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阴穴
至阴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针刺手法规范化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市针灸学术年会等;至阴穴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莉、艾霞、贾红玲等。
至阴穴
-研究学者
- 李莉
- 艾霞
- 贾红玲
- 郑君
- 高强强
- 刘佳
- 刘金莲
- 卢泳
- 史广云
- 史静
- 周少林
- 孙伟鹏
- 安静
- 张永臣
- 彭诗维
- 敖有光
- 李子腾
- 杨运宽
- 林汉芳
- 王秀英
- 罗文群
- 荣海波
- 蔡志敏
- 金玲燕
- 霍瑞霞
- Coyle ME
- Peat B
- Smith CA
- 乔春芳
- 乔海燕
- 乔辉
- 书玲
- 于光武
- 于渤泉
- 于秀枝
- 于霞
- 任悦怡
- 任树桥
- 冉明山
- 冯国祥
- 冯宇
- 刁灿阳
- 刘农虞
- 刘巧玲
- 刘希茹
- 刘庆敏
- 刘建平(审校)
- 刘悦菊
- 刘敏
- 刘海洋
-
-
沈秋红;
董尚朴
-
-
摘要:
“至阴”是《黄帝内经》中多次使用的重要术语。《中医大辞典》中列“至阴”义有五:地气;穴位名;农历六月;脾;肾。在地气方面,至阴意为地之宽广无垠;穴位名方面,指经脉最下端、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至阴穴;时令方面,至阴指长夏,即农历六月之夏至;五脏方面,一指藏精主水之肾,一指与长夏对应之脾。
-
-
柳笛;
张振领;
贾红玲;
张永臣
-
-
摘要:
目的:探析新中国成立前后至阴穴主治病证和配伍规律.方法:新中国成立前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为主要检索源.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为主要检索源,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的方法.结果:新中国成立前纳入古籍60部,单穴主治病证37种,优势病证为头痛、疟疾等14种,配伍主治病证44种,优势病证为疟疾、中风等17种,配穴148个,与太冲、合谷、三阴交关联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纳入文献175篇,单穴主治病证17种,优势病证为胎位不正、痛经等4种,配伍主治病证26种,优势病证为头痛、胎位不正、痛经,配穴85个,与三阴交、足三里、合谷等穴关联最大.结论:至阴穴主治以内科、妇科病证为主,配伍规律遵循按部、特定穴配穴,即上下、五输、井原配穴,可为临床、科研提供借鉴.
-
-
周晨;
李子腾;
刘佳;
王飞雪;
刘露露;
郑君
-
-
摘要:
目的:观察温和灸少泽或至阴或少泽加至阴刺激泌乳的疗效.方法:将60例缺乳患者随机分为少泽组(20例)、至阴组(20例)、少泽+至阴组(20例).3组分别使用艾条温和灸少泽、至阴、少泽+至阴,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进行症状体征评分和泌乳素含量检测,对比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和泌乳素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但3组间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和泌乳素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组总有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5%(17/20)、80%(16/20)、85%(17/20),P>0.05].结论:温和灸少泽或至阴或少泽加至阴刺激泌乳没有差异,至阴也可刺激泌乳.
-
-
徐建琴;
杨波;
徐慧敏
-
-
摘要:
目的 评价胎位不正孕妇应用艾灸至阴穴及胸膝卧位的联合矫正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于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产检的90例胎位不正孕妇,追踪至分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胸膝卧位,观察组采用艾灸至阴穴联合胸膝卧位.对比2组矫正效果、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矫正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阴道分娩率(84.44%)高于对照组(64.44%),剖宫产率(15.56%)低于对照组(35.56%),低体重儿出生率(8.89%)低于对照组(24.44%),早产儿出生率(4.44%)低于对照组(17.7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孕妇均坚持完成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依从性较好.结论 胎位不正孕妇采取艾灸至阴穴及胸膝卧位的联合矫正效果显著,利于改善分娩结局.
-
-
叶吴洁;
林咸明;
周志刚
-
-
摘要:
胎位不正是造成产妇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于产前纠正胎位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艾灸至阴穴是妊娠后期胎位不正的重要辅助疗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从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两个层面总结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
-
狄青
-
-
摘要:
小时候在乡下,亲眼见过有人脚崴了,赤脚医生在此人脖后扎一针便好了。那时我太小,实在搞不懂是何道理,只觉着神奇无比。无独有偶,后来,我见过治疗面瘫,医生针刺病人脚上至阴穴。翻阅《黄帝内经》,乃知原来上面早有记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
-
-
-
-
-
陈世芬;
李敏莹;
陈悦轩;
纪树亮;
孙伟鹏;
孙治中;
任悦怡;
李宗瑶
-
-
摘要: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针刺至阴穴治疗对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至阴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5周后,两组PSQI各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西药联合针刺至阴穴能有效地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
-
刘希茹;
崔云华
- 《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针刺手法规范化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市针灸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28周以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言.一般有枕后位、臀位、横位、斜位等.羊水中的胎儿,由于头比身体重,所以胎儿呈头下臀上的姿势.正常的胎位是胎头俯曲,枕骨在前,叫枕前位;胎儿横卧在宫腔,称横位;臀在下方,坐在宫腔里,叫臀位.横位和臀位,都是胎位不正.即使胎头向下,但胎头由俯曲变为仰伸或枕骨在后方,也是胎位不正.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弛的孕归,临床上多无自觉症状,经产前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胎位不正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用外倒转术矫治,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采用膝胸卧位,病人多不容易坚持,效果亦不甚满意.近二十年来,采取以艾灸至阴穴为主治疗胎位不正,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