市贸易,其选址除了受到人口、交通等常规因素影响,还受到了苗族传统经济文化、政府治苗政策的影响。其选址不但解决苗人生活所需,也使得苗人观念产生变动,伴随国家权力的深入,奠定了“苗疆”现代地方行政布局雏形,汉族的深入,改变原有苗汉分布,对苗族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田级会
    • 摘要: "苗疆"并非仅指苗族居住与生活的疆域,"苗"指的是以苗为主的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含义.贵州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又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在夷夏观思想背景下,古代富有猎奇性的史料书写,开启贵州苗族及多民族的身份书写,明清时期的苗民起义使贵州"苗疆"表述得到强化.随着现当代文化研究与文化旅游的发展,本土话语逐渐打破"他者"视角,展示本土民族文化传统.在"中心-边地"互动背景下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基础上,"他者"与"我者"的多元表述,共同建构了多民族融合的"苗疆世界"这一贵州地域文化形象.
    • 郗玉松
    • 摘要: 《清史稿·土司传·序》中专门记录了鄂尔泰的一篇奏折,内容事关改土归流,一直为研究清代改土归流者所重视,其文如下: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四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而苗疆多与邻省犬牙相错,又必归并事权,始可一劳永逸。即如东川、乌蒙、镇雄,皆四川土府。东川与滇一岭之隔,至滇省城四百余里,而距四川成都千有八百里。去冬,乌蒙土府攻掠东川,滇兵击退,而川省令箭方至。乌蒙至滇省城亦仅六百余里。
    • 耿彦钦; 季竹林
    • 摘要: 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实行了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为内容的戊戌变法,人心思变、人心思进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这一变革图存的大趋势,自然也影响了深州知州钱溯耆(江苏太仓人)的思想行为。他以一座深州盈亿义仓赢得了流传百年的美誉。钱溯耆的祖父钱宝琛在湖南巡抚任上时,苗疆欠收,他不顾乌纱帽,奏请朝廷借口粮、借种子,以资接济,深得民心。归田之后,重农桑、辑州志、兴水利,亲力亲为,乡里称之。
    • 卢树鑫
    • 摘要: 由于史料阙如,学界历来对于清前期开辟的黔东南苗疆社会结构缺乏准确认知。《南征日记》中的口供、调查记录,一方面表明苗疆内部存在以牛皮箐为基准的不同空间和人群区分,另一方面则呈现在战时状态下以“苗王出世”的号召以及王、将、巴尚、老虎汉等称谓的阶序与组织形式。这些内容,较少见于清代官方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苗疆的社会结构,为理解清代黔东南苗疆社会的历史演进提供帮助。
    • 王肇磊; 王思琪
    • 摘要: 清代苗疆城市发展是以政治为导向的,它在政治优先超常发展规律的作用下,通过国家政治内核来集聚城市发展各要素,使苗疆城市获得了十分宝贵的发展推动力,极大地促进了苗疆城市的内地化发展。随着苗疆的开辟,区域经济的开发,大量汉族移民迁居苗疆,为苗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交通则是苗疆城市发展的另一推动力,它对苗疆沟通内地和促进区域市场机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清代苗疆城市的内地化发展。
    • 孙泽晨
    • 摘要: 清代林业政策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深受同一时期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雍乾之际,在开辟与治理“苗疆”时,官方对待当地山林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地方官府与清廷作为不同的利益方,出于各自的施政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林业政策理念。在此过程中,地方官府作为治理“苗疆”的直接责任者,对山林的潜在威胁最为敏感,进而提出伐除山林的建议。然而,清廷则出于恢复全国经济的整体需求,要求各省落实植树造林政策。面对“苗疆”贫瘠的现实,也迫使地方官府不得不转而通过植树造林以广开利源。两种因素形成的合力,推动了“苗疆”林业政策的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