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夏

长夏

长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文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法音、财会月刊(会计版)、税收征纳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等;长夏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道宗、本刊编辑部、杜甫等。

长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98.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1.25%

总计:320篇

长夏—发文趋势图

长夏

-研究学者

  • 张道宗
  • 本刊编辑部
  • 杜甫
  • 了了村童
  • 刘晓燕
  • 刘辉
  • 夏桂选
  • 张兆国
  • 张建萍
  • 徐继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文文
    • 摘要: 中医四时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的生理和病理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穴位保健。
    • 张文静; 张兆国; 梁羽茜; 刘晓燕
    • 摘要: 目的探讨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胃肠道(胃、空肠、回肠、结肠)褪黑素(Melatonin,MT)分泌的季节性变化与"脾应长夏"生理机制的关系。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各5组,按照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分批饲养,每个季节均安排两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各6只,模型组行松果腺摘除手术,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五季代表时间点(春分、夏至、立秋前1 d、秋分、冬至)取胃、空肠、回肠、结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相应组织的MT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1)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空肠和回肠的MT水平均表现为长夏季节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胃MT水平五季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结肠MT水平表现为冬季最高。(2)松果腺摘除后,胃、空肠、回肠、结肠组织的MT季节性变化规律均发生了改变。结论胃肠道MT的分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长夏季节空肠、回肠MT分泌增高可能是"脾应长夏"的重要生理机制。松果腺参与了胃肠道MT季节性变化规律的调节。
    • 沈秋红; 董尚朴
    • 摘要: “至阴”是《黄帝内经》中多次使用的重要术语。《中医大辞典》中列“至阴”义有五:地气;穴位名;农历六月;脾;肾。在地气方面,至阴意为地之宽广无垠;穴位名方面,指经脉最下端、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至阴穴;时令方面,至阴指长夏,即农历六月之夏至;五脏方面,一指藏精主水之肾,一指与长夏对应之脾。
    • 摘要: 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通过饮食调理达到夏季祛湿养生的目的。夏季因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感湿邪,若再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可出现湿阻。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大自然将丰富的四季变化赋予人类,同样在养生方面也应遵循自然规律。我国幅员辽阔,随着夏季到来,除了骄阳似火之外,在许多地方还有连绵的阴雨。夏季,特别是长夏期间,祛湿是重要的养生内容。这个季节具有高温、多雨、潮湿的特点,空气中湿度最大,所以说“湿”是长夏的主气,因此《理虚元鉴》特别指出“长夏防湿”。
    • 摘要: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大暑节气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大暑一过,秋天就真的不远了。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土气所主,脾胃二官当令。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也是将由阳转阴的时节。此时夏季过热易中暑,贪凉又会引起风寒感冒,养生格外重要。
    • 魏俊
    • 摘要: 又到“立秋”。立秋,就是“秋天开始”的意思。从这天开始,预示着暑气将逐渐退场,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从气象学上来说,秋天的来临,必须要连续5天气温回落到22 T或以下。阴历六月,因其白昼较长,故称长夏长夏是夏秋交锋的过渡期。长夏入秋保健必须瞻前顾后,仍需做好“两防”:一防暑热和暑湿,二防秋燥伤肺。
    • 一言
    • 摘要: 阳历八月份迎来了“长夏”的最后一个月。今年阳历8月7日是农历立秋节气;8月23日是农历处暑节气。虽说八月份还是“长夏”的尾声,毕竟秋后还有一伏,然而处暑以后,天气开始由热转凉,逐渐进入秋季了。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态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 李正飞
    • 摘要: 入秋之后天气不会立刻转凉,会有较长一段时间保持燥热的状态,因此人体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湿、燥乃六淫之邪,分别为长夏、秋季之主气,如人体在夏季感受暑湿之邪,并未及时调护,到了秋季,体内湿热残存,加之感受燥邪,则易出现阴虚燥胜并见部分湿热征象。常见口干口苦、鼻涩咽痛、大便不调、烦躁不安、胸腹满闷等症。因此,秋季养生,既要以养阴润燥为基本原则,又要注意清除体内残存湿热。这个时候服用龟苓膏则尤为适宜。
    • 张晓风
    • 摘要: 蓝天打了蜡,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世界,忽然显得明朗了。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山容已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
    • 刘朝圣; 刘芳榕
    • 摘要: 俗话说:“立秋响雷,百日见霜”,在实际生活中,即便是立秋到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看起来也未正式进入秋季。暑气仍在,“秋老虎”接踵而至,气温将更为酷热。在中医理论中,一般把从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称为“长夏”。在长夏时节,温度一高,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凉爽的迫切渴望,其中一方面就体现在对服装轻薄透气的要求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